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儿童期不同阶段的认知过程随着身体支配能力的提升而逐渐丰富,认知也由感知转化为思想认知发展。针对儿童认知具有阶段性特点,以现代书籍知识结构体系为设计基础,除了考虑儿童书籍的结构,还应该分阶段导入情感关怀,对儿童轻松阅读和知识积累,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同时这也是一个深远的文化工程,奠定儿童与自己、与自然、与社会和平共处的融洽关系,并直接影响儿童未来的成长轨迹和对精神文化的传承。
关键词:儿童书籍;游戏精神
儿童认知需求是儿童成长过程中对客观事物认识、学习的反应,这种认知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儿童认知是连续阶段性的,但每个阶段之间又具有着明显的差异。儿童书籍作为影响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物品之一,其质量的好坏潜移默化影响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作为儿童书籍设计者必须研究儿童阶段性认知需求和情感变化,除了在书籍的形式上进行创新,还应该根据儿童认知阶段的变化进行情感导入,让书籍与儿童产生情感共鸣,使孩子们更容易阅读,更喜欢阅读。
一、儿童认知发展与书籍情感导入的关系
1.1儿童认知发展的内涵
儿童认知发展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随着环境变化以及身体变化,个体对事物的认知及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现,而且这一过程随年龄增长而改变。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儿童认知分成四个阶段,由具象转向抽象,由感知转向思维的认知发展。同时随着身体成长认知需求得到满足,儿童原始的生理情感就会逐渐分化,社会需要和情感也发展起来。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适合于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亦即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所以在整个儿童生长期认知和情感的发展是相互联系,由于需求、认知发生变化,引起情感的转变,伴随儿童身体、认知的成长二者逐渐稳定,又在下一个认知阶段进行整合。
1.2儿童与书籍产生情感共鸣
作为书籍设计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它的阅读对象是没有行为选择权和成长中的孩童,随着孩子身体的变化,对于书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要思考的是除了注重书籍中的技术性、知识性、趣味性,我们也应该注重儿童书籍设计的情感关怀。因为书籍不需要设计师自我表现的过度设计,通过情感介入和设计方法潜移默化,让儿童与书籍产生情感共鸣,对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和个性。这是一个深远的文化工程,并直接影响儿童未来的成长轨迹和对精神文化的传承。
二、儿童书籍设计的情感导入
2.1满足认知发展的愉悦之情
儿童从成长初期认知到儿童期认知行为的结束,无论是那个阶段书籍的设计都应该建立在愉快的基础上。从喜欢啃咬、摔打物品到思想反馈的认知转变,儿童的认知和情感都需求得到满足,对于书籍的设计也应该把愉悦之情传递。近年来通过与国际交流国内儿童书籍设计的形态多样化,具体可以分为绘本、立体书、互动书等,从听觉、视觉等不同的感官来满足儿童,书籍内容也包罗万象。这些书籍从儿童身体发展和情感认知出发,书籍此时即是传达知识的老师也是可以一起游戏的玩具。使年幼的儿童从书籍的翻阅过程中得到愉悦的释放。培养了幼童阅读的兴趣。
2.2满足认知发展的真实之情
儿童书籍形式的变化是为了让小读者更容易接收信息,从低幼时期到儿童期的结束,儿童书籍形态也由简洁、安全为核心的设计原则转变为知识摄取为主。把日常生活以科学真实的语言进行表现,同时设计绘制的方法也是真情实感。纵观专为儿童设计的进口书和国内童书对比,我们并不缺乏技巧娴熟的绘画方法,缺失的是站在儿童认知角度和情感去理解和描绘事物,相比之下如由英国设计师安东尼.布朗设计制作的《我妈妈》画面没有过于漂亮的图画和颜色,也没有特殊的材质和开本,但是很真实的展现平凡的母亲,画面简洁充满了暖暖的母爱之情,通过孩子的世界给我们还原真实的妈妈。日本设计师安野光雅也是世界顶级的儿童书设计师,他的绘制风格细腻、写实。擅长将艺术与科学融为一体,创造出理性又不失童趣的风格。如《儿童的季节》画面充满了想象和童趣,用写实、细腻的笔法为我们描绘了山村。台湾作家花婆婆方素珍和德国德国插画家索尼娅的《外婆住在香水村》得了很多金奖,写实的绘制技巧把人间的亲情挥洒的淋漓尽致,色调没有十分鲜明和热情奔放的三原色,灰色的暖色调烘托出暖暖的真情。
2.3满足认知发展的诙谐之情
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中国书籍基本是以说教为主,道理深沉冗长。一些可笑无趣市井的诙谐、滑稽的场面是等不了大雅之堂的。在儿童绘本中书籍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仍然是板着脸说教。正如罗丹说的世界不缺乏美,而是缺乏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日本儿童书籍设计师宫西达也的设计风格,温馨、诙谐、结构曲折,独树一帜的画风大胆、有力,甚至可以称为“强悍”,他采用了很现代的绘画技法来表现,使得画面极具视觉冲击力,让读者把注意力集中于眼前图景,关注角色的每一个表情和动作。而这色彩浓重的画面和极具感情色彩的文字相呼应,也受到孩子和成人的广泛欢迎。
2.4滿足认知发展的游戏之情
儿童在学龄前充满了好奇心,这个时期已经是幼童期,他们的语言能力和视觉力已经有很大的发展,动手能力强,好奇心重,所以这时的书籍设计应该是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互动性较强的书籍,儿童书籍设计中经常用五感设计来调足小孩子的胃口,立体书和互动书是最好的选择,书籍就像玩具奇幻造型会给孩子带来很多惊喜,儿童阅读时可以用手来摸,用眼来看,还可以与家人和朋友互动书籍内容。相对于平面的书籍设计,奇幻立体书籍更能激发儿童探索能力和社会沟通交流能力。同时还可以在设计时把一些游戏融入,增加书籍和孩子之间的互动。日本童书设计师安野光雅的一本《小三角,倒过来》就是以日本传统童谣为背景创作的游戏性绘本。书中的场景使孩子们熟知的常识性,当把正常的事物关系颠倒过来,图形变得不那么正常,所以机智游戏性的图书设计,也能给儿童带来极大的情感关怀。
2.5满足情感认知的文化认同之情
我们在图书市场上不难发现一半以上全是进口图书,从线上图书最大销售商亚马孙反馈,销售80%全是进口书。但是进口图书反应的国外那些新鲜事、不同的风土人情吸引着小读者,但是当我们反思我们的文化又是什么样的呢?从阅读量上反应应该是空白的。传统故事、四大名著翻来覆去的出版,没有趣味性。而且反映当下儿童生活的优秀童书少之又少。中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孔子说过,“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告诉我们年少养成的习惯将影响到成人以后的习惯。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所以从儿童期接收到信息将影响到以后的一生。当我们的孩子打开书籍故事的内容和设计非常吸引眼球,但是里面的名字太生僻怎么也记不住,小孩都是蓝眼睛黄头发,由于创作环境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内容虽然十分充实但是脱离了我国的国情和文化,导致我国而儿童阅读过后无法与实际生活结合。国内部分设计师也在不断探索,由英籍华人郁蓉绘制《我是花木兰》用穿越时空的绘画与色彩对比的手法,用细腻的铅笔素描和剪纸的手法绘制。书籍最后还有北朝民歌《木兰辞》,整本书籍是现代和古老中国文化的碰撞。另外王早早编写的《中国记忆-传统节日》由插画师黄虫肚子设计,画面以灰灰的色调向我们介绍了每一个中国节日的来由,画中的人物和场景孩子很容易进行对应。这种情感是强烈的视觉所不能代替的,文化之情深深的融入画面。儿童书籍设计的优秀文化精神的导入,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发扬光大,
结束语
儿童书籍的设计以儿童认知为基本原则,随着教育理念和科学的不断发展,在考虑书籍的形式、开本和材质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进行情感导入,只有深深挖掘儿童情感需求,才能让小读者与书籍产生情感共鸣,让阅读变
参考文献
[1]陈帼眉,沈德立.幼儿心理学[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79:208,209
作者简介:吴雁,河南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