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字对中学语文教育的影响

2019-09-10 13:20:26裴楚函
高考·上 2019年1期
关键词:指事象形古文字

裴楚函

摘 要:文字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和人类文明的象征。而中学教育是一段承上启下的教育,在学生时代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中学时期,语文学习最困难的部分便是古诗词的赏析以及文言文的理解。中学生机械背诵老师给传授的字词解释,不理解字理,运用时出现滥用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个现状,让中学生充分理解字意。我们发现了古文字的表意功能,可以让学生清晰的理解汉字,通过对汉字意思的生动阐述,从而达到更好的运用汉字,理解文意。

关键字:古文字;中学语文;教学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发挥独特历史、独特文化的作用。而汉字是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的产物,记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承接着现在与未来,被视为中华文化的“活化石”。诚然,随着中国的不断壮大,世界的目光渐渐聚集到我们这古老的民族,而汉字承载了的五千年文明,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载体、是世界各国了解中国的重要工具。随着我国在国际地位的提高,国家也越来越重视语文学科的教学,而学好语文的前提就是先认字,并懂得运用汉字,知道每个字的含义。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凡是没有学会流地、有理解地阅读的人,是不可能顺利的掌握知识的。”由此看见语言文字理解的重要性,而如今的高校,除了中文专业的学生,已经很难看到语文的踪影,所以小、初、高学习语文的时间十分珍贵。而中学教育是所有阶段中,教育事业的初期,也是接受高等教育的预备阶段。中学是巩固基础最合适的时期。为了让中学生更好的理解汉字,我们通过古文字表意这一功能,让学生轻松容易的认字。

中学生这个群体是容易培养兴趣和接受新鲜事物的年纪,我们可以用青少年时期学生的好奇心进行教学。古文字是用画图和花纹产生的文字,利用这一特点,我们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让他们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感受到乐趣。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兴趣,为以后弘扬中华文化也打下了基础。古文字的表意功能在中学语文教育上的影响,这一研究,就是以古文字表意的形象性而展开的。

一、现状检视

通过线上与线下的调查方式,我对长春市吉大附中的各年级中学生进行古文字字意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有74%的中学生只理解十分浅显的含义,并不能完全理解每个汉字的意思,甚至遇到多音字、形近字、同音字等一些易混淆的字时,就会出现记忆错落的情况,有一部分同学也会出现认识字,却不会运用的现象。中学的语文教学只是传统的旧三样:课本、老师、学生,老师站在讲台上讲,老师很有激情,但是学生听着死板。本就比较枯燥的语文,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更难接受。学生对此提不起兴趣,又怎么能学好呢?当代教育中,老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千篇一律,少数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在国外,老师是一个辅助的作用,学生们自由发挥,有自己的主见和创造。

二、解决方法

解决方法需要创新,创新需要多种灵活的思维方式和创造性方法。汉文字的一切规律,全部表现在小篆形体之中,这是自绘画文字进而为甲骨文金文以后的最后阶段,它总结了汉字发展的全部趋向,全部规律,也体现了汉字结构的全部精神。①因此,由古文字的表意功能出發,我们进一步提出古文字的形象记忆法,把抽象的文字具体化。许慎也在《说文解字·叙》中对古文字的造字规律进行了解释,并举了例子。他说:“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伪,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②目前虽然不能立马解决现状,但可以通过提高象形图画,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慢慢渗透解决。我们以此为工具,改善现状。

三、古文字在教学中的应用

运用古文字表意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汉字,还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甲骨文象形“人、木”;指事“一、五”“刃、木”等,通过趣味讲解,提起学生的兴趣。例甲骨文“雨”—上面的“横”代表天或云层,下面的四点,代表雨水。在《说文解字》中:雨,水从云下也。一象天,冂象云,水零起闲也。凡雨之属皆从雨。②再比如甲骨文“女”是被捆绑的人屈伸而跪的形象,可见“女”的本义是努力,后来“女”可以表示表示女性。在《说文解字》中:妇人也,象形。②王育说,但女之属皆从女。以此为模版,用古文字的象形字体,图画与符号的模式,与简体字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其更好的掌握知识。

在《说文解字》中,把汉字分为六类—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称为“六书”。

“象形”指文字来自于图画,用描摹客观实体外形来表达词义的一种造字方法。鲁迅先生说:“汉字的基础是象形。例如“人字”,由实物的大概轮廓而画出象形文字“人”。我们根据它的形状,便可理解该字的含义—侧面垂臂直立的状态。而后演变成了弯腰垂臂、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形象,像双手采摘活在地里忙活,由此可知“人”的本义为能制造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又能用语言进行语言思维和交际的生命。

“指事”指一种抽象的造字方法,当不能用具体形状画出来时,就用一种抽象的符号表示。指事字分为多种表达形式,有独体指事、合体指事和变体指事。独体指事是独立的文字,后来在形体上没有改变称为独体指事;合体指事指当已有的独体指事不能表达抽象意思时,在原有基础上加些符号来表达意思,称为合体指事;变体指事是指为表达某一抽象概念,把已成文的文字适当改变,或增加符号或减少符号,通过这种变化来表达字的含义称为变体指事。可总结为指事字是由一个独体字加一个符号组成的,例如汉字“木”字,在底部加一横为“本”以表达字意为树的根部,延伸为根本之意;在上面加一横为“末”意为树梢,与“本”相对,延伸为不是根本的、不重要的,成语“本末倒置”就是由此而来。

“会意”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汉字,根据需要组成的一个新汉字。它与“象形和指事”相比,有许多优点,同时也有不利于学生学习的方面。会意字可表达象形和指事所不能表达的抽象意义和概念复杂意思。例如“鸣”字,左结构为口,右结构为鸟。鸟、口合为鸣,意为鸟的叫声,可引申为发声,此时解释成语“不平则鸣、警钟长鸣”便迎刃而解。而“会意字”规律也有些晦涩,在唐宋时期,东坡与荆公就曾因此有一趣谈,东坡举“坡”字问荆公何义。共曰:“‘坡者土之皮也。”东坡曰:“然则‘滑者水之骨乎?”荆公默然。由此可见,若单用会意字生涩的讲解极易让学生混淆。教师将“象形、指事、会意”三个规律结合,会有不同的效果。

四、古文字在中学语文教育的可行性

古文字在最始仅是一个符号,起源于图画,具有表意性,能直接了当、鲜明地显现一个文字最原始的意义。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文言词义确为重中之重,因其课文繁多,中学生自制力差,学习经验不足,而传统教学只要求中学生死记硬背,记住便可,导致了学生不理解词的含义,只能进行短时记忆。研究发现,我们人类最容易记住的是图画,当我们回想过去时,第一反应到的也是画面,而儿童时期的记忆方式更是如此,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那么把儿童时期的形象思维与古文字图画的形象性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图画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字形词义,从而提高识字教学的质量,也有助于帮助学生来了解汉字源远流长的发展史,了解古代历史的文化知识。

在教八年级的古诗《饮酒》时,就可以运用古文字对诗句进行讲解。如诗句“而无车马喧”中的“喧”。根据篆文字型可以看出,该字为左右结构,形从二口,由此组成“喧”字。我们知道“口”表发音说话的意思,“喧”字为二口,便可得出喧为大声说活、喧嚷的意思。同时“喧”是形声字,从口(表示说话的含义),宣声(有宣传的含义)二者组合为“喧”。以左结构从口组词可有喧吵、喧闹等。以右结构从宣可组词为喧宾夺主等,在此诗句中,可译为喧扰,没有车马的喧扰。通过以上趣味讲解,学生即学会了生字又对诗句有了准确的理解。

五、古文字的发展趋势

从甲骨文到小篆,从秦汉时期的隶书到现在的简体字。中国的文字在发展,古人造字的本意对我们现在理解汉字具有深刻的意义。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是三大古典语言中唯一仍在使用的文字,如今我们日常生活所用的简体字,它历经了三千年的历史变迁。汉字的简化有利有弊。汉字简易化的目的是为了汉字使用简便,易认易写,因此有些简化字打破了汉字原本的形体构造方式,不能用六书的原则来进行分析。那么我国古代的知识产物就会逐渐被遗忘,想来便十分悲痛。而随着汉字(简体字)在世界的地位越来越高,虽然古文字的人不少,但真正了解并对其有兴趣的寥寥无几。我们虽然不可以让古文字代替简体字当今的地位,但我们可以尽己所能,发扬古文字,让更多人知道并了解古文字。我国教育部在去年召开了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與应用专项工作会议,可见国家对我国传统文字的重视。重视古人文明的产物,在小学我们就可以感受到,小学开始就让学生学习字型简单的古文字,到初、高中学习文言文,这都是重视古文字文化的表现。

六、发展古文字识字教学的意义

在新的的教学大纲中提出:适度强化文言文的学习,目的是促使学生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充实文化底蕴,提升文化品位。③在我看来学习古文字,与学习文言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其目的都是为了文化的传承,而古文字又是文化的基础。学习古文字,不仅可以增强对古代文字本义的探求和理解,还有助于把握文言句意,辅助学生理解难懂的文言文,正确认识古代文化。在中学教育中,文言文教学是一个重难点,由于大量的古文,让学生完全理解十分困难,因此借助造字法是十分有效的解决办法。如“资”、“贵”、“贡”、“贸”都是贝字底,根据“贝”字,可组词“贝壳,”在古代,贝壳作为货币交易,可代表财物的意思,因此我们可知道“资”等贝字底的含义。我们通过培养学生对古文字的兴趣,更好的辨识近义词、同义词以及同音词,从而更好的学习。让学生与古代文化接轨,感受我国的文明历史。这样既学习了知识又发扬了文化,无疑是一举多得的事情。

七、对古文字在教学效果的期望

《淮南子·本经训》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④描写了汉字的神奇力量,人类因为有了汉字这智慧的结晶,使我国文明突飞猛进。依据上文所说,古文字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汉字,并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把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列入教学的第一目标。③所以我们在识字教学时,通过培养兴趣引导学生学习,让形音义与古文字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并且现学现用。在生活中所遇到的一切事物牌匾、广告、电视机等,所看到每一个生字时,可以用“六书”中的方法,举一反三,想到汉字的读法与含义。

有的古文字字型难认,只要老师生动的讲解,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明析。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运用是否正确,不能只追求形式且停留在表面。我相信,师生合作,用古文字帮助中学生学习古诗以及文言文的方法,一定会受用于各阶段教育,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爱好。

参考文献

[1]姜亮:古文字学[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

[2]许慎:说文解字[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4]刘安:淮南子[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猜你喜欢
指事象形古文字
《说文解字》“象形”辨
释古文字中的“杪”及相关字
画说汉字——百
古文字“刀”“匕”混同——兼説舊釋“從宜從刀”之字
简帛(2019年2期)2019-11-03 09:12:36
高中英语单词象形教学法
高中英语单词象形教学法
古文字“丙”與古器物“房”
象形数字
从古文字的角度看李阳冰对《说文》的说解
唐山文学(2016年2期)2017-01-15 14:04:01
指事字研究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