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成本色,道法自然

2019-09-10 07:22方沫
新作文·初中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文字颜色色彩

方沫

海南省海口市五源河学校教师,海南省省级骨干教师,全国“三新”作文教学研究会理事。

人类看世界,最初是为了发现和交流。原始社会里,一个伙伴告诉另一个伙伴他在哪里发现了一棵果树,哪里看到了一只野猪。这些信息都是先输入(看到)再输出(说出)的,只需要讲清楚要素就好了。慢慢地,看还能够传达情感,《蒹葭》开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起兴手法的运用,看到的美,触发所感,文字读起来也很美。经过大脑思维的再创造,人将所见和所感建立了联系,所看有了情意,含蓄生动,富有韵味。

苏轼《赤壁赋》中说:“耳得之为声,目遇之而成色。”人是通过感官获得信息并与外界交流,据说在所有的感官中,视觉获得的信息占到80%以上,视觉,是我们了解这个世界最重要的方式;色彩,是自然馈贈给我们的礼物。我们今天的微写作话题就来说说如何运用色彩词让文章写景好看。

“目遇之而成色”,关键在于“成”,对色彩词的运用尤为关键。个体审美的再创造,通过不同的颜色表达不同的情绪,文字也就有了色彩和温度。

要让文字有色彩,写作时就要使用色彩词,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直接记录颜色。色彩词好比调色盘中的颜料,红就是红,黄就是黄。你的画笔蘸什么颜色,画出来的就是什么颜色。我们小时候会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白、绿、红就是与事物属性相对应的颜色词。古诗词中也经常直接使用颜色词,比如“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等等,现代文中这样的例子也不胜枚举:“最动人的是秋林映着落日。那酡红如醉,衬托着天边加深的暮色。”这样使用颜色词非常简单直观,所见即所得,句子有了色彩词一下子就鲜活起来。

(你能再说几句带有颜色的句子么?)

比起单纯使用色彩词,将色彩词和空间词结合,能使文字色彩富有层次变化。这就好比绘画,一层一层地将景物在画纸上表现出来,在对色彩的细膩把握中还原景物特点,从而使画面(文字)具体生动有灵气。我们试着看一看《济南的冬天》中这样写:

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地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你能圈画出选文中的色彩词和空间变化的词么?你会发现,空间的变化和色彩的变化一唱一和,景物是不是好像有了生命力?当然,恰当地借助修辞手法也是个不错的助攻。

更簡洁的例子是《湖心亭看雪》里的句子: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你会发现,这是一幅简洁的中国水塞画,即便没有过多着色,你心里的画面还是有层次的。

让文字色彩有变化,还可以将色彩词与动词搭配使用。上面这段文字(《济南的冬天》选段)中的“顶着白花”“镶上银边”“露出粉色”等等就是例子。再来看在《火烧云》中表现火烧云颜色变化的一段描写:

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喂猪的老爷爷在墙根靠着,笑盈盈地看着他的两头小白猪变成小金猪了。他刚想说:“你们也变了……”旁边走来个乘凉的人对他说:“您老人家必要高寿,您老是金胡子了。”

文段中色彩一变到底,眼前好像在放电影一般,整个画面都活起来了。

色彩词一般是作名词和形容词用,但特殊的语境里,色彩词自身还可以化用为动词。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是“吹绿”的意思,它已经是一个动词了。当然,这需要长期的积累与推敲才能达到的。总之,依照万物的本色来,将色彩归于本身又不拘泥于本身,自然能给你好看。

人类对于颜色的变化非常的敏感,常常借此来判断四季变化、万物生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色彩词是个体情感最直观的投射,文字的温度,就随着人们的主观感知而呈现。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强化视觉的对比和映衬来增加色彩词的表现力。

李清照《如梦令》中写道:“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红、绿是互补色,这里不仅有色彩的对比,还有体积、重量的对比,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作者惜花惜(春)时的无可奈何之感跃然纸上。还有杜甫在《春夜喜雨》中写:“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一暗一明,一冷一暧,黑沉沉的夜景色调中凸显出那一点晕黄的烛光,是此时诗人独守江船春夜听雨时的喜悦心情写照。所见引发的所感,是经过诗人大脑思维的再创造,诗人的情感温度就是此时文字的温度,色彩词是借以达到这一效果的介质。

运用通感的手法打通不同感官之间的联系,就是更上层的方法运用了。我们来看这个例子:

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紫藤萝瀑布》)

这一句是将嗅觉转换成了视觉,香气(嗅觉)有了颜色(视觉)。

来看另一个句子:

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这一句则是将视觉转换成了嗅觉,颜色有了香气。通感手法的运用是不是让人有一种“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的感觉呢?非常的奇特、梦幻,是一种非常独特的审美感受。

让色彩有内涵是我们使用色彩词的终极目的,还原色彩本真,丰富色彩背景,赋予色彩生命,沟通感官通道,我们做的不过是“察颜观色”的事。当然,还有更多与色彩对话的方法等待你去发现和尝试。不如我们先操练起来吧,

微话题:

请你将下面这首小令改写成一篇短文,字数在200字左右。注意要借助颜色词来还原本色,增加文字的表现力。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古棕色的老树枝头。暗褐色的枯藤无力地下垂,像是憔悴的胡髭,蓬松、杂乱。暮色沉沉,鸦鸟归巢。望向远处苔绿石桥下面。倒映出几处人家的房屋,青烟随着流水在云端飘荡,灯火渐亮。

天边钭阳西落。把天空染成忧伤的橙黄,异乡人的背影啊,拉得老长,只有灰瘦的马儿相伴。秋意渐凉,西风卷起漫漫古道上的黄沙,叹息那衣裳灰暗,漂泊天涯的游子,悠悠的思乡情长。

点评:

作者通过色彩词让文字有了色彩,但这个色彩并没有脱离小令本身的凄凉、悲伤之感,而是通过冷暖色调的对比,反衬出作者漂泊在外的孤苦和惆怅。表达思乡之情。除了使用色彩词,作者还试图写出景物的层次,将画面由近往远推出,定格在远行的异乡人孤寂、落寞的背影之上,同时作者还试图利用通感来表达人物情绪,“忧伤的橙黄”是一个不错的尝试。

天色昏暗,我从异乡古道上踽踽走来,只有枯瘦的老马陪伴。残阳如血,把凄凉的一抹殷红冷冷地洒在路边老树上。秋风瑟瑟,暗褐色的枯藤在老树上纠结挣扎,枯叶也翩然落下。灰色的老鸦哀鸣着在余晖下飞回,落在树枝上休息。

我疲惫不堪地停下,倚靠着灰黄的老树休息,任我的老马慢慢着古道边发白的野草。不远处的小桥溪水旁边,坐落着几户人家,白色的炊烟袅袅,温暖了清冷的天空。啊,是多么温暖的人家。可我此时孤立无助,归宿苍茫。家在何方啊?我断肠在这异乡天涯。

点评:

作者很用心地揣摩不同景物应该呈现出的生命色彩,并用色彩词将它还原出来,——为诗句着色。在空间上,作者打破小令原有的语序,将空间由远到近再到远地呈现出层次感,使抒情主体凸显,更能体现出作者客愁羁旅的凄凉和悲伤。

色彩是自然的馈赠,是万物之本色;色彩又是传情达意的媒介,是言我之话语。“上穷碧落下黄泉,兩处茫茫皆不见。”说的是上天下地,情所不及的缺憾。“给点颜色就开染坊”说的是人不知趣,不会看人脸色的难堪。而当我们可以把握好万物色彩,并通过我们的文字描述、传达的时候,我们可以说,是的,我就是要给你好看。

最后,念起我们的微口诀吧:

着色深浅绘灵性,运笔冷暖写寻常。

拟尽万物循本色,道出真情返自然。

猜你喜欢
文字颜色色彩
文字的前世今生
热爱与坚持
当我在文字中投宿
神奇的色彩(上)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
2015春夏鞋履色彩大集结
特殊颜色的水
种出来的“逍遥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