落实语用训练,提升学生表达能力

2019-09-10 20:14赵春英
新教育论坛 2019年30期
关键词:思考题自然段课文

赵春英

语文新课标有这样的表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说法明确表达为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内容需要聚焦于“语言文字的运用”。为此,语文教师要转变传统的阅读教学观念,改变过去重分析、理解,轻积累、运用的阅读教学。语文课要以教材课文为范例,让学生感受到课文表达与谋篇的特点与方法,继而把习得的方法迁移到写话和习作中,在具体运用中提升写话、习作能力。这是语文学科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需要。

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落实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呢?笔者做了如下尝试:

一、以语用的眼光解读文本。

教师备课时要从语用的角度出发解读文本。找出课文凸显的表达形式,体会表达形式所承载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文章拟题特点,构段特殊之处,首尾如何照应,过渡句的妙用,有没有可以拓展开去的空白点,哪里才是落实读写的绝佳处等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引领学生在关注文本“写了什么”的同时,也让学生明白是“怎样写的”,为随后的写作训练做积累。如此备课、教学,既深化理解了文本内容,也提高了写作的能力。

二、以语用的眼光落实思考题

1.关注课后词句训练

语文教材课后思考题的编排特别注重语用训练。精读课文的课后思考题大多都是关于词语、句子的理解和运用训练。有的思考题是先理解加点词语的意思,再说一句话;有的是县体会句子的表达特点,再学仿写。把这些思考题与课文教学有机结合,读写不分,有效落实。

2.关注课后拓展训练

以三年上册教材编排为例,32篇课文中,有七篇课文的后面安排了小练笔题目,另外四篇课后安排了讲故事,还有的安排了演一演、向家人请教、研讨会等等,所有的安排都是指向了表达训练。

教师要结合练笔题目找到课文中相对应的段落,启发引导学生详细研读,学习表达方法,为小练笔做好准备。例如:《珍贵的教科书》课后安排的练笔是:读读第二自然段,学习这段的写法,把“今天,我们的学习条件非常好”这个意思写具体。这样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就要弄清楚第二自然段有几句话,每句话都写了什么?这几句话之间是什么关系?教师要引领学生在明白写了条件艰苦的同时,更要让学生体会到这段的总分的构段特点、和特殊的句式——排比句三个“没有....就...”把当时的艰苦情况写得非常具体。只有让学生理解了这段的构段方式和表达特点,才能为学生的小练笔打好基础。

三、以语用的眼光设计训练点

这类训练点的设计难度较大,要考虑年段目标、单元目标、学生生活经验、语境需要等因素。语用设计不能偏离文本语境,要有助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会。

1.抓住重点词句设计。教学《搭石》第4自然段时,抓住“理所当然”一词来进行语用训练点的设计。引导学生理解“理所当然”的意思后,让学生想想:还会遇到哪些理所当然的事情呢?“假如有早上上学的孩子来走搭石,  ,假如 。”在写话中加深了对理所当然的理解和对乡亲们美好情感的理解。

2.抓住课文留白设计。《倔强的小红军》在学习陈赓与小红军的四次对话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了第一、二、四句话中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在第三句话“不,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这个地方设计了一处补白训练,想想当时小红军神态、动作会是什么样的?让学生说一说,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能训练学生对细节描写的运用。

3.去掉重点词语比较。《庐山的云雾》第三自然段,把“刚刚”“转眼间”“还没等看清楚”去掉再读一读,比一比,体会用上这些词就能感受到变化的非常快“瞬息万变”。

4.仿照重点段落写写。《庐山的云雾》它是总--分的构段方式的经典范例,所以本课书面表达的训练点设计为运用总--分段式写一处景物,用上比喻句这种表达方式。

5.启发合理想象仿写。《火烧云》一课在引导体会作者是怎样把火烧云(3—6自然段)写的具体美丽的时候,教师提供了一些图片,启发学生想象,进行仿写训练。

6.关注标点拓展续写。关注课文中的省略号“......”《庐山的云雾》二三自然段结尾都是用的省略号,这就是语用训练点,引导学生想象,做仿说训练。

7.临时生成及时训练。教师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随时关注学生的思维和表达,在学生表达有困难的时候,教师启发、引导、帮助学生完成完整的表达;在学生观点有有错误的时候,教师要及时纠正。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临时发生的情况,规范的表达训练。

四、以语用的眼光取舍教学内容

1.一课一得,不贪多。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都知道,就一篇文章来说可进行语用训练的点很多,取舍很难。这时我们就要根据学段目标、单元重点从写的角度来定取舍。我们要有课时意识,哪些是第一课时该教的?哪些是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心中要有数,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我们可以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深入一点重锤敲击,在一点上做扎实,就是我们常说的一课一得,一课两得。

2.贴近生活,给支架。学生对说话、写作不感兴趣,最重要的原因是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写。所以,我们设计语用训练时写什么,是要写看得见、摸得着、贴近学生生活的。阅读时重点关注作者怎么表达的,开写前教师要提供素材,开始写时,教师要为学生搭坡到、给支架,降低写作难度,提升写作兴趣。

落实语用训练,提升表达能力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是只要我们将一篇课文的教学着眼点放在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上,就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有效地将内容的理解和语言的运用和谐统一起来,从而提高语学生的表达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确实,教材中精当的用詞、多变的句式、丰富的修辞、生动的描述、严密的说理、巧妙的构思……这些都是语用训练的素材。我们应该根据课程年段目标、单元目标、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捕捉和挖掘文章蕴含的语用训练点,精心设计阅读教学,切实提升阅读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综合表达能力。

猜你喜欢
思考题自然段课文
秋天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美丽的秋天
六个连续的数
减法变成加法算
别让“风”迷住了眼睛
思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