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敏
摘要:随着教育的大力改革,今天的教师要真心实意地爱,真才实学地教,以真知灼见感染学生。做为教师的我们,只有具有“鹰的重生”精神才能恰如其分地驾驭课堂、驾驭学生、驾驭教材。使课堂四十分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使核心素养的培养更快、更好地。
关键词:教师;素养;助推;核心素养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门最重要的课程,学生真正的课本是他们的老师。学生、教师、家长对优秀教师都有一定的角色期待。在师生关系方面,优秀教师是学生的朋友、知音和榜样。在专业水平方面,优秀教师是杂家,又是学者,在专业领域很有权威。在人格力量方面,优秀教师是学生的心理医生。尤其是中小学教师,你解放学生的眼、耳、口、鼻、脑了吗?你唤醒学生心中沉睡着的真、善、美了吗?你发现孩子身上耀人的闪光点了吗?你欣赏孩子前进道路上每一点一滴的进步了吗?你激励孩子乘风破浪、永不言败、奋然前行了吗?优秀的教师必须是反思型、学习型教师。
我们中的很多老师,往往在站稳讲台之后,就进入了事业的瓶颈期,已有的教学经验和方法在不短的重复中逐渐褪色,失去“新鲜血液”的注入,让自己在教学中固步自封,逐渐失去当年的激情与位置。如果长期这样下去,那么教师是失信的,教育是失败的,学生是失望的!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我看到了这样一个故事《鹰的重生》。鹰是寿命最长的鸟类,它可以奇迹般的活到70岁,超过这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动物。然而,有一部分的鹰却在40岁的时候就会死亡,只有大约3成可以活到70高龄,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当一只鹰活到40岁左右,它的喙会变得弯曲、脆弱,不能一击而制服猎物;它的爪子会因为常年捕食而变钝,不能抓起奔跑的兔子;双翅的羽毛也会粗大沉重,不再能够自由飞翔。这个时候,鹰有两个选择:一是回到巢穴,静静等死;一是通过150天的漫长煎熬,获得重生。 如果一只鹰选择了重生,那么它必须艰难的飞到山崖顶端,在那里筑巢。然后,它要忍着饥饿和疼痛,在岩石上日复一日的敲打它的喙,直到脱落。等到新的喙长出来,老鹰必须更为决绝的用新喙将磨钝的爪子一个个拔出,直到长出新的、锋利的爪子。在这两件工作完成后,老鹰还要把那些粗壮而沉重的羽毛从翅膀上一根根拔掉,好让新的羽毛长出来。当这150天痛苦的历程过去,老鹰可以重新获得30年的新生,再次翱翔在天空。
教师会教,学生才能会学;教师乐教,学生才能乐学;教师善教,学生才能學得好。很难想象,一个自身思想道德水平不高、科学文化知识贫乏、心胸狭窄的教师,能够培养出思想品德高尚、科学文化知识丰富、心理健全的学生来。因此,要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必须提高教师素养。那么如何才能提高教师素养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多读书,广读书。
读书是教师成长的基本条件,读书可以让我们教师更加善于思考,远离浮躁,提高我们的教育智慧。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说读书破万卷,教学如有神。首先,多读书、广读书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费幸福感。巴丹就曾经说过:“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教育文摘报》报导、采访了无数个教育界名人名师,这些名人都是好读书、广读书,而成长起来的教师。其次,多读书、广读书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提高我们的职业境界,实现新的跨越。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可能什么都足够多,但如果没有为人的全面发展及其丰富的精神生活所需要的书,如果不热爱书,这还不算是学校。相反,学校里可能什么东西都缺乏,但如果不缺永远能为我们打开世界之窗的书,这就是学校了。”因此,“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们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
二.师人之长,补已之短。
教师作为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同时也应该成为良好道德情操、思想风貌的效法者和学习者,因此,“见贤思齐”,虚心向他人学习,拜能者为师,自觉与他人交流就是提高自身素养。虚心学习他人,拜能者为师,首先要注意从教育家那里汲取思想营养。比如,在发展我国人民教育事业中有一大批革命教育家如徐特立、陶行知、吴玉章等,为我们人民教师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有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教育事业的高尚情感,有热爱学生、教书育人、钻研知识的可贵品格,有无私无畏、勇于创造的革命精神,向我们展现了人民教师的理想人格,只有主动了解他们的事迹,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才能升华自己的师德境界。虚心学习他人,拜能者为师,也要学习优秀教师的榜样,在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中成长起来了一大批优秀教师,如我们所熟悉的于漪、魏书生等等。他们的教育实践和先进事迹,生动地体现了新时代教师道德的崭新特点。是教师职业道德理论的具体化,同样是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1、师者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可给年轻教师树立榜样,自警言行。2、师者通过对“徒弟”的业务指导,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同时概括教学相长原理,也激活自己的潜力。3、可通过集体备课,相互听课,共同听、说课等教学活动中共同成长。4、通过共同教研活动,可使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相得益彩。
三.时时反思自我。
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是有德之人。由于师德的发展是在教育工作职场中展开的,与学生的发展具有同步性,所以我们的教育必须以教育教学为基础,尤其要立足于教师自己对教育教学行为的反思上。它可以使我们在反思中实现自我提升,凡是教育大家无一不是在坚实的总结和反思步伐中迈向成功的。一代宗师孔夫子以“吾日三省吾身”而名列圣人;苏霍姆林斯基凭借一篇篇的反思之作,终成世界级的教育家;被誉为“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的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就诞生在他不断的反思之中。可以说,反思就是重新审视自己,发现、升华自己的过程,就是我们教师完善职业道德修养的过程。
总之,教师是实施学科核心素养教育的主导力量,在整个教学中教师是总导演,一个优秀的教师就是一个好导演,如果教师的思想素质、业务能力普遍得以提高的话,就能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摸索出行之有效的经验和方法,他就能恰如其分地驾驭课堂、驾驭学生、驾驭教材,并能灵活地运用课堂教学机智,调动各种积极因素,使整个课堂按自己的设计发展,使课堂四十分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使核心素质的培养更快、更好地推行开来。所以,教师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中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完善自我,在知识经济的时代中为祖国和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的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余维武、朱丽
[2]《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研修手册》,吴刚平,陈华
[3]《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孙菊如等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基于高中生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课堂教学设计研究”课题论文,课题批准号FHB160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