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解构主义新探《围城》

2019-09-10 19:29唐霞
牡丹 2019年32期
关键词:方鸿渐解构主义围城

《围城》是钱钟书极具个性魅力和独特人生体验的文学经典,借用西方解构主义重读《围城》,人们会发现“围城”困境可能恰好反映了钱钟书对人生万事的一种彻底的虚无主义思想。

钱钟书是现代文学史上极富个人魅力的作家,他的创作与当时主流作家的文学风格有着巨大的区别。凭借着纯粹的个人化人生体验和学者型的人文素养,他的讽刺性文学风格不同于现代文学的那种社会讽刺,而是具有现代主义意味的人生讽刺。他似乎洞悉了人生的虚无、荒谬,然后以一种上帝的视角,俯视人生,对芸芸众生进行毫不留情的嘲讽。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他的长篇小说《围城》。夏志清评价说:“《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和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是最伟大的一部。”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部《围城》,借用西方解构主义重读《围城》,人们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所谓解构主义就是打破现有的单元化秩序。从解构的层面看,“围城”困境告诉人们人生万事很可能都是虚妄的:人们总是不断地追求成功,追求到成功后却又不满足而感到厌烦,二者相互矛盾、不断转换,其间交织着希望与失望、欢乐与痛苦、执著与动摇。

一、对婚姻爱情的解构

爱情的观念源于现代浪漫思潮,意味着男女相互选择的自由。但是,日常生活中再伟大的爱仍不得不通过最凡常的行为加以实现。钱钟书的《围城》就以嘲讽的口吻解构了男女之间的爱情。不管是金漆的鸟笼,还是被围困的城堡,“婚姻就像是围城,没结婚的人拼命想攻进去,结了婚的人,却拼命想冲出去”。爱情不过是出来、进去的无休无止的循环。城里的到了城外也会觉得城外不满意,城外的人进了城里也会对城里不满意。

方鸿渐的恋爱婚姻历程就体现了这种人生本质。在回国的船上,他抵挡不了充满性感的鲍小姐的肉体诱惑,与她偷情,而鲍小姐只是和他逢场作戏。留法文学博士苏小姐极力讨好他,方鸿渐虽然对她没兴趣,却又总被她弄得很心软。他爱上苏小姐的表妹唐晓芙,并暗暗追求她,但是,阴差阳错,一系列的误会导致两人失之交臂。在三闾大学,方鸿渐并不爱孙柔嘉,却和孙柔嘉订婚。回到上海,他和孙柔嘉无法维持婚姻,決定要走。方鸿渐总是不断寻求,但是最后一无所有,空空荡荡。

唐晓芙妩媚动人,很多读者都觉得她与方鸿渐是一对佳偶,他们阴差阳错的分手让人不胜唏嘘。小说也因此增添了少有的脉脉温情和美感。唐晓芙看似清纯可爱,却未必理想,因为她在爱情面前过于霸道和强势,她要求她的爱人在遇见她之前没有任何感情经历,白纸一张,她要完全占领爱人的思想,这怎么可能?所以,曾经有评论家认为,小说要是再彻底一点,就应该最后安排方鸿渐和唐晓芙结合,结果又会怎么样呢?只不过在无数混日子的平凡夫妻中增加了两对而已,不会比和孙柔嘉结婚更好,也许还更没意思。结婚前,各自掩盖其本来面目,结婚后才发现对方不是自己的意中人。黑格尔早就指出,一个男子年轻的时候以为他的恋人是独一无二的,但结婚以后,他很快就会发现,他的太太只不过是无数太太中的同样的一个。

二、对现代知识分子的解构

在现代文学的开端时期,鲁迅、胡适等坚持启蒙主义理想价值的五四先驱们普遍认为:在追求民主与自由的历史语境中,知识分子是特指那些具有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精神和能力的人;他们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民族使命感,有担当、有良知,渴望能改造世界。对于普通民众来讲,他们俨然就是启蒙导师、是精英,如鲁迅笔下的狂人、魏连殳,叶圣陶笔下的倪焕之等。而钱钟书在现代文学快结束时期写的《围城》俨然就是对五四初期知识分子的崇高形象的颠覆和解构。

《围城》描写抗战时期留学生方鸿渐归国以后几年的经历,不仅广泛触及抗20世纪30年代上海沦陷区和内地社会人生百态,重点暴露讽刺了战时中国一大批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和生存现状,被称为“新儒林外史”。

作品以方鸿渐中心,将他结婚和做事的双重追求作为轴心,串联起形形色色的上层知识分子。这些知识分子辗转于中西方两种文化氛围中,几乎都留过学,身为教授、专家,他们在表面上都风度翩翩,满口外语,但都被个人化欲望所支配。他们自私、虚伪、卑琐、怯弱、嫉妒,却又充满权力欲望,拥有微妙的心理需求。例如,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名义上是所谓的老科学家,实际却是把办大学当成自己向上爬的晋升阶梯的无耻政客。再如,三闾大学历史系主任韩学愈把自己白俄老婆说成是地道的美国人。而他自己也是赫赫有名的克莱顿大学的博士(方鸿渐的校友),至于他的著作,他宣称“散于美国各大报刊”并封存于战时,谁也无法看到,其实这些文章不过是征集杂志、求职广告等。

还有三闾大学中国语文系主任李梅亭,自私卑劣,充满权力欲望。他口口声声说什么“男女之大防”,却在赴湖南途中向妓女调情、吊苏州寡妇膀子,不折不扣的是个满腹男盗女娼的假道学。随身携带的大铁箱子和箱子里的卡片、药品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他不学无术、利欲熏心的嘴脸。

在作品里,钱钟书对女性虚荣心的讽刺更是入木三分。例如,苏文纨自以为是,觉得方鸿渐、赵辛楣都爱恋自己,扬扬得意。作品这样写:“她喜欢赵方二人斗法比武抢自己,但是她担心交战得太猛烈,顷刻就分胜负,二人只剩一人,自己身边就不热闹了。”

在三闾大学,范懿为了让赵辛眉知道自己很有魅力,被很多人追求,故意把带有作者签名的书借给他。书上有作者这样的签名:“给懿——作者”“给我亲爱的宝贝,本书作者赠”。

钱钟书在《围城》的序言中说:“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部分人物。写这类人,我没忘记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他从独特的文化视角批判嘲讽了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弱点。五四运动以后,鲁迅等人塑造的代表启蒙、进步的社会精英的知识分子形象在这里轰然坍塌。

三、对社会人生的解构

《围城》不仅解构了爱情婚姻,批判了知识分子的精神、道德,也是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和彻底否定。作品以留学生方鸿渐回国后恋爱、求职、做事为载体,重点描写了旧中国的经济萧条、社会动荡、旅途困顿以及国统区高等教育的黑暗和腐败,隐含了作家对于转型期中国社会困境的反省,嘲讽了人生的本质与人性的本质。因此,《围城》又是一部富有哲理意味的流浪汉小说。

小说中,不管是婚姻恋爱还是求职做事,方鸿渐都一次次陷入“围城”,他不断想要逃离围城的困境,从法国到国内,从上海到内地,从职场到家庭、从恋爱到婚姻、从理想到现实,却始终彷徨犹疑、找不到归宿、不得出离。就像方鸿渐结婚时,他的父亲送给他的那只祖传的老式自鸣钟,永远比正确的时间慢五个钟头,暗示着人类生存的不完美和理想与现实的永远错位,就好像米兰·昆德拉的“生活在别处”,人们追求的理想永远在别处,而这个别处永远到不了,或者说根本就是虚妄的。

张爱玲小说中的人生悲剧感是一个“苍凉而美丽的手势”,本质上是一种中国传统的虚无悲剧感。荒凉的基调是建立在对于生活细节的描写上,细节华丽欢快而主题永远无法圆满,人生无常,一切都化为荒凉。而钱钟书的虚无悲剧意识和张爱玲的不同,他把人生理解为一种盲目的过程,人总是有所追求,但最后一定会落空,无法获得自己渴望的东西。世界好像总是与人开玩笑,一切都事与愿违,人在世界的无形巨手的拨弄下,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总是变得可笑,就如存在主义哲学所认为的“人生是荒谬的”。

钱钟书的彻底的虚无主义思想体现出一种现代主义的人生观。这一点和许多作家的悲剧意识具有相近之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虚无的悲剧意识本就是文学的永恒母题。《围城》表面上看起来可能过于悲观,但骨子里体现了作者认真严肃的人生态度和对真理冷静执着的追求。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简介:唐霞(1975-),女,四川遂宁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现代文学。

猜你喜欢
方鸿渐解构主义围城
《围城》围住的从来都是心
巨婴,方鸿渐的真实面目
重塑与解构
年少莫学方鸿渐
“围城”内外
浅谈《围城》中方鸿渐的围城人生
浅谈《围城》中方鸿渐的围城人生
解构主义翻译探析
解构主义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分析
“围城”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