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跃进
城市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市域警务治理又是城市社会治理重要的组成部分。加快推进市域警务治理现代化,既是城市警方应尽的职责使命,也是有效保障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实现的具体体现。为此,要充分发挥中国之治的制度优势,运用战略管理的方式方法,不断创新实践,推进市域警务治理现代化。
发挥组织优势,强化战略管理。以党中央战略决策号令全国上下,并以逐级逐层分解落实贯彻实施的领导治理方式来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这是中国之治最为显著的制度优势,也是以战略管理推动事业发展的魅力所在。作为市域警务治理体系职能部门的城市警方,在推进市域警务治理现代化过程中,首先要创新理念和思路,善于运用战略管理来谋划和实施。
以战略管理推动市域警务治理,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总体谋划与分步实施的关系。每一个城市警方都应结合本地警务治理的现状,研究制定当地警务治理现代化的战略规划,包括确定预期达到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任务、战略对策措施,以及绩效评估方法,以使所在市域的警务治理现代化推进突出重点又有条不紊。同时,要根据市域警务治理战略规划,制定每一个阶段和每一年的推进工作计划,确保战略规划得以实施。二是顶层设计与逐层对接的关系。市域警务治理现代化建设,首先需要每一个城市警方全面系统的顶层设计,且其顶层设计要体现前瞻性、全局性和系统性,真正形成有效管用的“规划图”和“施工图”。同时,市以下警方应逐级逐层向下进行传导,明晰各级各部门的职责任务,把各项警务治理现代化建设的任务落实到位。三是局部创新与规模推广的关系。市域警务治理现代化建设,既要步调一致,又要鼓励创新,使警务治理现代化建设的过程成为警察团队生动的创新实践。同时,要注重创新成果的运用,尤其是对基层和局部创新实践的成果應及时进行梳理总结,凡是具有可行性可复制性的创新成果,应当及时组织面上推广,使其迅速产生规模效应。
发挥主导优势,深化警务改革。党中央主导深化改革完善治理制度,这是中国之治的优势所在,其核心在于从大局出发,加强改革的统筹协调。市域警务治理中的改革创新务必发挥好这一优势,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有些地方和有些方面还不得要领,主要是对警务改革规律性的把握不够到位,在改革的目的性、系统性、协同性和持久性上体现得不够充分。为此,深化市域警务改革,应重点解决这些问题,真正实现“改革强警”的目标。
一方面,遵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精机关、做优专业警种、做强基层、做实基础”的指示,加强城市警方内部机关、专业队和基层派出所三者职能与功能布局的改革,以使市域警务改革既打破制约发展的瓶颈,又有利于改革的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另一方面,聚焦“一个中心”和“两个化”的警务改革规律,贯彻好“以人民为中心”,无论是体制还是机制改革都应围绕“满足于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来进行,通过改革解决不同程度存在的“机关化”问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实战化;通过改革解决存在的各自为政、资源分散等“分散化”问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集约化”,最大限度地提高警务治理效能。
发挥格局优势,善于借力发力。现在,各地警方遇到的最大问题是警力不足。这既有依法履职要求与实际警务资源不相匹配的原因,也有用警不科学、资源分散不集约等因素,但关键的是警务治理的“社会化”水平不高。市域警务治理作为城市社会治理的重要方面,其目的就是为城市居民创造更加安全满意的环境,也应该让包括市民在内的社会方方面面一起来治理。因此,城市警方应顺势而为、大胆实践,积极主动地推动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格局的形成,并借力发力,有效推进市域警务治理现代化。
城市警方创新实践助力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关键要把握以下几方面:一是坚持党建引领,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强有力的领导与支持。尤其要善于当好参谋助手,把警务治理现代化纳入当地党委政府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布局。二是主动融入网格,实现社区警务网与社会治理网“双网融合”。借助全国城乡深入推广新时代枫桥经验契机,创新实践新时代社区警务,把社区警务网与社区社会治理网格化有机结合、融为一体,不断夯实警务治理基础。三是善于搭建平台,广泛组织发动群防群治。尤其要通过组织防盗、反扒、反电信网络诈骗和纠纷调解等各种志愿者团队建设,充分组织发动社会各界和市民群众踊跃参与基层警务治理,广泛深入开展法治、德治思想与知识的普及教育,不断提升市民的公共安全素养,更好地推进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发挥职能优势,完善防控体系。党的十八大提出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其进一步作出部署要求。作为市域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职能部门的城市警方,应根据中央的要求,在对本地治安防控体系现状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认真制定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战略规划,并狠抓落实。
如何有效创新实践完善市域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应把握好两方面。一方面,积极探索实践“基础守安、预防促安、科技强安、机制保安”等市域平安新路径,努力把大量的人力资源从无为的消耗中解脱出来。立足基层基础建设,通过强化对可能影响社会稳定和治安安全的各个治安要素的管控,严守好一个个社区(阵地)。立足事先预防,把可能发生的影响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的各种问题预防、发现和解决在萌芽状态、初起阶段。立足科技强安,依靠先进的科技手段来预防、发现和解决可能影响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的问题,尽可能减少警察和警务辅助人员的人力资源消耗。立足机制保安,建立健全基于警务大数据信息平台的相应工作机制,既有效推动问题的解决,又有助推动常态长效治理,为长治久安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注重集约化、智能化、精细化运作方式,最大可能地提高效率与效能。将各项防控任务与措施及其各个环节标准化、流程化和信息化,辅之于相应的研判和异常情况的落地核查,引导和促使各警种、各部门和基层所队立足各自的职能与岗位,干好自己的事情,尽好自己的责任。注重以科技信息化手段辅之必要的人工干预,来预防、发现和解决影响安全的问题。通过警务大数据等方式精准地分析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而非动辄组织“大排查”、“大清查”、“大稳控”、“大巡防”等大呼隆、运动式等传统的安保“套路”。
发挥文化优势,构筑高质量平安。各类安全风险的背后往往是人们安全文化的缺失,是人们缺乏应有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行为习惯。防控安全风险,必须把增强城市居民的安全意识和安全习惯的培养作为重中之重的任务,持续不断地推进城市安全文化建设。
一是培养以人为本的安全观。以人为本的安全观,就是一切以人的生命为本和安全第一的思维理念。无论是对于城市管理者,还是市民,都应确立这样的思维理念。对管理者而言,确立了以人为本的安全观,就会把安全文化建设真正列入其重要的工作职责和任务,最大可能地投入建设安全设施、科技装备,尽最大努力检查整改和消除各类安全隐患,最大限度地教育培训市民增强安全意识、规范安全行为和掌握安全技能等,以提升安全系数和能力。对市民而言,确立了以人为本的安全观,就会使之更加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健康。二是有效实施预防在先的安全行为习惯。预防在先应该是安全文化的重要内涵,也是城市安全文化的重要建设任务。始终绷紧安全之弦,不仅不会轻易上当受骗,还能把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解决在初起阶段。同时,预防在先关键在于制定和完善相应的安全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各项安全制度,以此从源头上防范可能出现和发生的安全问题。三是明晰奖罚并举的安全导向。奖罚分明与奖罚并举的安全导向,是城市安全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部分。对安全行为和安全管理的先进集体和个人给以褒奖,对违法违规的不安全行为进行必要的惩处,能向人们传输先进的安全理念,使人们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
(作者系公安部公安发展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城市警务研究中心主任,苏州市警察协会主席)
责任编辑:孙秋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