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
北国的春天,向来是匆忙而变化多端的,往往是还没有稍加品尝,就悄悄溜走了,敕勒川的春天,亦是如此。
敕勒川上青色的城市的冬天,沉闷乏味的冬天,终于被含着暖意的东风吹散了。在经历了灰白的天空和渺远的太阳的压抑之后,大地上的万物仿佛长出了口气,终于露出了笑颜。凝固了一个冬天的城中河,也渐渐活泼了起来,擦拭掉了那层厚厚的烟尘,显得温柔了许多。那在冬天仍然坚持保持着本色的松树,一夜之间,再从其身边经过时,蓦然回首,其颜色似乎也变得鲜明了,不像是冬日,隐匿在灰色的天空和褐色的砖瓦中了。
纵使是充斥着钢筋水泥的城市,也并不是灰黑色的硬汉,他的衣领、口袋处,闪烁着粉色的云团。桃花往往是最先感知春天的植物了,她的吐芽是春的标志,等到桃花完全开放,正是春日正好时。人们褪去了尚未散尽年饭味的厚外套,走到了这片粉色的云团下。孩子们的笑脸和嬉戏声也罢,闪烁着点点光芒的人们的相机镜头也罢,都是在桃花下的,笑着的春天的人们。
春日,是一定要走出门去踏青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所赞同的理想,正是在春日里去感受自然。当桃花将谢之时,仲春、暮春也,也就到了一个重要的日子:清明。
每年的清明,我大抵都是要去扫墓的,这是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最好的接觸自然的机会,也是有那么些时间去思考生命的时候。祭扫的地方是半山腰上的陵园,是要在春风里的山坡上走一段路的,上山的时候,总是一言不发的,流淌的风也罢,还是远处若隐若现的香火味也罢,让人的心情可以宁静下来。而到了墓碑前,让思念通过擦拭石碑的双手和心中默念的话语传递到远方,等到将走之时再望一眼,便下山了。年复一年,石碑仍然屹立,守护着其下的先人。
从山上回城的路上,经过连片的农田,正是每年的播种季。农民们将种子和希望洒向大地,用虔诚的心去耕耘,只为了秋空下的丰收。正是土地,养育了人类,让人类可以世世代代繁衍下去。人,生于土地,则归于土地;生于大海,则归于大海;生于草原,则归于草原。蒙古族、藏族曾有着天葬的习俗,肉体回归自然,精神升至更高的层面;海洋民族曾有着海葬的习俗,其蕴含的思想也是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大智慧。我们呼吸着,生存着,繁衍着,饮水食粮,生命不息。我们是大地的孩子,也必然回归于大地。
我们在地上逗留的这几十年,和整个宇宙相比,实在是沧海一粟。它虽然短暂,但着实握在我们自己的手里。
前几日,又听闻到中学生轻生的事情,不禁为之扼腕。之所以轻生,大抵是因为对生命的无望,看不到前面的光,便放弃了对于光的追逐。可以说,我们的一生都是在追逐着那道光。童年的快乐也罢,学生时期的成绩优异金榜题名也罢,洞房花烛的甜蜜也罢,为人父母的喜悦也罢,中年的事业有成也罢,老年的圆满也罢,都是我们生命中的一道道光,只要我们的心脏还在跳动,我们就没有停止对于“美好生活”这道光的追求。之所以觉得生活有些“黑暗”,只是因为不愿意去寻找生活角落的光,没有光,自然也是不会有所谓“黑暗”的。
生命虽短,宛如流星划过夜空;时间之快,宛若长江流水。如何把握住生命,在平凡中创造不凡,是一个需要一直思考的问题。生命的过程,正是对光的追求的过程;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是寻找幸福、创造幸福。习主席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奋斗的过程,往往并不是一帆风顺,有波峰,自然有着低谷,有幸福,自然也有痛苦。这二者可以说都是生命的一部分,经历过痛苦则方知幸福之甘美,奋斗过不凡则方知生命平淡之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