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洁
作为音乐学大家族中的一员,应该说音乐社会学还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如果把德国学者马克思.韦伯1921年的那本未完成遗稿《音乐的理性化和社会基础》当做音乐社会学诞生的标志的话,那么这门学科现在算来也才80多年的历史。而在该学科在中国则于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起步。但是我们评价一个学科的贡献和成熟度不会用它诞生的时间长短来衡量的。所以我们评价一门学科是否成熟的标志不是它诞生的时间有多长,而是是否有严谨而深刻的研究成果来为它的理论建设做支撑。2010年出版的《音乐社会学教程》是中国音乐社会学的学术研究开始向业界和教育界进行生产力转化的标志。
一、关于《音乐社会学教程》
《音乐社会学教程》(以下简称教程)是音乐社会学学者曾遂今先生在中外前期的音乐社会学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所取得的又一重要阶段性成果。该书承继了曾先生以往学术研究风格的严谨性与科学性,并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大量前沿性和展望性的思考。按照研究思路来看,《教程》全书共可分为三个大的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章,简要的概述了音乐社会学理论研究的发展脉络。第二部分即第二到第六章,分别论述了“社会音乐生产”、“音乐受众”、“音乐流行”、“音乐传播”、“音乐商品与市场”等音乐社会生产体制的方方面面。第三部分即第七、第八章,分别论述了“社会生产机制中的中国音乐”和“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几种重要音乐类型”等有关于中国音乐的分类思考问题。“论中带史,以史促论,探寻音乐社会学现象背后的发展规律。”是这本书在音乐社会学领域研究中的最大特色。《教程》不但为中国音乐社会学研究带来了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为该学科未来的研究开辟的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關于《教程》理论特色的思考
1.研究角度的独特性。音乐社会学的具体应该怎样进行研究?关于这个问题《教程》的前言部分曾经这样说道:“音乐社会学不是音乐学和社会学的简单相加。音乐不是音乐社会学这门学科的简单标签;音乐,是音乐社会学肌体中流动的血液。”这正是《教程》这本书在研究音乐社会学这门学科时理念创新性的关键所在。在全书的论述过程中作者除了对西方的研究现状做了必要性的介绍外,并没有不加选择的用这种学术框架来套中国的音乐现象。而是详细的比较了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和历史差异之后,从中国的实际文化背景来思考中国的音乐社会现象产生的根源和本质。正是这种态度的前提下作者在早期音乐社会学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诸如“音乐受众分类”、“中国音乐生产机制良性运转”、“中国音乐市场分类和特征”、“网络音乐传播特征”等等重要研究对象的相关概念。另外,第七章的“社会生产运行机制中的中国音乐”、第八章中的“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几种重要类型”也都是作者在充分了考察了中国音乐的发展历史后对中国音乐的重要社会现象所做出的特色性研究成果。
2.教育理念的创新性。《音乐社会学教程》作为一本教材其教育功能应该是它的第一层价值,其次我们才能谈及它的学术价值和理论价值。笔者认作为一本教材来看它最大的特色就是启发性和引导性。它与1997年出版的《音乐社会学概论》和04年出版的《音乐社会学》两本专著相比,去掉了诸多学生较难理解的“纯学术性内容”,取而代之的是与当代社会生产密切相关的“实践性内容”。这些改变使得的《教程》在教学层面变得更具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但是这本书绝不是一本当代中国社会音乐生产的“技术说明书”,而是一本同时具备思想启发性和实践指导性的“思想发动机”。因为它在研究中国当代音乐生产运行的时候并没有仅仅把目光局限到当代的社会这个狭窄的时间段里,而是从中外厚重的音乐历史文化开始对中国整体的音乐社会现象进行了溯源追流式的梳理整合。让学生在整体的文化氛围中“思考今天,回顾昨天,今昔比较,寻求规律”。老子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程》一书正是以“中外的音乐历史现象”为燃料,以“科学的研究方法”为引擎,以“当代纷繁复杂的音乐社会现象”为零件和外壳,为当代有志于从事音乐社会学的研究的莘莘学子们贡献出了一部“思想的发动机”。
3.实践层面的探索性。笔者认为《教程》一书不但在学理层面为我们分析了“社会中的音乐是什么?怎么样?”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他用大量的科学材料向我们证明了应该“怎么做”。除了作者在早期的中国音乐社会学体系中所提出的“社会音乐生产体良性运转特点”、“音乐流行环节的相互转化和流行心理分析”等开创性的建议之外,这本书更进一步的指向了当代社会中让音乐产业界都倍感头痛的一个问题——网络侵权所带来的音乐产业的衰落和利益的重新划分。在《教程》一书中,作者首先在第五章“音乐传播”的第五节中,用了大量的笔墨描述了音乐传播中的侵权问题(尤其是网络侵权问题)。在翔实的资料基础上分析了这种现象出现的深刻社会原因。并且在接下来的第六章“音乐商品与市场”中用大量的实例和详尽而深刻的分析指出了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的未来之路——音乐产业应该按照社会发展规律来更新盈利模式和重构产业模式。死守陈规的结果只能作茧自缚和自断生路!可以说这样的结论对中国当前的音乐产业文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4.研究成果的时代性。音乐在社会中既在进行着空间的横向运动同时也在时间的长河中做着纵向的运动。这同时也就决定了音乐社会学必须是一门与时俱进的学科。它必须用自己客观而忠实的眼睛观察这个社会中最新出现的音乐现象,并对它们做出科学严谨的分析和解释。只有做到了这一点音乐社会学才能体现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而《教程》一书中对现代社会中突出的音乐现象所做的研究无疑是清晰而明确的。首先,它就当前音乐传播媒体出现的新变化——网络音乐传播现像做了深刻的探讨,分析了网络传播的特征和本质,指出了网络传播中的存在的问题及相关的解决思路。其次,它对当代社会中的“音乐流行热”进行了客观的“冷思考”,增加了对音乐流行环节的诸如“排行榜”等现象的思考分析,指出了这些事物中存在的问题。再次,对我国音乐受众中近十年来所出现的新变化进行了重新的思考和定位,增加了诸如对“音乐粉丝”等现象的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曾遂今 音乐社会学教程[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0
[2]曾遂今 音乐社会学[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4
[3]曾遂今 音乐社会学概论:当代中国音乐生产体系运行研究[M]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7
[4]曾遂今 中国大众音乐:大众音乐文化的社会历史链接与传播 [M] 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3
[5]“中国当代音乐学课题组” 中国当代音乐学 [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6
[6]王国席 人文科学概论 [M] 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