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价值追求,实施有效教学

2019-09-10 18:40单君
天津教育·中 2019年1期
关键词:祖国教材国家

单君

2017年秋季,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在全国使用。统编教材的内容选取、呈现方式有了全新的特点,教材价值导向更加突出。如何准确理解教材立意,体现教材特点,实现课程功能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思考和解决的现实性问题。

我以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关心国家发展》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使用八年级上册教材的体会。

一、教学目标:凸显核心素养

教材的核心立意反映了教材的编写意图和设计动机。统编《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教材立足社会生活,在帮助学生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明确个人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的基础上,将对社会的认识扩展到国家层面,通过国家利益、国家安全与国家发展等方面的学习形成对国家的深刻认识,为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发展、投身国家建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和政治认同、社会参与、科学精神等学科核心素养奠定了基础。因此,制定课时教学目标时要深入领会教材的核心立意,依据课标要求和学生实情。例如,本节课将引领学生感受祖国发展的巨大成就,激发学生的国家认同感、自豪感作为教学重点;将帮助学生学会正视国家发展中的问题,认识到国家正在积极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在坚定对祖国未来充满信心和期待的同时唤起与祖国共命运的使命感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为突破教学重难点,教学中,师生共同展示祖国发展的成就,当学生心情激动地沉浸在祖国发展的过程中,对祖国、家乡的热爱之情和对国家的认同感、自豪感油然而生。在分析我国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的时候,以“雾霾”这一社会关心的焦点问题为例,通过与发达国家“英国”的发展做对比,引领学生认识到任何国家在任何时期都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我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发展,治理的问题也在不断取得成效。师生共同分析的过程实际是引领学生学会用全面、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以及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过程,也是理性精神这一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过程。

二、教学思路:吸引学生参与

有效的课堂教学一定是教师全情投入、学生全情参与。八年级学生认识水平不断提升,教材内容反映当下社会生活,教学设计更应坚持以呈现社会生活真实样态的活动为载体的教学思路,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以提升学生关注社会的意识和全面认识社会的能力。

以本节课为例,我们可以看到活动主线的作用。

活动一:“辉煌中国”小组竞答。教师将全班学生分成六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别以“经济增长、科技创新、民主法治、外交国防、惠民利民、文化建设”为主题进行相关资料的搜集,并整理成时事资料卡在课堂上展示。在学生展示资料的同时,一方面,教师适时补充了有关“精准扶贫、南海问题”等对八年级学生来讲有深度的问题;另一方面,从细节入手,如在看G20国际峰会中各国领导人合影照片时,引导学生注意我国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同志所处的位置,从中体悟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在引领学生全方位认识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为 “对未来充满信心” 这一教学难点的突破奠定了认知的基础。

活动二:《厉害了,我的天津》,这个活动是学生们的作品展示。班级影像摄制小组成员利用课余时间走进家乡——天津的大街小巷,用摄影机记录下家乡的美景,制作成视频在课堂上展示。这一活动让学生走出了课堂、走进了社会,激发了学生关注家乡、身边生活的社会责任感。播放视频时,学生们看着一幅幅熟悉的场景,听着发自内心的热情洋溢的解说,对美丽家乡的热爱之情由衷而发,家国情怀自然产生。

活动三:以怎样看待雾霾问题为切入点,引领学生深度学习。在关于雾霾问题的讨论过程中,教师以问题为引领,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使其逐步认识到这一问题不是我国独有的,在很多国家的发展过程中都曾经出现过。此外,教师还特别引导学生回顾曾展示过的我国在法治建设方面的成就——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的修订,从中,学生们看到了我国面对雾霾问题采取的种种措施和取得的成效,从而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和期待。这一活动依托具体问题的引导,借助前后知识的联系,顺利突破了教学难点,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教给了学生全面辩证看问题、学会理性思维的观点。

活动四:对祖国的表白。“爱要大声说出来”这一活动引领学生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用语言表达出来,并激励学生要将语言化作实际行动,为祖国的建设承担责任。这个过程既是表达宣泄情感的过程,也是渗透责任意识与使命意识的过程。

以上四个活动的设计,从认识层面看,层层深入,都在引领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如,不仅要了解祖国成就,还要谈感受;如何理性看待雾霾问题。同时,四个活动都在调动着学生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性,无论是课前资料的搜集,还是走进社会的观察,都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亲身体验,亲自参与。在这里,看到了学生能力的展示。《厉害了,我的天津》这一视频,从构思脚本、摄制到后期制作,全是学生独立完成,课上作为问题导入线索使用的漫画也是学生自己绘制的,这也再次提示教师,学生都是有潜力的,我们要创造给予他们发挥、展示的机会。

通过四个活动的操作,课前预设的知识目标(知道祖国各方面的成就;知道国家为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所采取的措施)和能力目标(初步培养搜集、分析和整理资料的能力;提高小组合作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会用全面、发展的观点看待国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等)都得以顺利实现。同时,家国情怀、对祖国的自豪感和使命感、社会参与意识和理性精神的培育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以及学科核心素养也得以自然融入。

三、教学资源:引发学生感悟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德育课程,品德的习得一定是基于生活的,源于生活、反思生活、指导生活正是教师应坚持的教学理念。在資源的选择上,同样要坚持生活化原则,带领学生选取我国经济、政治、外交、国防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真实资源,并以图片、数字、视频、漫画等多种形式呈现出来,使“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得以真实体现。

同时,不仅要单纯地呈现资源,更要发挥资源对学生的冲击感染作用,引发学生思考、感悟现象背后蕴含的观点与道理。如“人民日报”客户端和天津“前沿”APP中关于我国经济发展数字的密集展示、视频《新四大发明》的快节奏展示等,让学生感受到了我国社会的飞速发展;而《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耳熟能详的文化节目的展示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丰富的教学资源成为实现教材“以文化人”这一编写意图的有效载体。

四、教学情境:深化学生认识

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在呈现方式也做了新的探索,教材每一课内容的展开都以“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方法与技能”“相关链接”“阅读感悟”“拓展空间”六个栏目为载体。“在运用你的经验”环节,或设置情境,或导入活动,旨在以学生经验为引入,与较为典型的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系。在此基础上,正文聚焦主题,正面陈述观点、原则,或讨论,或对话,揭示矛盾,深入分析,思想交锋、聚焦,继续正面陈述更为普遍的价值通则,最后进行相关行为和行动能力方法的指导。教材呈现方式的新特点客观上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更多创设反映真实生活、学生真实想法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在情境中体验、思考、探究、感悟。

《维护国家利益》这节课的情境创设形式多样,既有视频,也有音频,还有漫画、图片等,最突出的特点则是内容感人,经典音乐作品《我爱你中国》前后出现四次。一开始,可先以“快闪视频”呈现导入环节,一位位普通人在地铁上的深情演唱瞬间打动了学生;课堂小结环节中,播放视频《家国情怀》,感人的人物故事再次深深地打动了学生的内心。真实感人的教学情境创设了一种令人感动的氛围,置身于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自然而然地被感动着、被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这时候的“情境”犹如一股无形的力量深深地吸引住学生,悄悄地影响着学生。情境成了激发学生产生家国情怀的有效方式,成了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为教师搭建起了探索德育课程有效实施的新平台,新教材的使用需要教师树立“育人为本、价值引领”的课程观、践行“基于生活,知行合一”的教学观,更需要教师不断地思考与实践。

(责任编辑 林 娟)

猜你喜欢
祖国教材国家
教材精读
祖国祖国我爱您
意聊
对祖国唱出爱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我爱我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