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逸文
【摘 要】 诗歌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诗歌教学过程就是师生互动、共同欣赏、评析的过程,是审美的认识活动,是艺术形象的再创作。想象是诗歌教学的枢纽,要培养学生认识形象思维的规律,讲好意境的大文章。
【关键词】 想象 意境 想象思维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09.207
詩是中华园地的瑰宝,是中国文化的亮点,是中国文学的源头。被誉为是“带哨的文学精灵”,“文学中的贵族”。诗歌在语文教学中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诗歌教学不是讲诗的创作。但若撇开诗人在创作中赖以进行的思维活动,要让学生理解诗的主题核心,艺术特色、意境结构,职能是“雾中看花”、“隔山打鸟”。尤其高师学生风华正茂,诗歌又是他们的“专利”。这就要求教师,抓住核心要义,精析细品,选好方法,亮出绝招,营造高效课堂。
一、培养学生认识形象思维的规律
诗与其它文学作品一样,离不开形象思维。形象思维又称艺术思维,是诗人从观察生活,选择素材到艺术形象塑造这个整个过程,同能够丰富的联想、想象、幻想,伴着炽烈的激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要寓思维于形象之中。有了想象才有意境,形象性愈强烈意境越深刻。有了形象诗才有主观感情和生命体。
诗歌的形象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自然风景,或者是某一画面、镜头、境界。屈原的《涉江》、白居易的《琵琶行》都是以人物形象来感染读者的。诗人之所以“好奇服”“食玉英”,就连周身的佩戴与乘坐的车都与众不同,意在表现诗人志行高洁,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白居易塑造琵琶女技艺精湛、世事悲凉的形象,旨在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叹。进而表达自己怀才不遇和遭遇贬谪的失意之情。这里应着力推敲,激起共鸣。
有些诗的形象难以把握,教学中要因势利导,引领学生分析景物与景物,画面与画面,镜头与镜头之间的内在联系,注意历史典故中的人物形象或事件与作者生活背景之间的联系。如讲析南宋词人姜夔的慢词《扬州慢》,先让学生分析词中描绘的金兵入侵扬州造成的“荞麦弥望”、“四顾萧条”的画面与杜郎歌咏过的扬州繁华景象之间的反差关系,进而让学生领悟作者表达“黍离”之悲和感时伤世之痛。
想象思维又三个特征,形象、想象、感情,而最根本的是形象。诗的创作就是觅形象的过程,思维的起点是形象,原始形象其终点还是形象。艺术形象是中间环节,还是形象加工、再造、包装使之更鲜明更完美。
二、想象是诗歌教学的枢纽
诗歌教学过程就是师生互动、共同欣赏、评析的过程,是审美的认识活动,是艺术形象的再创作。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没有“瞻言而见貌”的直接想象。没有由此及彼及扩散式想象,怎能“认识庐山真面目”,怎能进一步发掘其社会意义与美学意义?“诗言志、歌咏言”,“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这个“言”是“言之不足,故嗟叹之”,言,蕴含着极丰富、极深刻的思想、意会、情绪。这个“言”有景外之景、音外之音、味外之味、意外之意。它可以越古跨今,可以囊括银河宇宙,它的思绪可以“精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扶四海于一瞬”。陆游《天赋》写诗凭想象这一特殊形式的认识活动,渗透于写诗的全过程。大凡文学作品往往描绘的是一个多层次的艺术蓝图,其中有隐含的艺术点,留给读者去想象、去填充,尤其诗歌总是以少胜多,此例比比皆是。可是空白不空,正要引起读者去浮想联翩,激发更大的艺术力量,产生更强烈的艺术效果。如脍炙人口的佳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从“红杏”这一意象入手,作为激起想象的“触发点”,由它想到化的浓艳、千姿百态,想到扑鼻的幽香,想到“灿烂花期到,嘤嘤蜂蝶来”,想到春风扑面、绿柳依依、湖波荡漾、画舫摇曳、游人若织,一幅色彩斑斓的莺啼草长的春意图,呈现在人们面前……这是至关重要的要义环节。
三、要讲好“意境”的大文章
意境美是诗歌的第一要求,也是诗歌教学的关键一环。
意境是诗人对社会现象、自然现象感受之后的一种情怀,意境的形成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对客观事物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的具体体现。是诗中描绘的具体情景,以及蕴含在情景中思想感情和深刻意义。两者融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必须激发学生会其意而入其景,从而扣动学生心弦,产生共鸣。无意境的诗是蹩脚的,孤苦的。在这里要着力敲打。意境贵在创造,意境之美是诗人精心构思融情于景、寄意于物的。要给学生讲清:意境是检验诗歌艺术性的标准,“意境=意+境”。“意”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境”是客观景物图景,一切景物都是“情语”,好诗是高境界,浓诗味。“象”有气象、情象、景象,而且意中有象,诗化了象是构成好诗的基础。
千锤敲鼓,一锤定音。当学生理解了诗的灵魂是意境美,而进一步理解意境美是诗歌追求的第一要义,那么,这样的教学就是成功的。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
2.《河南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