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青
摘要:基层政府管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点,从更深层次把握这一重点。本文从新时代的背景下,谈基层政府的现代化治理问题。结合十九大的内容,将基层政府治理注入新观念,从不同的角度谈基层政府现代化治理。本文针对基层政府治理主要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基层行政人员治理理念的尚未转变、治理结构的问题以及政府治理的单向性问题,那么也相应的从这些方面入手提出改进措施。
关键词:新时代;基层政府;治理
一、新时代基层政府治理现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由于社会矛盾和问题层出不穷,全面依法治国任务依然繁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强。因此我们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基层政府管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点。基层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基层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基层政府的治理能力是国家治理能力和居民直接监督的最直观的体现。
二、基层政府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基层行政人员治理理念尚未转变
从基层治理实践看,令人担忧的是,治理概念的转换与治理实践的发展不同步。
首先,行政管理人员将基层政府的治理理解为单向的治理,忽视各主体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从而失去了平等对话和社区对话的话语基础。此外,目前流行的基层政府治理主要来自于上述方面,治理过程中缺乏与居民的双向沟通。这些公务员大多从上到下厌倦了各种指示、任务、考核和奖励,他们用自己的主要精力和大部分资源来处理上级和下级的各种事务。在其管辖范围内提供公共服务处于次要地位。
其次,行政管理人员的现代治理观念是有问题的,仅仅把基层政府治理的的现代化理解为技术手段的更新。此外,这种观念的错误之下就会导致基层行政人员只重视绩效等的提高,而忽视了一些其他的价值因素。
(二)基层政府治理结构问题
治理体系中行动者的角色期望和职能配置是由治理结构决定。由于基层治理结构中行政权力的过多参与,导致了治理结构的重叠,导致治理者的角色认同危机与身份危机。
首先,基层治理权力结构不明确以及行政权力的非理性问题突出。从基层自治的层面来看,这一行为是行政权利延伸过长,过多的干预了社区的治理问题。在城市化进程中社区治理主体的单一化情形下,治理者通过使用行政权力来干预,期望快速有效的治理,也就是可能存在一味的提高行政效率。但是,现实与期望的结果总是不一样的。
其次,行政体制结构的缺陷,在基本社会治理中,由于缺乏有效的民主协商治理机制,整体官僚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然而,行政体制的结构性方面的缺陷更是加剧了这一问题的发生,基本的基层治理体制和机制必须具有足够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必须具有足够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三)基层政府治理的单向性
传统基层政府治理主导下的基层治理过程与所谈的民主这一价值观念相去甚远。为了实现基层政府治理主体单一化的现状,政府政府独占治理之位和专擅治理之权。由于传统思想的禁锢,比如社会一元化治理方式和计划经济时代高度集权体制,许多基层政府仍然无法接受多主体参与的趋势。不相信居民、企业与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的能力,担心政府在治理角色中的权威旁落,害怕承担治理责任,不善于与其他治理主体协调配合。
三、新时代优化基层政府治理的路径探索
(一)基层政府治理理念的转变
为了突破传统管制思维的牢笼,需要针对基层政府治理理念进行现代化转型,培育自由合作的场域,让社会价值得以充分彰显。要在价值理念与技术理性之间找到两者平衡的桥梁,要做到行政的科学化思维。基层政府战略治理与一些价值理念都需要重视,围绕着几点而进行的各种努力,其重要性可想而知。然而治理现代化更大的意义,在于最大限度地增强各治理参与主体的活力。在基层治理中,也意味着要培育自由合作的环境,使社会意愿可以自由平等地表达。
(二)基于行政理性之上的基层政府治理
实现基层政府治理现代化,必须首先建构基于行政理性之上的基层政府。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尤其是基层政府改革,需要修订和落实关于基层政府职权的法律规定,明确基层政府的核心职能定位,在机构、体制、过程等方面进行科学布局,全面增强基层公共服务能力,发挥基层政府在治理中的主导作用。
首先,要完善和落实关于基层政府职权的法律规定。随着整体治理形势的发展,基层政府实际履行的职能与法律规定的基本职能有很大出入。所以需要出台一些法律法规,来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具体详细职能,明确基层与其它层级政府之间智能的具体划分。
其次,要促进基层政府职能体系规范化,机构设置科学化等。在职能方面,要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职能,明确政府的一些职能主要由上级政府及其部门垂直管理,基层政府只起有限的配合协调作用,不执行相关的行政管理权限。在机构方面,按照职能体系划分的原则,以履行好公共服务和治理职能为目标进行组织设计。
(三)建立多主体合作治理机制
在政府进行治理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多的让其他主体参与治理,协调各主体间的关系,比如社会治理方面。多元合作治理是一种由多元治理主体通过合作、互动协调的方式而开展的社会治理,正在成为社会治理的主流模式。一要树立共治思维,人民主权理论提到,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权利的让渡,所以要让各方主体参与到治理中来。充分确立公权力的开放性,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履行统一到多主体合作治理上来,通过构建和优化基层治理格局修复与基层居民缺失的联系和信任。二要树立整体大局思维,要以公共性为基础,通过主动与社会各类力量合作,塑造合作治理的共同愿景,推进共同行动,实现共同目标,协调各方参与基层治理,建立以“掌舵”型基层政府。三要树立共享理念。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破除官民对立思维,传统的对公民参与治理的不信任问题等,立足于多方共赢,将政府的政绩、社会的稳定与居民群众的获得感有机统一,坚持以居民为中心的基层治理。
四、总结
十九大报告指出为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在面对各种治理困难以及政府的权力资源被不断切割分散的情况下,基层政府为了解决这些困扰的问题,运用各式策略与共谋舒缓治理。基层政府的这种自利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但是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基层政府的机构改革不理想。因此,在即将开启的新一轮基层政府机构改革中,必须通过优化基层政府治理体系和提升基层政府治理能力来夯实基层政府治理现代化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夏志强,谭毅 .“治理下乡”:关于我国乡镇治理现代化的思考[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8,(3):15-27.
[2]王雅君.县级政府治理现代化与结构转型[J].求实,2017,(11) :24-34.
[3]周庆智.论中国基层政府治理现代化[J].武汉大学学报,2016 ,(5):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