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动能推进江苏沿海发展上台阶

2019-09-10 07:22孙巨传蒋红奇
群众 2019年24期
关键词:沿海地区江苏优势

孙巨传 蒋红奇

改革开放以来,以2013年GDP突破1万亿元和2015年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为标志,江苏沿海地区发展站上了新的起点。截至2018年,沿海地区GDP为16685.8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为18.02%,已成为省内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进入新时代,支撑沿海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已发生深刻变化,生产要素低成本的吸引力、驱动力明显减弱,工业化进程中学习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后发优势加速递减,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经济增长的矛盾突出。因此,推动沿海高质量发展,不能沿袭过去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的传统模式,必须变革发展动力,破解难题,补齐短板,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追赶”,走出一条真正发挥沿海地区后发优势的新路子。

从发展的逻辑看:须推动向“内生优势”转变。如果说在开放之初,良好的区位和丰富的资源等外生优势是开放发展的有利条件的话,那么在开放发展进入一定程度之后,产业分工发展进入主要依靠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等内生优势的新阶段,原有的外生优势条件将逐渐丧失发展活力,新的具有竞争力的内生优势条件将起主导作用。导致江苏沿海发展相对滞后的主要原因,就是固守外生优势惯性,没有适时将外生区位和资源优势转化为内生竞争优势。踏上新征程的沿海地区需要跳出外生优势依赖的思维惯性,加快向内生优势至上的思维转变。

从分工的逻辑看:须促进沿海地区协同发展。推动行政区经济向功能区经济转变,需要从同质竞争向协同发展转变,打造江苏沿海地区协调发展新优势。一是战略协同。注重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加强战略协同管理,发挥好区位、生态、产业等优势,优化区域内资源配置,促进优势互补,强化错位发展,加强相关规划的有效衔接和前瞻性研究,推进江苏沿海三市在区域规划、产业发展、产能协作、协同创新、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分工协作,形成分工合理与各具特色的区域空间格局。二是政策协同。充分发挥政策协同引导作用,无论哪个层级,不论什么地区,不管什么行业领域,在政策目标制定、体制机制设计、政策制度执行等活动中,必须具备政策协同观念。加强江苏沿海三市在政策创新方面的协调力度,加快探索建立沟通协商常态化与有效化的体制机制。

从系统的逻辑看:须加快“补短板”“强弱项”。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发展的质量和进度往往并不取决于系统中的强项,而是受制于“短板”和“弱项”,并表现为“短板”和“弱项”所局限的功能和水平。一是补齐强化“短”“弱”指标。对照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结合沿海地区当前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对于共性突出指标及个性较差指标加以关注并予以解决。找准指标差距产生的原因和指标间彼此波动的内在联系,制定指标提升的有效措施和指标达标的具体实施方案。二是强化指标管理。围绕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将指标目標层层分解,落实到沿海各市、省有关部门,实施量化考核,进一步加大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考核力度,加大对落后指标的考核比重,确保各项指标加快推进。通过严格考核和严明奖惩,充分调动积极性,增强江苏沿海地区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责任感。

从驱动的逻辑看:须紧紧牵住“牛鼻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驱动是实现江苏沿海地区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有效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一是瞄准科技前沿抢先布局战略性技术、颠覆性技术,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等前沿科技领域启动重大专项,推动更具引领性的原始创新和重大科技创新产业化。二是以江苏沿海地区国家级开发区、高新区等平台为依托,打造创新核心区,推动建设国家级和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提升沿海经济的核心竞争力。三是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与国家部委、科研机构、央企民企和周边地区合作,推进创新体系建设,培植沿海发展的新动能,优化新技术、新产业和新模式创新体系,加快推动沿海经济增长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从产业的逻辑看:须大力促进结构优化。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解决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根据产业和区域特点,在传统产业、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三大领域,加快推动沿海产业布局调整优化。一是通过产业链横向整合,发挥规模效应,加快推动重化工业空间战略转移,促进化工、船舶等行业结构调整。按照“绿色化、基地化、精品化”发展导向,着力推动钢铁、石化、建材等重工业由沿江地区向沿海地区战略转移,提升产业市场竞争力。二是沿海地区要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引导国家级开发区重点打造具有领跑全国乃至全球的标杆性产业,省级开发区重点建设具有地方标志的制造业集群。三是注重加快生态环境敏感区域污染产业清理步伐,明确重点污染企业搬迁改造进度计划,持续推动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和有序转移。

从空间的逻辑看:须打造城市竞争合力。一是以融入长三角核心区为引领,重塑城市“空间”结构。优化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提升城市中心和中心城市的内涵品质,形成具有强大凝聚力的空间载体,发挥聚合、整合、辐射、引领等作用,促进优质创新和金融等资源与产业的集聚,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提升沿海城市的首位度和竞争力。二是提升沿海城镇一体化发展质量。由于历史机缘、区域内交通布局及地理结构等原因,江苏沿海城市结构的演化发展发生了变异扭曲,没有形成中心城市统领周边城市互动发展的良性演化格局,而是走上了一条“内敛化”之路,造成城市发展的“诸侯”型结构特征。因此,要充分发挥江苏沿海各市板块特色比较优势、后发优势和潜在优势,明确沿海城镇化分工和发展定位,加快同城化发展进程,提升同城化发展水平,形成合理的协同发展模式,避免区域资源错置和城镇“诸侯”化发展,防止重复建设和过度竞争。

从集聚的逻辑看:须构建一体化交通格局。推动沿海地区交通衔接和协调发展,是促进要素集聚、产业集中、企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激发市场活力、增进主体创新的重要环节。一是积极推动沿海地区交通协同发展,注重沿海区域交通主干网络与城市内部交通网络的有效衔接,加快提升机场、高铁等对外交通枢纽的连接效率,不断改善城市内部交通体系与区域交通主干网络之间的通行效率,在总体上改善和提升江苏沿海地区交通出行的整体效率和服务质量。二是谋划加快推进沿海地区高铁建设,整合机场资源,做大做强省港口集团,加快建设交通枢纽,推动高铁经济、航空经济、海运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强化枢纽支撑,让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在江苏沿海交汇交融、聚合反应,打造枢纽偏好型产业发展高地。三是强化交通一体化建设管理。顺应大势、统筹谋划,加快构建海陆空综合化、立体化发展的大网络、大通道、大枢纽,着力提升组合效率和整体效能。要按照“规划同图、建设同步、运输一体、管理协同”的要求,构建快速、便捷、高效、安全、大容量、低成本的互联互通综合交通网络。

(作者单位:江苏省社会科学院连云港分院)

责任编辑:孙秋香

猜你喜欢
沿海地区江苏优势
2018年广西北海沿海地区考古调查简报
数读江苏
数独江苏
矮的优势
数读江苏
江苏
画与话
威海沿海地区雾的气候特征及相关影响因子分析
误区:非沿海地区人人需要补碘
谈“五老”的五大特殊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