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电影叙事伦理传播的局限性

2019-09-10 10:06仝美慧
环球首映 2019年4期
关键词:中国电影局限性

仝美慧

摘要:本文以中国电影叙事伦理传播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中国过度强调叙事伦理带来的局限性是:容易主体先行、政治性过强、过分追求名利和容易产生过度批判的现象。

关键词:中国电影;叙事伦理;局限性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

“中国当代叙事电影的叙事伦理传播”这个研究对象中,有四个概念需要理清楚,才能够更加清晰的说明叙事伦理的传播,因为不同文化、时代背景之下,电影对于伦理的表达也不尽相同。

(一)中国当代电影

“中国当代电影”的定义是这样的:从1949年开始至今的中国大陆电影(不包括记录电影)。在该定义中,强调中国大陆电影,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因为本文内容涉及叙事伦理,港澳台地区有着不同的历史经历,电影叙事伦理的发展和大陆有一定的区别,再者,大陆电影也是中国电影的主体,所以,在定义中做出了这样的限制。

(二)叙事

电影叙事学来源于敘事学,是其一个分支。基本上沿用了小说叙事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电影相比小说,能够更加强调故事的讲述,是一个讲故事的最佳载体,在叙事时间、空间、节奏等方面的处理方法更加多元。本文对叙事的界定为:叙事是以故事文本为媒介,以讲述故事为基础,包括叙述和故事两个部分的一种交流活动。

(三)伦理

伦理是为了维护人类关系、行为、秩序的一种规则,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伦理被赋予了不同的,更为具体的意义,所以,对于伦理的研究,一定要建立在了解其文化、社会、历史背景的基础之上。伦理也会随着时代、地域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伦理是建立在对十五产生认知的基础之上。

(四)叙事伦理

影视的叙事伦理可以分为两个层面:故事伦理和叙述伦理。前者指影视叙事的故事层面或伦理内容。后者指在叙事过程中,各种形式安排所导致的伦理选择、判断和矛盾。“既可研究叙事内容中的伦理,也可研究叙事形式中的伦理。”(1)

二、过分强调叙事伦理带来的局限性

在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中,产生了很多讲述伦理的优秀电影,从电影《白毛女》,《早春二月》,《老井》,再到《唐山大地震》,对于伦理内涵的表达都集中在:关怀人性;在表达上,通俗易懂。但是,并不意味着国产电影对伦理表达都能达到比较高的水平,有很多电影被叙事伦理所束缚,导致这些电影并没有产生好的伦理表达效果。

(一)主题先行

主题先行就是在没有任何调查,体验的基础上,事先设定一个主题,设定人物和情节。这种创作方法违背了艺术创作的基本理念,也是被文艺界所诟病的行为。

既定的伦理被确定以后,电影创作者会走上主题先行的道路,为了强调伦理在电影中的表达,人物和情节常常会缺少艺术性,更加不能根据日常生活中的常态来表达主题和应该具有的伦理,更无法实现对电影中伦理表达复杂性和真实性的探究。从而,很容易造成电影中的伦理失实,人物对伦理观的表达脱离正轨。电影作为一种媒介,理应传播正确的伦理观,但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也应该注意电影的艺术质量。

主题先行的案例并不少见,尤其在一些特殊时期,将电影作为宣传的工具,势必会出现主题先行的情况,比如宣传婚姻法、土改政策、抗美援朝之类的电影就不在少数。八十年代的电影《翡翠麻将》所表达的伦理是:“金钱是万恶之源”,要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和金钱观念,但是,因为这部电影主题先行的做法,让影片中的人物做了很多不符合人物思想个性,也不符合时代特征的事。

中国电影对于伦理表达本身并无问题,但是,如果过分强调电影中的伦理,就会造成主题先行的情况,所以,电影制作更应该首先遵循电影艺术本体的特点,不要过分强调电影的功能性。

(二)政治导向性过强

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大众文化产品,兼具商品性和文化性。从文化性角度来看,需要肩负传播伦理观念的任务。政治伦理是中国电影中经常表达的伦理观念,政治过多的参与到电影主题和叙事中,是中国电影特定时期的问题。

特殊时期,电影被当作了政治的传声筒,政治伦理占领了文艺创作的主题表达。陈荒煤和罗艺军指出:“二十七年来中国电影的悲剧,归根结底在于未能正确处理政治与艺术的关系。”(2)

这一时期,政治伦理被完全当作电影的叙事伦理,出现了叙事伦理的内容固态化、叙事伦理的人物极端化,叙事伦理的形式单一化的状况。

当代中国电影最为擅长的就是表达集体伦理,个体伦理也会出现,但是却会有严格的限定。而且,很多电影在表达个体伦理的时候,实际上也在和集体伦理发生关系,个人伦理也只是在表达个人情感的时候被提出。

政治性过强,一方面影响电影创作的质量,另一方面,也会降低受众的喜爱程度,影响电影产业的经济效应。电影过分强调政治伦理,制作者在处理视听语言的时候,考虑的不再是艺术美感,而是必须表达的无奈。例如,为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献礼的电影《五朵金花》,看似以男女主人公的爱情为主线,表达的却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少数民族群众在党的带领下生活、劳动的社会主义伦理。

过分强调电影政治伦理的表达,对于电影市场的良性发展也有阻碍作用。电影作为商品,创造出了可观的经济效应,受众观看电影更加关注的是电影的娱乐功能,当电影将重点放在政治伦理表达上,就会变成宣教,损害了娱乐功能的体现。长此以往,就会降低受众的观影兴趣。

(三)过分追求名利

除了特殊时期,出于政治目的以外,中国在其他时期业呈现出乐于表达伦理的情况,只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不再是单纯的政治目的。更多的是电影制作者主观上对于电影票房和奖项的追求。

很多电影为了获得国家的帮扶,在国内各项评奖中获得奖项,大力宣传集体伦理,过分太高了伦理表达的地位。获得国内奖项的电影,绝大多数在伦理表达上更加贴近于对主旋律的宣扬。电影的叙事伦理放在集体主义、个人牺牲主义、国家至上的表达上。

中国电影中,一直不发战争题材的电影,从《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再到《黄河绝恋》《建国大业》和《建党伟业》,无不把叙事伦理放在了对国家、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进行歌颂和致敬。过分的强调伦理表达,使得一些主旋律影片并没有好的票房和口碑,但是,国内电影评奖却很看重主题,所以,对于电影制作者来说,无需观众支持,只要赢得政策的扶持也就有了经费,也有了获得荣誉的橄榄枝。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电影创作者将叙事伦理作为了一种获得名利的工具,而电影独立的伦理表达也就彻底被失去了,电影的美学、电影制作者对电影的思考也不再纯粹,电影叙事伦理的表达也不再正常。

(四)容易产生过度批判的现象

除了对于集体伦理的表达,中国“第五代导演”将叙事伦理放在了批判上,主要批判束缚人的旧伦理。电影主要通过展示人物在封建伦理中的悲惨命运来批判封建伦理。比如《黄土地》和《孩子王》是对沉滞的、愚昧的倫理旧态的反思。在旧伦理束缚下的人们看不到外面的世界,重复着千年来一陈不变的生活轨迹,机械地度完自己的生命。

虽然,“第五代导演”的电影突破了长久了电影叙事伦理的表达,但是,一旦将伦理表达作为重点,那么,就很容易忽视电影艺术本体的表达。电影为了完成对伦理批判的目的,将故事的重点放在对人物在旧伦理压制下的悲惨状态上,要求演员将人物的心理活动最大限度的表现出来,但是,这种表达究竟是否符合那个时代,是否是人物应该有的状态就不得而知了。

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生活在偌大的大院中的人物并不像受众所想的那样自在,反而犹如精神病人一般,与受众的习惯性认知相悖。而导演就是为了强调对旧伦理的批判,塑造了这样的人物形象,创造了这样的故事情节。

三、结语

本文对于中国当代电影的叙事伦理传播研究集中在集体主义伦理的表达,中国电影围绕着这一伦理理念,在不同程度和侧面实现叙事伦理传播。电影中的集体主义伦理着重强调国家、个体牺牲以及正义和道德的地位与表现,其中,也不乏国家对于个体的关注和关爱。当代中国电影在不同阶段对该伦理有着不同的表现力度,也蕴含着不同时代的精神内核。

注释:

唐伟胜编.叙事(中国版)(第二辑)[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

陈荒煤;罗艺军.对二十七年中国电影的一个回顾[J].小说界,1997(6).

参考文献:

[1]倪震.中国电影伦理片的世纪传承[J].当代电影,2006(1).

[2]何春耕.中国伦理情节剧电影的文化意义[J].社会科学家,2002,17(2).

[3]何春耕.当代中国伦理情节剧电影的儒家文化情结[J].电影艺术,2005(2).

猜你喜欢
中国电影局限性
自动化事实核查的前景及局限性
漫谈宁浩电影中幽默元素的运用
《功夫熊猫》三部曲的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
从互文性看中国电影名称的翻译
当下中国大陆喜剧电影的艺术特征与发展
国产奇幻电影的好莱坞元素分析
基于反身性理论对公共行政学实践教学局限性的解读与探析
电影表演与女权主义
胸腹部局限性Castleman病的CT特征
我国公共行政的系统分析:可行性、必要性及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