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奠基阶段,小学阶段的各门学科都应突出强调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然而在现行的学科教学中,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指向并不明确,评价方式也较为单一。基于此,江苏省常州市邹区实验小学以满足儿童生命成长需求,培育主动、健康发展的新人为目标,探索构建聚焦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学科工坊”教学体系,形成了“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新型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有效落地。我们以数学学科为例,从“数学工坊”的构建与实施中探寻学生学科关键能力的培养之路。
我们探索开展的“数学工坊”教学实践活动,是指从“工坊”的视角入手,为学生创造一个运用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开展游戏、思考、操作、探索、实践、创新等数学活动的思维和体验空间,让学生在充满数学味的学习实践中获得数学知识和经验,不断提升学习力和创造力。我们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聚焦学生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关键能力的培养,重点进行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及评价方式的转变和优化,从而把研究、探索、永不言败的意识和适用于终身学习的能力渗透贯串于教和学的全过程,创造一个适合学生健康发展的课程情境与学习共同体。
基于上述思考,我们依据“实践理念”“全员视域”“活动自主”“思维灵动”“快乐情态”等基本原则,提出了“数学工坊”教学的基本范式,构建了指向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三环四步”教学结构模型。所谓“三环”,是指教师的教学展开包括三个主要环节:情境引入,激活经验;自主探究,理解意义;应用深化,拓展丰富。所谓“四步”,是指学生主要通过“学(动手操作)-研(形象物化)-思(数学抽象)-创(渗透拓展)”四个步骤开展学习,这四个步骤有机交融、相互映照,学中有研,以研促思,学思结合,学创共生。
我们基于数学学科知识的特点,充分发掘其对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教育价值,形成相对稳定的两类开放互动式教学课型。第一类是新知建模类,包括计算与演练课型、概念与掌握课型、规律与发现课型、图形与体悟课型、问题与解决课型、概率与统计课型;第二类是复习整理类,包括单元复习与整理课型、综合复习与提升课型。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在这八个课型研究中的侧重点各有不同。教師根据学科特点和学习内容,在不同课型实施中适度调整学习流程和各环节时间变化,既基于范式,又不拘泥于范式,力求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1. 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启思
在课堂教学中,情境是产生概念、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背景和前提,也是基础和条件。从教师教的层面看,教师需要创设丰富的、相对真实的问题情境,提供挑战性学习任务,帮助学生形成认知冲突,为学生提供丰富可选择的学习工具与资源;从学生学的层面看,学生需要在真实情境、学科情境或科学情境中形成认知冲突,产生真切的问题解决需要,能根据学习材料与工具采用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进行自主学习。问题主要来源于贯串学科教学的“学案”和“微专题”。学案以活动单的形式设计,内容以问题串的形式展开。其中的问题可以是基础内容的深入理解,也可以是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或者是最新科技成果的应用。“微专题”主要是指教师围绕知识点创设的引导学生探究的微型主题活动。
例如:在教学“万以内数的读法”时,我们设计了几个富有挑战性的弹性问题,如从学生所提供的信息中找到十个万以内的数,要求学生分类并且读得又对又快,追问学生针对学习内容有哪些信息与他人交流、有什么新问题产生,等等,有效激发和引导学生进行动态生成,在课堂对话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数的组成和读法;同时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不仅要“想得多”“想得快”,还要“想得全”,能够不重复、不遗漏、有规律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促使学生的思维有序化和条理化。
2. 提供有效的思维支架—助研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为学生提供契合、有效的思维支架。提供支架的时机很有讲究,唯有在学生思维处于“愤悱状态”时才能给予巧妙点拨。支架的内涵非常广阔,既包括资源的供给,也包括有效的追问,因探究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不同,思维支架也有所不同。
例如:我们引导学生在面对生动有趣的现实情境或开放的问题情境时,能够从数形关系的角度去比较和分析,尝试提出问题,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采用适当的策略去解决问题,学会逻辑清晰地表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在思维的发散过程中实现新旧知识的关联及有机整合,从而实现知识的有意义建构。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从无序向有序、从点状向结构状提升,他们认识到数学原来就来自身边的现实世界,是解决现实问题的有力武器,在学会用数学眼光看社会的同时,也获得进行数学探究的切身体验和能力。
3. 拓展定向的变式训练—导创
学生在经历“自主研习生疑-同伴合作解疑-交流展示释疑”的思维过程之后,需要对所习得的问题解决方法进行实践应用,以便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将能力发展为智慧。在此过程中,我们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定向的变式训练,实现学生思维能力运用与知识的双重迁移。一是同质变式训练,巩固技能。即为学生创设相同情境中运用所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情境要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熟悉的资源相关联,营造生动活泼的思维场。二是异质变式训练,发展智慧。也就是为学生创设陌生化的、不同情境中需要运用所习得知识原理去巧妙解决问题的情境,检验、锤炼学生活化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一年级的进位加法教学中,学生中出现了一种简算方法,如在计算“36+9=?”时,先计算“36+10=46”,然后计算“46-1=45”。在进位加法中,其中一个加数有接近整十数的特点,很自然地会出现这样的简算方法。我们意识到,这是培养学生数感的一个最佳时机,因此鼓励学生们讲述背后的思考,给学生思维“进补”的时机;紧接着拓展“43+9、57+9、34+8”等训练,对之前的凑整方法进行及时巩固,同时通过一些必要的练习反复作用于学生的感知,附着于学生的知识结构,以达到提升学生数感的目的。
在实践中,我们充分利用师生智慧,建设了“一二三”工坊资源平台,构建了“数学工坊”教学实践评价体系,进一步延展了学习空间,促进了师生互动共长,推动了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真实落地。
1.“一馆”“二区”“三平台”,延展学生学习空间
所谓“一馆”,即数学工坊室。我们依据不同年龄层次学生的心理发展、知识经验、学习需求等方面差异,设计建设了包括三个板块的数学工坊室,其中有低年段的游戏板块、中年段的实验板块、高年段的设计板块,并且围绕学习课题开展各个年级的“一课一做”活动,旨在让孩子们“玩数学,轉思维”。例如:游戏板块里的“手指碰碰碰”“迷宫大探险”“大战水果牌”等原创游戏,可以让学生在边玩边思中体验数学的奥秘。
所谓“二区”,即数学体验区和实践区。我们利用学校近百平方米的风雨操场和校园围墙、道路、柱子等设施设备,巧妙设计了一条包括“小李飞镖”“斗牛场”等站点的数学步道,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闯关游戏”中感受探索的乐趣。
所谓“三平台”,即网络互动平台、环境互动平台和活动互动平台。我们建设了“数学工坊专题资源库网站”,同时以年级为单位、按学科组建“工坊共同体”,围绕学科关键能力建设专题网页,实现了“时时、处处”互动学习的可能;围绕“数学好玩”主题,在每个教学班设置专门的“数学工坊”活动区,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情和兴趣;在学校整体策划校园数学节系列活动,在社区与大润发超市、花园社区等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定期开展数学教育活动等,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2. 探索立体交互式评价,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我们构建了“数学工坊”教学实践评价体系,通过多元化评价,立体交互式全面观察学生、激励学生,促进学生主动、可持续发展。例如:“数学工坊”纸质手册的运用,能够真实记录学生学习、实践、创生的过程,通过可视化的思维呈现,留住研创的激情与自信;电子研究手册主要是分学期、以研究专题为单位建立,可个人建册,也可小组合作建册,内容包括平时学习情况记录、专题研究成果、学生的反思、学生的发展性评价与表现性评价,等等。此外,我们还以基础研究项目的调研数据作为前期参照,对学生积极性、关键能力评价表、课堂教学诊断、教师专业发展、家长认可度等数据进行效果分析,全面准确地了解教学实施效能,确保学生关键能力培养有效落地。
人物小档案:
蒋玉琴,江苏省常州市邹区实验小学书记、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常州市高级校长,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常州市连续四届名师工作室领衔人,曾获江苏省三八红旗手、常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常州市“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荣誉称号。出版有《开放课堂》等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