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意识流小说强调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内心联想的主观顺序揭露人物的情感、思想和行动,而没有作者施加的评论。而内心独白是意识流小说最常用的表现形式,不论是直接内心独白还是间接内心独白,都真实地呈现了人物内心流动的思想。威廉.福克纳被认为是美国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他的代表作《喧哗与骚动》被公认为美国文学中第一部意识流小说。主要分析了这部小说中运用的意识流手法:间接内心独白。通过小说中实例的分析,展示内心独白在意识流小说中的特征。
关键词:内心独白;间接内心独白;《喧哗与骚动》
一、前言
意识流小说优先刻画人物对外部事件的心理和情绪反应,而不是事件本身。意识流作家感兴趣的是人物的内心活动。他们认为,只有人的意识或精神生活才是真正的现实,而过度强调外部世界将毁掉这种真实。意识流作家的目的是真实的表现人物的灵魂或心灵。
《喧哗与骚动》代表了福克纳艺术创作的最高成就。福克纳在这部小说中首次成功地使用意识流手法达到揭示人物的复杂内心世界的效果。在这部作品中,我们看不到对事件的平铺直叙,而是这些事件对人物心理的撞击和留下的痕迹。在《喧哗与骚动》中,福克纳主要采用了内心独白这种意识流技巧深刻地揭示了一个南方庄园主家族的衰败过程。
内心独白是意识流小说最常见的表现形式。罗伯特.汉弗莱在他著名的《现代小说中的意识流》中为内心独白下了精确的定义:“内心独白是意识流小说中常用的技巧,用来表现人物完全无声的心理内容及其过程,而这些过程存在于形成深思熟虑的语言之前意识控制的不同层次。”[1]我们知道,对于任何一个优秀的小说家来说,几乎是不可能完全客观的描述意识的运动,因为它是一个我们看不到的心理过程。而内心独白可以真实地呈现人物内心流动的思想,所以它是最好的方式呈现不同人物内心的想法。几乎所有的意识流小说家在他们的作品中都使用了内心独白。
内心独白可以分成两类:直接内心独白和间接内心独白。采用直接内心独白时,作者通常使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而作者本人完全从页面消失,没有对人物的思想或经历做任何解释性评论。通过直接内心独白,完全而真实地揭示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显示人物的无意识状态,读者因此可以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故事中的人物。当使用间接内心独白时,作者往往采用第三人称讲述,而且会部分程度上参与到讲述当中,会不时做些解释或评论。与直接内心独白作者的无意识参与相反,使用间接内心独白时,处处表现出作者的有意识或潜意识思想,因为人物的意识总是无形中被作者控制。但是,一定要区分开传统的心理描写和间接内心独白,前者往往是对人物思想的理性、合理的描述,而后者恰恰相反,是对人物非理性、非逻辑性的内心描写。
二、间接内心独白
在《喧哗与骚动》中,第二部分属于典型的间接内心独白,因为它以第三人称讲述了昆丁的意识流。昆丁尽管在哈佛大学受过高等教育,但他的间接内心独白纪录了一个高度敏感和极其扭曲的思想。各种印象、回忆、期望、感情及偶然的联想都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天涌入他过于活跃的内心。虽然和白痴班吉相比,昆丁拥有更理性的头脑,但他的思想同样混乱,同样令人费解,因为他几乎疯狂的迷恋过去,同时被他的妹妹凯蒂的命运深深地困扰。
在1910年4月2日这天,昆丁决定自杀,但仍然摆脱不掉凯蒂失去童贞带给他的痛苦。他不时地重复“达尔顿”这个名字,就是因为他,凯蒂丧失了童贞:
当他把枪放在达尔顿.艾密司。达尔顿.艾密司。达尔顿.艾密司。当他把枪放在我手里时我并没有。我之所以没有是因为。他会下地狱的她也会去我也会去的。达尔顿.艾密司。达尔顿.艾密司。达尔顿.艾密司。(p.76)
为维护他所重视的康普生家族的荣誉,他竟然向他的父亲宣布:
我犯了乱伦罪我说父亲啊是我干的不是达尔顿.艾密司。(p.76)
通过承认自己与凯蒂犯了乱伦罪,昆丁试图恢复和凯蒂的和谐关系,永远把凯蒂的童贞视为康普生家族的财产。他试图恢复他理想的美德,即使将被送进地狱也在所不惜。虽然凯蒂的堕落破坏了他的理想,但他想象与凯蒂的乱伦会让他重建自己的世界,而这个世界是以凯蒂为中心的。他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使他疯狂,导致他混乱的思维。在他想像的与父亲康普生先生的对话中,他说:
如果我们真的干出件非常可怕的事就能让人们逃之夭夭,光剩下我们俩在地狱里。
令昆丁失望的是,凯蒂无视他的理想,并且仍旧为所欲为,这让昆丁忍无可忍,但也无可奈何。他终于意识到,没有人在乎他的想法,即使一辈子都活在保守里的康普生先生,也不在乎凯蒂丧失了童贞:
……在南方,人们认为自己是童男子是桩丢脸的事。小青年也好。大男人也好。他们都瞎吹。因为女人认为童贞不童贞关系倒不大,这是父亲说的。他说,童贞这个观念是男人而不是女人设想出来的。父亲说,这就跟死亡一样,仅仅是一种别人都有份的事儿,我就说了,光是相信它也是没什么意思的,他就说,世界上一切事情之所以可悲也正在于此;所有的事情,连改变它们一下都是不值得的,而施里夫说,他不就是光会追逐那些小骚娘们吗,我就说,你自己有妹妹没有?你有没有?你有没有?(威廉福克纳书1929:74)
在这段意识流中,昆丁的间接内心独白明显地展示了他的挣扎与内心想法。回想起父亲的话,昆丁试图说服自己不要把凯蒂的堕落看得太严重。然而,他失败了。他仍旧不能接受凱蒂丧失童贞这个事实。他不停地问同一个问题:“你有妹妹吗?你有没有?你有没有?”
在这里,福克纳采用间接内心独白,真实地纪录了昆丁的心理活动。以这种方式,作者成功的完成了一种超越,把昆丁的内心世界完美的展现在读者面前。虽然读者很难分辨出他的思想,但如果从他疯狂的决定实施自杀的前夕来看,这却是一个非常恰当的精神状态。他的思想已经不能区分现实和虚幻,因为各个时期的不同想法一股脑涌入他的内心。或许这就是福克纳的真正目的,让读者自己整理各个情节以及其中的细节,之后合理地编织出整个故事。
这样,福克纳采用间接内心独白来刻画一直活在美好过去的昆丁,其目前的生活完全甚至最终卷入了过去。[2]
三、结语
内心独白是意识流小说家用来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完美手段。福克纳采用间接内心独白这种意识流写作手法来叙述他偏爱的复杂的故事,在创新中获得了空前的成功。读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读者必须完全地投入,耐心地领会,翻来覆去地揣测,在创作性的欣赏中获得长久的美感,否则就会迷失在他迷宫般的叙述里。[3]
参考文献
[1][美]罗伯特·汉佛莱.现代小说中的意识流 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
[2]POLK,NOEL.The American Novel New Essays on The Sound and The Fury[M ].Cam 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3]Cohen,Philip.Texts and Textuality:Textual Instability,Theory,Interpretation[M ].New York:Garland,1997.
作者简介:高雪艳(1975-),女,天津市人,天津海运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从事英语语言文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