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淑艳 唐振华 谢园 吕芳 李岩鹏
摘要:自2015 年高职院校开展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以来,各高职院校诊改工作内生动力稍显不足,诊改工作推进力度与深度相差较大。本文从物理学的共振理论审视高职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提出激发高职院校“诊改”内生动力的连续三步“共振”法:即形成思想共振,激发诊改思想引领动力;产生认知共振,激发诊改质量主体动力;实现行为共振,激发质量文化自觉动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诊改;内生动力;共振
Abstract: Since the start of teaching work diagnosis and improvement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2015, the endogenous power of diagnosis and reform work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insufficient, and the driving force and depth of diagnosis and reform work are quite different.This paper examines the diagnosis and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work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sonance theory of physics, and puts forward three-step"resonance"method to stimulate the endogenous power of"diagnosis and reform"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orming ideological resonance, stimulating the guiding power of diagnosis and reform ideas; generating cognitive resonance, stimulating the main power of diagnosis and Reform quality; realizing behavioral resonance and stimulating the self-conscious power of quality culture.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diagnosis and improvement; the endogenous power; resonance
2015年以來,教育部出台一系列文件,全面推动高职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实施。这标志着职业院校切实履行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保证主体责任的开始,而质量保证主体责任的落实与诊改工作的推进力度与深度还需激发“诊改”内生动力。
一、诊改内生动力不足原因分析
目前,从全国各高职院校开展诊改工作实践来看,部分高职院校“诊改”工作仍然处在被动开展局面,还有一部分高职院校仍然处于茫然状态,显然,高职院校开展“诊改”工作的内生动力尚未完全被激发,究其原因,一是高职院校对“诊改”工作认识不够全面,存在一定偏差;二是尚未将“诊改”工作与日常工作建立联系并将其融为一体;三是传统的管理思维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学校“诊改”机制的构建,从而影响了“诊改”的动力。
二、激发诊改内生动力的连续三步“共振”法
落实“院校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还需激发高职院校“诊改”的内生动力[1]。“诊改”作为一项学校全员参与的创新性工作,“诊改”内生动力的大小、强弱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高职院校办学的活力、办学效益以及人才培养质量。本文尝试借鉴物理学中的共振理论,提出连续三步“共振”法,使学校诊改工作与个人工作发生共振,促使组织或个人内部潜能被极大的激发出来,推进诊改健康发展。
(一)形成思想共振,激发诊改思想引领动力
目标上形成思想共振,即想同样的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目前各学校已明确诊改工作推动是从目标标准开始,制定学院总规划、专项规划、系部子规划等,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明确认识到个人工作均是直接或间接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核心目标开展的。因此,在目标任务确定时,各部门及个人需要做到目标横向协同、纵向一致,对未来发展目标和方向要取得共识,个人与组织都是在想同样的事,思想上形成共振。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这一核心目标作为“共振的驱动力频率”,在此共振频率驱动下,学校集体思想的共振会形成浓厚的现代质量文化氛围与“积极的带动消极的,先进的带动落后的”和谐工作氛围,在此环境下,每一个人都会主动追求个人成长发展,主动进行诊改,个人“诊改”内生动力就会被充分激发出来,学校诊改工作就会顺利实施。
(二)产生认知共振,激发诊改质量主体动力
质量上产生认知共振,即说同样的话-诊改是我的事。诊改工作可促使日常工作运行机制更加完善,更能促进个人、组织工作质量的提高,激发各质量主体的质量保证责任。质量保证主体责任发挥得越好,个人、组织工作质量就会越高,从而人才培养质量也会越高。诊改工作与个人、组织的日常工作不是各自独立,也不是互相矛盾,更不是除日常工作外多出来的工作,两者是融为一体的关系,都是在说的同一样事,在质量上产生认知共振,在质量生成过程中上会时时合拍、步调一致。共振理论告诉我们,认知共振可促使个人对“诊改”本质的把握更加准确,容易在自身工作经历、经验积累等方面与诊改工作建立思维联系,形成呼应,促进形成常态化的、动态的螺旋式的诊断、改进、提升和发展,保证教育教学活动取得实效。
(三)实现行为共振,激发质量文化自觉动力
路径上产生行为共振,即做同样的动作-诊改路径。在目标保持思想高度一致和形成质量核心共同认知的基础上,建立岗位工作质量标准,结合院校实际,建立诊改实现路径,找准质量监测点,在现有制度体系基础上完善、重组和优化质量管理制度,建立质量标准,监督控制质量生成过程,检验评价质量结果,并在质量生成过程中时刻注重自我诊断与改进,形成完整的自适应闭环质量改进螺旋上升系统。个人或组织在执行中能够有计划有节奏地按“确定目标-聚焦要素—查找不足-完善提高[2]”诊改路径实施落地,产生行为共振,行为共振是思想共振和认知共振的落脚点,它可提高诊改工作的效率,促进诊改运行机制的建立和形成,形成教师的自觉行动,激发学校特色质量文化自觉动力。
三、结语
诊改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作,通过连续三步“共振”有效激发出学校和个人诊改动力和潜能,提升诊改工作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吴一鸣.“教学诊改”内生动力何以形成?[N].中国教育报,2017-06-20.
[2]任占营.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03):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