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策略

2019-09-10 13:13卓美丽
E动时尚·科学工程技术 2019年9期
关键词:科学素养小学科学小学生

卓美丽

摘 要:当前,对于基础教育阶段来讲,如何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呢?带着这一想法,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结合自身从事多年小学科学教学实际出发,探索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能力策略。

关键词:小学科学;科学素养;小学生

1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多以教师灌输,学生接纳为主,这种教学方式虽然能及时完成教学大纲的教学任务,但不利于学生探究意识的形成与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基础教育教学的方法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也不被素质教育所接受。在“终身学习”理念的指导下,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至关重要,一旦学生具有探究能力,他们对想要探究的事物就会形成浓厚的兴趣。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方式不胜枚举,教师只需要吃透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从学生认知水平出发创设多种多样的探究情境,引导学生融情入境,就能为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做足准备。

2 打破学习的各种局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们都知道,学生只有在最适宜、最轻松、最无框架限制的环境里才能迸发出无穷无尽的灵感,也才能创造出有益于人们生活的科学发明。小学科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学科,为此科学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打破学习的各种局限,给予学生思维发散的空间,从而带领他们一步步激活创新思维,打开科学大门,获取科学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最大的局限就是课堂。鲁班因为走出家门看到草叶的边,才创造出了锯子;科学家通过观察自然界中的蚂蚁并从中受到启发,才发明出大规模集成电路等。由此可见,教室并不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的唯一场所。所以,教师应该大胆地将学生带出课堂,打破教室的局限,给学生创设多元的、丰富的、有趣的学习环境,给予他们创新能力培养的机会和空间,比如,在学习“寻访小动物”这一单元时,如果教师始终将学生束缚在教室中,将科学教材与大自然隔离开来,那么学生对小动物就只能产生“死”认识,他们学到的永远都是“课本中的小动物”,无法真正认识到“大自然中的小动物”。为此,科学教师要大胆地将学生带出教室,充分利用校园资源帮助学生打破学习的框架,释放他们的思维,激活他们的创新能力。当学生在校园的草丛边上看到倾盆大雨砸落在蜗牛厚重的壳上,蜗牛和它的壳都安然无事时,他们的创新意识就会被这有趣的自然动态所激发,他们就会去思考,蜗牛为什么始终背着自己的壳?蜗牛的壳防水吗?防火么?蜗牛壳的组成部分是什么?我们能不能根据蜗牛壳的材料制作出防水、防火的智能外衣呢?显然,如果学生始终待在教室里,那么他们就得不到来自大自然的启发,他们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就会缺失一部分重要的内容。

3 善用趣味的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动手实践活动不仅能快速精准地把握住小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积极性,也能一步步引导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去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继而更加准确而深刻的掌握科学知识。小学科学虽然是承担着培养学生科学文化素养的重要学科,但其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地位远没有语文、数学等主课高,所以小学科学课程安排的比较少,这就导致了科学教师为了尽快完成教学大纲的教学任务,往往喜欢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常常忽略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其实,小学科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它不仅承担着给学生传递科学知识的重任,更重要的是要通过科学知识的传递去启发学生科学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各种科学探究能力,其中就包括动手实践能力。小学生的思维尚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他们是需要从对事物的摸索中获取具体知识的,而实验无疑是契合学生思维特点的一种教学方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好动、爱动的特点,努力为学生创设动手实验的条件,并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将实验过程与思维联系起来,让他们在动手试验中获取知识。比如学习完五年级上册“光”这一单元的知识点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去制作一个趣味横生又光怪陆离的万花筒。以往实验教学中,教师总是先给学生出示一个万花筒,并利用拆解万花筒的方式让学生去探究万花筒内部的构造,再仿照原有的万花筒做一个全新的。

但为了进一步发散学生的思维,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给他们发放若干面小镜子、开孔、不开孔的圆形玻璃若干、瓦楞纸若干。让他们根据自己对光的反射、漫反射等知识的认知与掌握去设计和制作出自己心中的万花筒。因为没有样本可以仿制,学生在制作时往往会经过数次尝试才能制作出正确的万花筒。有的小组先用一面镜子、再用两面镜子,最后再上升到三面镜子,才制作出了效果比较好的万花筒。学生在不断尝试、不断总结、不断完善的动手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地内化光学的相关知识,锻炼动手和实践能力。由此可见,只有这种具有探究意味的实验能给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锻炼提供机会,才能发挥实验教学的真正效果。

4 组织多元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但具有创造能力的人始终是被社会所需要和接纳的。小学科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观,更能丰富他们的学习生活,开发他们的创造才能。小学科学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第一是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引导学生根据所读书本去创造性地编写一些科学故事,比如给学生介绍一些有关宇宙的故事书,引导学生结合读物以及自己对宇宙的认识去编写與宇宙有关的科幻故事,像《宇宙的边》《宇宙中的生命》《宇宙中的怪物》等等;在学习三年级上册“植物”这一单元后,给学生介绍一些与植物有关的课外读物,启发他们写一写与植物有关的科学故事,如《发烧的植物》《植物蔓藤里的奇遇记》等;在学习三年级下册的“动物的生命周期”这一单元后,给学生介绍与动物迁徙、鸟兽换羽毛、蛇虫蜕皮的书籍,启发他们据此写一写有关的科幻故事,如《蜕皮后的蛇》《蛇皮的故事》等等。科幻故事的特点是趣味性较强,无需过于严谨,主旨是启发和刺激学生的创造力。另外,除了给学生设计科学故事编写的创造活动外,科学教师还可以设计主题小发明比赛。比如以“变废为宝”为主题,给予学生创造的舞台,让他们以自我或者小组为单位进行小发明、小创造。这样既能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也能进一步感受到生活之中处处皆科学。有的学生根据电池正负极的科学知识,利用废旧的易拉罐以及废旧的瓦楞纸等制作成了简易手电筒;有的同学根据磁场的科学知识,利用废旧磁带等制作成了水面指南针。创造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需要教师长期给学生提供创造机会的,科学教师只要围绕着教学目标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学生就能得到创造力培养和发展的机会,继而落实科学学科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科学的探究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新和创造能力都是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素养的助推条件。科学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要围绕“科学素养”去设计教学环节,从而在一步步优化课堂结构,培养学生科学能力的同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侯曙霞,农村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策略探究[J].学周刊,2019-06-11

[2]叶卉,核心素养下小学科学思维能力培养策略[J].亚太教育,2019-05-20

[3]郭玉敏,小学科学教师核心素养与能力建设[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03-05 13:33

猜你喜欢
科学素养小学科学小学生
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学科的交叉渗透教学中得到提高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我是小学生
综合实践活动与生物科学素养培养整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