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文 明灯
1993年。美国作家杰克·坎菲尔与马克·汉森共同策划的《心灵鸡汤》系列轰动全球。这组丛书传入中国后,逐渐形成一种心灵鸡汤文体类型,很多本土作家搜罗各种素材,产生了无穷无尽的故事和人生感悟。心灵鸡汤往往带有精神安慰与励志作用,内容是对世界较为乐观的认识,而很多变种故事,更借此传递着某种价值观。但其试图通过一个或几个简单故事得出人生感悟的形式,也往往受到批判。情绪上的负能量如何转换为正能量,我们该怎样看待心灵鸡汤与其背后的故事?
★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博瑞实验学校 叶君令
那些心灵鸡汤式的小故事、小情调、小道理,就像浮在知识和真理上的气泡,让人飘飘欲仙,实则为十足的绣花枕头。它们打着心灵的旗号戕害心灵,让人陷入自给自足的极简思维中,妨碍了内心真正的沉淀。这些文章有趣,易于理解,似乎世上的一切都简单快乐,似乎凭着一个道理、一种思维就可以马到成功。它们迎合人类急功近利的心理,匆匆讲述一个故事,抛出一个道理,带给人虚妄的满足感,并通过一种近似暴力的方式剥夺了人的思考能力,使人在精神上杀死了自己的判断力和创造力,无视人性的复杂与生活的本真。
★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博瑞实验学校洪芬芬
曾看到一个故事:美国NASA计划登月时遇到一个难题——宇航员如何在太空中书写记录?很多科学家埋头钻研了好长时间,最后耗资200万美元,造出了一种可以符合要求的“太空笔”。当时NASA曾向全国征集问题的解决方案,后来有个小学生给他们寄来一个包裹,另外附了一行字:试过这个没有?打开一看,竟然是一袋铅笔!这个故事让我们看完以后拍手称快,大呼过瘾,着实享受了一把吊打美国科学家智商的快感。类似的鸡汤有很多,美其名日:突破思维的墙。后来看了其他资料才知道,其实当时太空项目里最初考虑的就是木制铅笔,但在失重的环境下,铅笔使用后的碎屑都会变成悬浮颗粒物飘浮在空中,给宇航员造成很大的困扰。所以真正困住我们思维的,不是鸡汤,而是认知和经验的局限。
★广西南宁市第二中学 郑旭影
表面上看,你会觉得心灵鸡汤是一种非常棒的文体:无论如何,结果是好的,会带给人满满的正能量。这也是大多数人喜爱鸡汤文的原因。鸡汤文表面看是在扬善,但它把生活简单化、道理化了。再加上互联网上许多人的独立思维能力比较欠缺,这样的氛围也给鸡汤式文章提供了广泛传播的土壤。而事实上,这些文章让人勇猛,却往往处处碰壁,走到岔道,甚至一脚踩空。
★上海市尚德实验学校 周妮迪
心灵鸡汤所面对的人群,都在扮演着迷茫、需要希望、感情脆弱的角色,人处在这个阶段时,比任何阶段都需要关怀和爱。然而,他们的失落、迷茫和脆弱并不是毫无缘由的,是因为各自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了问题。一个人在遇到问题时,需要的是冷静与理性,有了这些他们才能直面问题、解决问题。鸡汤的目的不在于解决问题,而是换一个角度来看待问题。鸡汤作者普遍认为,当面对问题时,我们需要的是改变自己的心态,这才是正能量。事实上,摆出一种“阿Q精神”,采用精神勝利法说服自己和别人的人,如何能克服困难呢?
★上海市尚德实验学校 陈宙妙
通常心灵鸡汤都用一种“正面的过程”来导向一个“正面的反馈结果”:努力一定有回报,坚持下去即会成功。但成功是一个偶然事件,其中包括很多东西,如智慧、努力、人脉、运气,并非人人都可成功。这些文字中往往罗列着没有前因后果的单独句子,是最容易被人误会的。所以远观鸡汤仿佛很有哲理,实际运用起来却毫无指导性,照做只能处处碰壁。直接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实在解决不了再放弃,接受该接受的,而不为之屈服,这才是真正的正能量。
★北大附中重庆实验学校 夏群静
心灵鸡汤最大的问题是把“技术性问题”简化成“努力性问题”。比如有人问:“螺丝怎么拧不进去?”正常回答是看看什么螺丝,什么扳手,什么材质,弄清楚是什么问题,可能给出的回答是“你方向反了”“这种材料是拧不进去的”等等。但是有人会登高一呼:“只要拧得努力就行了!”我们如果这样看心灵鸡汤,就会看清楚,他们实际上谈论的不是客观、严谨、方法正确,而是讲究怎样使自己的道理看起来正面、阳光。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很多逻辑会被隐去避而不谈,而只选择一些对他自己有利的角度来阐述问题。
★北大附中重庆实验学校 徐洁晶
人在失意时需要安慰。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和各方面的压力,高三党的心情是起伏不定的。如果一个高三党心情非常糟糕,你去跟他说:其实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别的,有些事情你真的做不到……那么,你不是在教他认清现实,而是在逼他跳楼。很多时候不是对方不知道,他们只是需要一个坚持下去的理由。认清自己无能为力的过程很痛苦,不必那么着急,给别人_点时间。我从来不觉得温暖是个低端的词汇,我们没有理由以“为你好”为由扼杀他人心中的—点小小的期望。所以,并不是所有鸡汤文都应当被嗤之以鼻,安慰和开导也很好。我们首先应当带着失意者走出困顿,然后再轻轻地告诉他,你过去的有些想法是错误的,抑或是将现实缓缓在他面前展开。
★北大附中重庆实验学校 杜剑晶
曾看到一篇文章《中日孩子夏令营中的较量》,当年看了这篇鸡汤文后分外自卑,总觉得中国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养出来的都是小公主小皇帝,日本孩子特别吃苦耐劳。实则这篇文章有许多地方不符合事实,如军人负重行军标准是1/8体重,而文中的日本小孩负重居然高达1/2体重……作者以其想象中的事件来说明中日孩子之间的差异,贬低了中国孩子素质,让其饱受本不该背负的社会压力,甚至被称为“垮掉的一代”。面对这些层出不穷的谣言,还是《北京青年报》说得好:“一个不卑不亢的民族才是心理健康、真正有希望有自信心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