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影响了世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除了物质充裕,人们更多地追求精神满足。当前,文化艺术需求庞大,艺术在生活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艺术设计源于生活,又服务生活。本文立足于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过程,叙述了改革开放以来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变化,旨在用艺术满足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一、艺术设计学科发展概述
艺术设计的发展离不开几个标志性的时间点。1925年,根据社会现状和需求,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建立了工艺图案科,这是最早培养工艺美术人才的专业;1956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开设了染织、陶瓷和装潢三个系,设计学的培养模式正式开始运行;1977-1998年,经过三次学科建设调整,教育部于1998年正式确立了“艺术设计”专业名称,拓宽了工艺美术学科领域,推动了学科从工艺向设计的发展转化,当时,染织艺术设计、陶瓷艺术设计、装饰艺术设计和装潢艺术设计等专业统称艺术设计;2011年,国家颁布《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艺术学成为第13个学科大类,设计学(1305)是该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其特殊性在于可以授予艺术学和工学学位,体现了设计学明显的学科交叉属性,凸显了设计学广阔的实践应用空间,涵盖的基本专业包括艺术设计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公共艺术、工艺美术和数字媒体艺术。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艺术设计发展变革
改革开放以来,在学科建设的支撑下,中国的艺术设计迎来了发展契机。新时期,艺术设计不断吸收营养,自信前行。总体来看,其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一)求学(1978-1988年)
改革开放伊始,国门大开,大量外部信息和知识涌入,良莠不齐。潮进潮退,艺术设计在中国开启了快速学习、汲取营养的十年。西方现代设计思想首先渗入教育领域,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的地位讨论促使现代设计理念迅速渗透至中国艺术设计的各个门类,特别体现在工业设计、装潢艺术设计、服装设计等与经济产业发展和人们物质需求提升的相关领域。中国现代设计迎来了快速发展的上升期,其中,三大构成在中国艺术教育教学体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改变了以工艺图案为主的绘画训练教学基础模式。1984年,一些商业设计公司率先实践艺术设计校企合作模式,推动了中国广告业的发展,尽管当时电视还未普及,但是维维豆奶、海尔等知名企业的广告设计已经深入人心。此外,当时的一些设计类杂志,如《装饰》《包装与设计》等,为设计从业者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交流平台,促进了国内艺术设计的蓬勃发展。
(二)探索(1988-1998年)
20世纪80年代末,译著《关于人为事物的科学》在中国设计界引起了波澜,其核心思想是强调设计方法在艺术设计中的引导作用,从此,国内艺术教育开始重视设计方式在教学环节的重要地位,期与色彩、造型、材料和工艺共同撑起艺术设计。进入20世纪90年代,艺术设计迎来中西交融、进取探索的新阶段,市场经济进入活跃期,人们的物质生活和审美需求不断提高,促使现代艺术设计与产业结合得更加紧密,民族品牌孕育而生,品牌形象与推广、产品包装与识别设计等领域的需求大增,特别是纺织服装制造业发展迅速,一大批设计类专业、设计公司应运而生。1990年,第11届亚运会在北京举行,这是中国首次举办的综合性国际体育大赛,会徽以雄伟的长城组成“A”字,长城是中国古老文明的象征,“A”是英文Asia的缩写,二者结合,代表在北京举行的亚洲运动会将成为联系亚洲各国人民的纽带,长城图案还构成“Ⅺ”字,表示本届亚运会是第11届;1990年,七匹狼品牌创立,这是中国男装行业的开创性品牌,“男人不只一面,品格始终如一”的品牌经营理念沿用至今;1988年,中国室内装饰协会(CIDA)成立,是联结全国从事室内装饰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活动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业人员的桥梁和纽带;1993年,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CFA)在北京成立,举办的历届中国北京国际时装周是海内外知名品牌和设计师展示风采的国际舞台,中国颁发的“金顶奖”是中国设计师的最高荣誉。这个阶段,各个行业都涌现出了领军风云人物,如国际平面设计大师陈汉民、“金顶奖”时装设计师张肇达等。
(三)践行(1998-2008年)
1998年,教育部正式确立了“艺术设计”专业名称,拓宽了工艺美术学科领域。如果说工艺美术强调个性表现,注重产品的观赏性、文化性、艺术性和精神性,艺术设计更具有实用性、工业性、科学性和物质性,注重服务和适用,设计产品更加适合工业生产机械化和批量化的工艺要求。中国设计已经融入国际化的设计氛围中,并能够立足本土文化,弘扬民族传统设计风格,推动中国艺术设计走向世界舞台。
2001年,中国北京获得第29届奥运会主办权,向全世界证明了中国的实力,申奥标志是一幅中国传统手工艺品图案——中国结,表现了打太极拳时的动感姿态,线条优美、和谐,蕴含着中国力量;奥运标志“舞动的北京”,将中国印章篆刻、书法以及奥林匹克精神结合起来,寓意深刻,使得奥林匹克精神因中国设计而更显独特魅力。2004年,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会徽图案以汉字“世”为书法创意原形,并与数字“2010”巧妙组合,相得益彰,表达了中国人民举办一届属于世界的、多元文化融合的博览盛会的强烈愿望。两项重大国际活动举世瞩目,奥运会会徽主创设计师张武于1987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商业美术系,世博会会徽设计者邵宏庚于1994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工艺美术系,这些成就将是艺术设计教育践行20年最好的印证。
(四)创新(2008年至今)
这个阶段,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实现了全面转型,人工智能时代已经到来,设计与科技的融合成为社会发展和创新的驱动力,为艺术设计创作思维的突破、设计行业的崛起注入了生机和活力。艺术设计形式千变万化,设计内容依旧扎根于生活,设计风格兼顾社会性和个性,用造型、色彩、材料和工艺传递情感,经历着从制造到创造再到智造的设计过程。艺术设计教育更加注重设计与产业的对接,承接了部分城镇和乡村的建设改造项目,也彰显出设计对社会应该承担的责任。2009年,北京国际设计周首次举办,是一个首次为设计师、学者、企业、公众和媒体共同构建,为实现设计创新、推动经济发展而搭建的国际交流合作平台。2010年,第41届世界博览会在上海举行,世界博览会是人类文明的驿站,是全球经济、科技和文化领域的盛会,是各国人民展现聪明才智、体现合作精神、展望未来设计发展的舞台,其中中国馆展馆建筑外观最受欢迎。2012年,王澍设计的《宁波美术馆》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成为荣获此项殊荣的中国第一人。
三、艺术设计角色未来展望
艺术设计的初衷是通过形形色色的创意产品,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形成一种现象,让更多的人拥有一个非常好的文化氛围。今天,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相关机构院校近2000所,在校学生规模超过150万,现代设计理念在快速发展进程中赋予艺术设计作品生动的表现力和深刻含義。以政治、经济、文化和地域为背景的艺术设计会带给人们重新审视生活方式、道德观和价值观的条件,科技进步和创新设计技术的协同发展始终引领社会前进的步伐。工业化设计和创新活动要求设计师在产业链分工中寻找新的定位,于是,设计师的工作发生了变化。其主要体现在角色的多样化,包括设计以及对产品进行评价、选择和决策。
艺术设计教育的未来在于懂得运用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相关方法和理论,研究设计方法、工具和路径。例如,艺术设计思维中的细节具象表现法在设计团队的前瞻性研究中能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智能化背景下,设计中的人机协作与互补可以为构思提供无限的遐想空间,为解决设计方案寻找到通解和新解,其中的新解也就是创新;围绕社会需求开展的工业设计教学议题将能够更有效地打动设计者,促使设计师建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来洞察主题、研究限定边界,实现整合、创新和完善,推动艺术作品更好地服务人民,服务社会,愉悦人们的身心。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艺术学院)
作者简介:戴璐(1972-),女,安徽马鞍山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纺织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