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的崛起

2019-09-10 17:56盗龙
天天爱科学 2019年11期
关键词:河沟食肉古生物学家

盗龙

在距今2.1亿年前的晚三叠世时期,一场久违的大雨席卷了当时的欧洲中部,密集的雨点打在地面上,已经干枯很久的河沟又一次蓄满了水。

大雨之中,一群板龙却依然在前进。这群板龙足足有50只,由成年板龙带领着几只小板龙在赶路。当板龙群来到河沟前面时,河里的积水已经超过了1米,而且上游还源源不断地有雨水注入。

这点儿积水对于成年板龙来说算不了什么,但却给小板龙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小板龙几乎悬浮在了水中,它们拼命抬起脑袋,努力地想踩到沟底。为了帮助小板龙过河,成年板龙减缓了速度,将幼崽护在中间慢慢前行。

刚走出不远,突然,上游由于短时间内的高强度降水,暴发了山洪。夹杂着泥土、石块和树木残枝的洪水奔流而下,势不可当。用不了多久,洪水就会冲到下游,吞没板龙群,但它们对此浑然不知。

轰隆隆的雷声将洪水下山的响声遮盖住了。板龙群虽然没有听到洪水奔流的声音,但却感觉到了大地在震动。随着震动越来越强烈,洪水终于顺着河沟倾泻而来。看到洪水的板龙群发出了惊恐的叫声,来不及逃生便被洪水瞬间吞没。几只还未来得及踏进河沟的板龙侥幸逃过一劫,这几个幸存者惊魂未定地站在原地,似乎不敢相信自己的同伴就这样被洪水卷走了。

板龙是人们早期发现的恐龙之一,时间能追溯到1834年。人们在德国南部的纽伦堡发现了一些巨大的化石,由于不确定这到底属于什么动物,于是化石便被收藏起来。后来,著名古生物学家克里斯汀·迈耶在看过这些化石之后,确定这是一种未知的恐龙。古生物学家将发现于纽伦堡的恐龙命名为板龙,意思是化石平坦得就像板子一样。

除了德國,在欧洲的瑞士和法国也都发现过板龙的化石,而且是大规模的板龙化石,经常是几十只聚在一起。在随后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所有的板龙化石都出自欧洲大陆,直到1997年为止。

1997年,挪威石油公司的钻井平台正在波涛汹涌的北海之上开采石油。钻头深入到海底的岩层之中,突然一阵抖动,似乎是碰到了什么坚硬的东西。钻头被提上来后,工作人员取出了采集到的柱状岩,并从中得到了一块石核。

在钻井平台工作的一名地质学家注意到,褐色的石核上有白色的环状结构,非常特别,但他也说不清这是什么。石核后来被送到了奥斯陆大学,古生物学家最终认定,这奇怪的白色环状结构正是板龙膝盖部分的骨骼化石。

在海底岩层中找到恐龙化石,这还是第一次;而更令人惊奇的是,这块板龙化石居然深藏在两千多米深的海底之中!

与那些20米甚至30米长的巨型蜥脚类恐龙相比,板龙的体形并不大,只有5—10米长,体重约1—4吨。尽管板龙也有长脖子和长尾巴,但在比例上却不像后来的那些大型恐龙那么夸张。

板龙的脑袋较小,眼睛也不算大,嘴中长着两排整齐的牙齿,可以轻易切断植物的茎叶。板龙的牙齿虽然不大,但是比较长,看起来就像一片片小树叶。

板龙的脖子和尾巴又细又长,身体则像圆筒般粗壮。它们的自卫武器是长在前肢上的大手爪,当遭到食肉恐龙的攻击时,板龙会挥舞爪子奋起反击,保护自己。

板龙既能以后肢站立,双足行走,也能以四肢行走,不过它们走得并不是很快。当板龙想品尝高处的食物时,就会站起来,用前肢扶住树干,然后伸长脖子去吃可口的树叶。

板龙生活在距今2亿多年的晚三叠世时期,那时的欧洲气候干燥,沙漠覆盖了大陆内部的许多地方。为了找到食物和水源,板龙喜欢成群结队地在陆地上长途跋涉,如果遇到突发灾难,常造成集体死亡,这也是我们能找到板龙化石群的原因。

板龙是三叠纪欧洲最大的恐龙,与其生活在一起的恐龙还有近亲鞍龙,以及属于兽脚类的理理恩龙和敏捷龙。

理理恩龙是一种体形较大的食肉恐龙,威胁着板龙的生存。不过,板龙群在遭到食肉恐龙攻击时会相互帮助,共同对敌,这让板龙成为一种很难被捕食的恐龙。

生活在三叠纪的板龙拥有体形上的优势,正是这种优势让它们得以更好地生存下去。板龙的发现为我们研究恐龙体形的变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在之后的侏罗纪,恐龙真正变成了地球上的庞然大物!

猜你喜欢
河沟食肉古生物学家
阿根廷古生物学家复原两亿多年前乌龟化石
Meat-eating plant discovered in Canada加拿大发现食肉植物
新一代古生物学家在中国掀起“恐龙热”
蒙城县河蟹河沟自然生态养殖技术
看看你是不是天生“食肉瘦” 解开DNA之谜&重回瘦身正轨!
入秋食肉
钓鱼捞虾摸泥鳅
“跳跃”的秀才
食肉袋鼠
大河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