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平 王丽君
摘 要:张廷休,国立贵州大学校长,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历史学家。其在研究西南边疆问题以及边疆教育方面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但是由于历史和意识形态问题,至今学界对其边疆思想的研究少之又少,主要集中在张廷休的生平叙述,只有《国立贵州大学校长张廷休及思想研究》一文对其生平、叙述思想、办学实践和成果做了系统的梳理,并且在一些文章中只是对其边疆思想简单提及。故本文主要对张廷休的边疆思想做更为详细的梳理研究。
关键词:边疆;教育;思想;研究
一、张廷休其人
张廷休(1898—1961年),字梓铭,回族,贵州安顺人。1919年,南京高等师范学院创立了史地研究会,张廷休作为研究员加入其中。1921年,史地研究会会刊《史地学报》发刊,张廷休在此刊中共发表三篇文章,《欧洲大学起源考》《英国经济史大纲》《通论:近五十年历史的讨源述略》。1928—1929年,张廷休共出版著作三本《近代革命纪念日》《近代革命史概要》和《民生史观》。1936年,出版《江苏地方财政第二次视察报告》一书。除此之外,还发表《土地村有问题评议》《中华民族是落后的吗?》《我们应如何准备?》《西南青年的责任》等文。1939年,张廷休致力于考察川滇、康藏等地发展情况,进而开始注重边疆问题,因此于1939—1941年,集中發表多篇著作,如,《苗夷汉同源论》《再论夷汉同源论》《国防建设中之边疆教育》《边疆教育与民族问题》(或称《西南民族问题与边疆教育》)等。
二、张廷休之边疆教育思想
边疆地区与中原地区几乎隔绝,人民疾苦、思想落后、文化程度低下,正是这些因素导致边疆地区的发展并不如意。张廷休在进行一系列实地考察研究后,提出边疆教育尤为重要,教育是实现一切计划的先决条件,同时教育可以对人民的思想加以“控制”,让边民的思想步入正轨。能够为社会发展培养人才。而教育也是宣扬“中华一体”、“夷汉同源”思想,促进人民团结的一种途径。
1940年第13期《教育通讯周刊》刊载了《教育与民主》一文,张廷休提出“教育活动是一种控制,不是一种自由”。教育要民主化,但这种民主并不是盲目的民主,并不是随意任其发展。并不能如外国的某些专家的观念一样,让孩子自由发展,想上学就上学,想学什么就学什么。张廷休认为这种教育是不可取的,我们要“要求教育的正确民主”。教育是要有选择的,其目的就是要“使你的行为思想,更能适合于社会所需的要求”。而教育的民主性具体呈现于何处?则是“要以民众的需要,利益和幸福为前提,是站在民众利益幸福”。教育的功能是要让受教育者有“正确的思想”、“健全的心身”、“健全的人格”和“有用的知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现代国民。与此同时教育者作为引路人,需要使受教育者步入正途,不可“任意与自由”。这才是教育的民主。在本文中,张廷休还提到一点,“实行地方自治的第一事即为立学校,是为中国民主教育之原动力”,学校作为实施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甚是重要。
张廷休更在《我们应如何准备?》一文中提出,为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须赶快储备大量的人才”,而培养大批人才最为有效的方法非教育莫属。他建议恢复当时被迫停办的地政学院,“并于各专科以上学校相近之院系内增设与地政有关之科目”。这同样表明张廷休十分重视教育。
1940年《训练月刊》第6期,登载了张廷休的《西南民族问题与边疆教育》。1941年此文改名为《边疆教育与民族问题》,并稍加标题以做划分后,又在《学生之友》第1期中发表。此文的内容涵盖了《再论夷汉同源论》的内容,并把“夷汉同源”的问题引申到边疆教育问题上。他提出边疆地区并没有什么所谓的边疆问题,唯一存在的是边疆教育的问题。1939年他曾组织人员考察川康、云贵等地教育状况,在此文中为西南地区的教育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由于经济不发达,人民生活困苦,“儿童和家庭的经济关系”处理不好;再加上学校很少且不能很好地适应客观环境,学校的经营者缺乏决心、耐心、恒心,教育也就因此成为了一个大问题。张廷休对此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应该绝对禁止使用带有“轻侮”之意的民族名称,并把该提议发散于社会,引起群众共识;二是“有永久切实计划”地在边疆创办学校,且创办者要有信心、决心、恒心,努力建好学校,在人才、课程等方面要积极准备;三是“边教的成功是建国成功的基础”,也就是说边疆教育有一个很大的作用是密切中原地区人民和边疆同胞的关系,使我们之间不会因为距离的疏远而产生隔阂,这也就为我国的建设提供了更有利的客观环境。因此发展普及边疆教育是当时所面临的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教育通讯周刊》1941年第22期发表张廷休所写的《国防建设中之边疆教育》一文,首先总结了八中全会上与会人员对于边疆建设的决议,要求政治者把振兴边疆教育作为主要工作之一,不断增加教育经费。教育者需要“改进并扩大现有边疆教育机关以培养边疆人才”,设立专科学校和师范学校,建设边疆语文编译机关以便编制学校用书,设立边政研究机关以研究边疆建设问题。这些措施的实行将会使得边疆教育从无到有,培养大批人才,使边疆地区得到建设与发展,促使荒凉僻远的边疆变成一片较为发达的乐土。“边疆教育和国防建设的关系是不可分离的”,也就是说为了边疆的建设,首要任务就是发展好边疆教育,可见边疆教育很是重要。进而,张廷休提出三个需要解决的先决问题。一是教育制度的统一,如果任其自由发展,任其学习不带中国历史影子的东西,脱离中国传统文化,那么将会使得边疆地区的教育脱离我国的总体教育,甚至使边疆地区与中原地区在思想文化上分离,集中意志力量,统一教育制度才能使边疆教育的发展步入正规;二是环境的适应,边疆地区的社会环境与其他地方是有较大差别的,在语言、习俗、信仰等方面都能体现出来,所以为了符合边区本身的环境,教学科目该怎么分配、课程标准该如何设置、国民教育该怎样推行,这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适应边区本身的社会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三是事业的配合,“教育是血液,生产则为骨肉”,生产力的提高、事业的发展,最为有效的办法莫如教育,所以说“教育和各项建设事业的密切配合”在边疆地区的发展中起着很大的作用。
据1943年《大夏周报》第12期报道,张廷休去大夏大学做讲座,再次谈到“边疆教育关系国防建设民族复兴至为重要”。他提出在边疆教育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三个问题:“解除边民切身疾苦;解决边民经济困难;了解边民语言风俗习惯”。除此之外,还需要积极配合政治力量及从事教育者,克服环境所造成的困难。
1942年,身怀发展边疆教育的使命感,张廷休大力筹建国立贵州大学,并出任校长兼历史教授。起初,“黔人夙昔心目期望设立之贵州大学,遂得以其需要之迫切,承最高领袖及教育当局之垂注”开始于黔设立学府之。1942年,张廷休在原有农工学院的基础上扩充建设为贵州大学,并“增设文理,法商两院,分设中文、外语、史社、数理、化学、政经、法律七系”,并擬定校训为“刚毅笃实”,以此勉励和规范学生需要具有坚强不屈的高尚品格,坚定不移的执着追求,坚持不懈的求知毅力,学以致用的践行精神,求真务实的思想作风和永不放弃的做事准则。之后,为进一步满足贵州地区的教育需要,租民房、建学院以应招之用,大量招揽有才学者专家以扩充师资力量,不断完善教学设施,改善教学环境。贵大校风优良,创办了多种刊物,如《贵大学报》《文风杂志》等。同时建立多个学术团体,如江汉学会、清华学会、笔山学会等。张廷休确实以其边疆教育思想作为建立国立贵州大学的理论依据。贵大的建立为贵州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机会,让培养大批人才成为可能,更是对西南边疆教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总结
张廷休,是一位历史学家、教育家,是国立贵州大学的校长,是“民国时期全国大学校长中唯一的回族校长”。他为边疆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边疆历史中不可忽视的一个人。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民政府迁都重庆,高校、企业、科研机构等内迁,国人对边疆的关注才逐渐增多,边疆研究才得以复兴。张廷休“夷汉同源”思想的提出,促使边疆民众得到政府关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边疆民事动乱,促进中原民众与边疆同胞团结一心。张廷休进一步深入边区,注意到边疆人民生活困苦、教育缺失,提出边疆教育何其重要,说明边教的迫切性,并且最终奉命建国立贵大的实践,培养了大批的人才,都表明着他在边疆教育事业方面有很大的成就,推动了贵州地区乃至整个西南边疆的教育发展。使边疆不再是僻远独立,与中原缺少联系的地区,促进文化的融合。教育是建设国家不可缺少的软实力,同样一个地区的发展自然离不开教育。张廷休的高等教育思想在贵州推广,换眼看之,为贵州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机会,大量人才涌现,也就使贵州得以全面发展,人民的生活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当然这只是狭义地说,张廷休的边疆思想,在当时社会很是著名,且有大批学者予以认同,这对我国的整个边疆地区甚至是全国的发展,都是有影响的。不得不说,张廷休为发展西南边疆、振兴边疆教育所做的不懈努力,以及他深深的爱国情怀,是值得我们每个人敬仰并学习的。
参考文献
[1]罗应梅,黄凯,汤润雪,吴旭.国立贵州大学校长张廷休及思想研究[J].教育文化论坛,2017,2.
[2]张廷休.教育与民主[J].教育通讯周刊,1940,13.
[3]张廷休.我们应如何准备?[J].人与地,1941,1~24.
[4]张廷休.创建五年之国立贵州大学[J].教育通讯月刊,1947,4.
[5]刘砺,马良灿.贵州回族教育文化刍议[J].教育文化论坛,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