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些年,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生活质量的大幅度提升,随之对食物的品质和口感等要求也有了质的飞越,为满足市场需求,提升东北地区鲜食玉米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提高广大农民年均收入,加快推广先进适用高效栽培技术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着重从鲜食玉米的品种选择、田块整地施肥、鲜食玉米的种子处理以及水肥、病虫草害等方面细致地阐述了东北地区鲜食玉米优质高效栽培技术,为东北种植鲜食玉米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
关键词:鲜食玉米;品种;技术;病虫害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
当前社会,一个重要的话题,就是养生,而养生重要的来源之一就是健康的饮食,健康饮食已经提升到了重要的位置,追求养生食物成为时下流行趋势,而在这种现状下,鲜食玉米脱颖而出。鲜食玉米与普通玉米相比,其借助风味独特、营养丰富[1]、适口性佳等特性而吸引的诸多消费者,又因其生长期相对较短、经济效益高的特点而得到了广大种植户的重视。在我国种植业结构调整的规划当中,明确提出要优化玉米种植结构[2],其中就包括适当发展我国鲜食玉米种植的规划,为鲜食玉米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2]。因此合理的大面积推广种植鲜食玉米,构建从产到消的全套循环链都是十分可行的。现将东北地区种植鲜食玉米适宜的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简单阐述如下。
1品种选择
选择适宜所在种植区域种植、通过国家或者省级审定的、品质和产量及抗病虫害性优质的品种。甜玉米可以选择哈粘1号、北甜玉1号等;糯玉米可以选择万糯2000、金糯262、京科糯2000等。
2种子处理
2.1 选种与晒种
选择机械精选种或者人工选种方式,剔除不良种子,以及种子中掺杂的杂质,以保证鲜食玉米种子的纯度和净度达到标准。在播种前半个月左右进行晒种,选择晴朗微风天气,将种子摊铺晾晒,适当翻动,白晾晚收2~3d即可。
2.2试芽与药剂拌种
在大田播种前,进行玉米种子发芽试验,测试鲜食玉米种子的发芽率,确保其达标,保证播种后的出苗率。种子播种前,进行生物药剂拌种,选用枯草芽孢杆菌玉米种衣剂进行拌种,可有效提高鲜食玉米的抗病虫害性[3],而且,枯草芽孢杆菌属于生物制剂,对玉米生长发育还具有促进作用[3]。
2.3隔离种植
为了防止鲜食玉米品种与其他类别的玉米品种串粉,保证所种植的鲜食玉米品质的纯度,在种植时必须采用空间隔离法,或者时差隔离法进行隔离处理。空间隔离法,既是在平原无障碍地区种植时,要设置400~500m以上的种植隔离带,如果有高山、林地、沟壑等天然的屏障,可适当缩短鲜食玉米种植隔离带间距;时差隔离法,既是鲜食玉米的播种期与其他玉米品种串播30d左右,即可避免串粉现象的发生。
3地块茬口选择及耕翻整地
3.1 选地与选茬
选择种植的田块应具有一定的保水和保肥性,地势较为平坦,方便机械作业,土壤结构合理,有机质含量较高,排灌便捷的田块。鲜食玉米种植时,可选择前茬种植过马铃薯和大豆等适宜鲜食玉米生长的肥沃大田块。
3.2整地
整地要根据自身地块的实际情况来采取相应的整地方式。在不适合深翻整地的田块,也要保证耕翻深度至少控制在20~25cm;在适宜深翻的田快,需深翻整地30~40cm。翻耕整地后耙耢,可以选择种植玉米的66cm标准垄距,或者110cm大垄距,及时地起垄,或者夹肥起垄。
4播种
土壤耕层5cm处,田块地温稳定的通过12℃时,可进行抢墒播种。依据选种品种的特性及机械水平设定种植密度及播种量,鲜食玉米播种可选用机械精量播种方式。一般情况下鲜食玉米种植密度可设置为5万~6万株/hm2。
5基肥、种肥与追肥
选择充分发酵腐熟的农家肥作为种植鲜食玉米的基肥,结合翻地整地,一次性施入,施入量为50t/hm2左右。选用磷酸二铵、硫酸钾和尿素作为底肥或者种肥施入,一般施用磷酸二铵160~235kg/hm2、硫酸钾65~95kg/hm2结合整地做底肥施入,或者做种肥随种施入。全生育期可施用尿素260~380kg/hm2,其中80~95kg/hm2用做底肥或种肥,其余l80~285kg/hm2用做追肥按不同生育期需求分次施入,要注意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的需肥情况。施肥时,底肥深度控制在15~20cm左右,种肥则要施在种子侧面5~6cm、深度8~10cm即可。
6病虫草害防治
在鲜食玉米种植上,病虫草害的防治,应坚持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基本原则,优先采用生物防治,如果使用化学农药,则要按照农药的使用要求选择用药,确保使用的农药必须“三证”齐全。
6.1 病害防治
6.1.1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
玉米的大斑病和小斑病均为真菌性病害,是玉米生产中为害较重的两种病害,主要为害叶片,两病常同时出现,或者混合侵染发生,因此也统称为叶斑病,低洼、通风性差、连作的田块容易发病。在防治上首先要以农业防治为主,选择优质品种,避免连作地块;后期病害发生时,需进行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可喷施8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700~800倍液,或7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间隔10d防治一次,连防2~3次为宜。
6.1.2玉米丝黑穗病
丝黑穗病是以土传为主的真菌性病害,在玉米苗期进入到植株生长点部位,到穗期显现症状,穗处呈黑粉包,但不呈瘤状,主要为玉米果穗以及雄穗,可造成玉米大幅度减产或者绝收。防治措施主要以预防为主,选择优质抗病品种,避免连作,选用枯草芽孢杆菌玉米种衣剂拌种[4]等;后期在病瘤成熟未破裂前,拔除病株并清除田间销毁。
6.1.3玉米瘤黑粉病
瘤黑粉病属于真菌性病害,为害玉米叶片、茎秆和果穗等部位,形成大肿瘤或者成串小瘤,遇干旱、高温易于发病,連作、密植或高肥发病加重,是玉米生产中普遍发生的病害之一,严重时大面积减产或者绝收。在防治上,首先需加强水肥管理,适时灌溉,避免干旱;其次是做好虫害防治,减少伤口,亦可降低发病率;在鲜食玉米抽雄前,可以采用25%丙环唑乳油800倍液进行喷施防治。
6.1.4玉米茎腐病
茎腐病为真菌性,或真菌和细菌混发侵染全株致死的一种病害,主要为害玉米茎秆、果穗以及叶鞘,发病后,组织软化、有臭味,一般在鲜食玉米乳熟期至蜡熟期症状明显。在当前此病的防治上仍然以选择抗病品种和适时轮作为主要手段进行预防,后期田块发病则可用25%叶枯唑可湿性粉剂,或者72%农用硫酸链霉素进行叶面喷施,每隔7d喷施1次,連喷2~3次为宜。
6.2虫害防治
6.2.1玉米粘虫
玉米粘虫是玉米生产中非常常见的虫害之一,以幼虫取食鲜食玉米植株的叶部,虫害发生严重时,粘虫能光叶片,只余叶脉。东北地区粘虫的防治时间基本在6月的中下旬,平均每100株玉米上有50头粘虫时,就达到了要求的防治指标。在鲜食玉米粘虫幼虫三龄前,可以选用BT可湿性粉30g/hm2防治;粘虫成虫时防治,需用同频振式杀虫灯杀虫。
6.2.2玉米螟
玉米螟是玉米生产种植中经常发生的重要虫害,以幼虫为害,初龄幼虫为害鲜食玉米嫩叶,3龄后幼虫为害花苞、雌蕊以及雄蕊。在鲜食玉米优质高效栽培中,建议主要采取赤眼蜂防控技术的生物防治方法,以及采用生物药剂的高杆喷雾机喷洒苏云金杆菌(Bt)防治幼虫技术进行防治玉米螟。赤眼蜂防控需进行两次放蜂,一般玉米螟化蛹率达到20%时,向后推迟10d为田间第一次放蜂日,间隔7d后为田间第二次放蜂日[5]。喷雾防治就是在田间鲜食玉米生产中,玉米螟卵孵化率达到30%时,抓住幼虫尚未蛀茎可控的关键阶段,选用生物杀虫剂50000IU/mg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喷雾防治玉米螟幼虫。
6.3草害防治
鲜食玉米占有市场的原因就健康养生,因此在除杂草上也要特别的注意。耕作鲜食玉米的田块,清除其杂草的方法多为人工机械铲趟,化学除草为辅。需在玉米幼苗4~5叶期时,在施用苗肥时,浅耕或者中耕除去杂草;在拔节期施用穗肥时,同时进行中耕或者深耕除去杂草。
7采收
一般在植株长至乳熟期采收为宜。过早的采收鲜食玉米,其糯性不够好;过晚的采收,则容易缺少鲜食玉米的鲜香口感。
8经济效益
东北鲜食玉米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的示范推广,可推动玉米新品种的更新换代,促进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又可提高玉米生产科技含量和农民素质,同时优化了种植结构、增加了农民收入。据2018年秋不完全统计,县域当地鲜食玉米单产指标达到3300穗/667m2,0.5元/穗,产值1650元/667m2,常规玉米产量720kg/667m2,产值749元/667m2,鲜食玉米比常规玉米增加产出值901元/667m2。
参考文献:
[1]赵东风,雷邦胜,章心惠等.露地鲜食玉米绿色高产栽培技术[J].上海蔬菜,2018(4):37-38,40.
[2]孙丽娟,赵志宏,贺娟等.我国鲜食玉米相关标准问题分析及对策[J].作物杂志,2019(2):46-50.
[3]田洁萍,张淑梅,陈靖宇等.枯草芽孢杆菌对玉米丝黑穗病田间防效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3(9):24-26.
[4]司洋.甜玉米螟发生规律及绿色防控技术[J].中国果蔬,2018,38(01):81-83.
[5]邢华.简析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J].现代农业,2015(2):27.
作者简介:李为(1984-),男,中级农艺师,硕士研究生,中共党员,研究方向:大田作物新品种试验示范、新技术推广应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