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圣军
摘要:后临储时代2016年-2018年玉米去库存加快,大量拍卖玉米溢价成交。2016年-2018年拍卖的年度溢价分别为29.31元/吨、47.19元/吨和36.91元/吨;2013年产玉米的年度溢价从31.11元/吨增至57.91元/吨后继续增至105.56元/吨,2014年产玉米从115.1元/吨降至34.62元/吨后又反弹至2018年的42.19元/吨;2015年产玉米在2018年开始拍卖,溢价为31.12元/吨。2016年一、二等玉米溢价明显高于三、四等,2017年和2018年溢价均呈现“品质越差、溢价越高”的特点。2016年溢价先增后降最后低水平趋稳,2017年明显经历 “三个”波动周期,2018年则呈现“U”型波動趋势。
关键词:后临储时代 玉米 拍卖溢价
2008年我国开始在东北实施玉米临时收储政策,政府确定年度收购价,销售主要采取“拍卖”方式竞价销售,拍卖溢价即成交价格与拍卖底价之间的差额,研究拍卖溢价对确定市场供需缺口、提高拍卖成交量、减少财政亏损额和优化拍卖投放量具有重要意义。拍卖溢价受拍卖底价、标的存放位置、内在品质、出库难易程度、等级及年份价差设置、拍卖类型、周度投放量、市场产需缺口、期货卖出套保价格、深加工企业空间分布等众多因素影响。由于缺乏数据支撑,目前尚无法通过实证模型细分单个因素的影响作用。本文将基于国家粮食交易中心和广东玉米数据网发布的拍卖数据,对后临储时代2016年-2018年的玉米拍卖溢价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和纵向演变分析。
一、拍卖溢价对比分析
2017年内蒙临储玉米拍卖底价分兴安盟以北和以南两个区域分别确定,拍卖溢价数据无法获得。因此,本文只研究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玉米拍卖溢价。2016年三省拍卖成交1038万吨,有拍卖溢价的成交量856万吨,占比82.46%。2017年三省拍卖成交4455万吨,有拍卖溢价的成交量3966万吨,占比89.02%。2018年三省拍卖成交8585万吨,全部有拍卖溢价。考虑拍卖溢价基于特定等级拍卖玉米成交均价与拍卖底价计算而来,为防止“量小溢价高”对简单平均造成的影响,首先,以特定等级拍卖玉米成家量作为权重,通过加权平均计算特定交易日和特定省份成交玉米的平均溢价,然后以特定交易日和特定省份成交量作为权重,进行第二次加权平均,计算周度溢价、年度溢价或省份溢价。
(一)年度对比分析
根据国家粮食交易中心公布数据,2016年临储玉米拍卖合计投放1.2亿吨,成交2183万吨,成交率18.24%,其中“跨省移库拍卖”成交量高达880万吨;从拍卖成交玉米生产年份看,2012-2014年产玉米成交量分别为729万吨、1054万吨和392万吨。2017年投放1亿吨,成交5746万吨,成交率57.37%,其中2013年和2014年产玉米成交量分别为2856万吨和2689万吨。2018年投放21991万吨,成交10014万吨,成交率45.54%,其中2014和2015年产玉米成交量分别为4838万吨和5119万吨。总体上,拍卖溢价的年度对比分析主要包括两个角度:一个是从拍卖角度对比分析不同拍卖年度之间的溢价,另一个是从玉米生产年份角度对比分析同一年份生产玉米在不同拍卖年度之间的溢价。
1. 拍卖年度对比
2016年玉米拍卖溢价为29.31元/吨,最高溢价为7月4日吉林省席茓囤二等玉米拍卖溢价240元/吨,其中6月席茓囤玉米拍卖呈现“高成交、高溢价”特点,成交量高达188万吨,成交率达到78.58%,溢价幅度高达105.44元/吨;7-9月席茓囤玉米基本没有成交。如图1所示,2016年拍卖溢价29.31元/吨,为近三年最低,主要原因一是国家粮食交易中心组织竞价销售临时存储玉米的同时,中储粮组织进行了2000万吨玉米的转储轮换,2016年政策性玉米合计投放量4183万吨,压低临储玉米竞价销售溢价幅度;二是受8年临时收储政策影响,市场主体发育滞后、市场需求受到压制、拍卖底价相对较高;三是2016年除东北临储玉米拍卖外,还有大量的“跨省移库”拍卖。2017年拍卖溢价47.19元/吨,为近三年最高,其中5月18日辽宁省2013年产二等玉米溢价最高达159元/吨,主要原因一是经过2016年的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玉米种植面积下降、玉米市场需求井喷式增长、玉米拍卖底价大幅下调、多元主体积极入市参拍;二是2017年拍卖玉米投放量周度之间波动较大,最高725万吨,最低仅197万吨,推高拍卖溢价。2018年拍卖溢价为36.91元/吨,其中4月27日黑龙江省2013年产三等玉米溢价最高达170元/吨。主要原因是2018年拍卖玉米周度投放量较大,4月份单周投放量700万吨,5月份增至800万吨,一直持续至拍卖结束,政府去库存态度坚决、力度较大,压制了拍卖溢价。
2. 玉米年份对比
由图2可以看出,收储制度改革近三年,主要拍卖了2012年-2015年四个年份生产的玉米,其中2012年产玉米仅在2016年以“超期存储”的方式少量拍卖,吉林和黑龙江两省拍卖底价均为三等玉米1450元/吨,同2013年和2014年“席茓囤”玉米拍卖底价相同,由于2012年超期存储玉米品质差,拍卖相对没有价格优势,导致2012年产玉米拍卖溢价较低,仅为5.55元/吨,总体呈现“量小溢价低”的特点。2013年产玉米在近三年均有拍卖,拍卖溢价呈现“递增”趋势,由2016年的31.11元/吨增至2017年的57.91元/吨,最后增至2018年的105.56元/吨,其中2016年以“席茓囤”方式拍卖部分2013年玉米;2017年拍卖底价比2016年下调250元/吨,推高2017年拍卖溢价;2018年拍卖量较少,仅成交55.58万吨,底价同2017年相同,溢价幅度也达到最高,呈现“量小溢价高”的特点。
2014年产玉米在近三年也均有拍卖,溢价幅度呈现“U”型趋势,其中2016年前期以“席茓囤”方式拍卖,量较少而且同2013年席茓囤玉米拍卖底价相同,导致拍卖溢价较高,达到115.1元/吨,后期以“委托包干”方式投放市场,但成交率较低;2017年时拍卖底价下调至1360元/吨,2014年产玉米也开始大量投放市场,但与2013年产玉米相比,拍卖底价较高,受其压制拍卖溢价幅度为34.62元/吨;2018年拍卖底价保持不变,但由于剩余量不多,拍卖底价与2015年产玉米相比较低,溢价幅度上升至42.19元/吨。2015年产玉米目前仅在2018年开始投放市场,前期受2014年产玉米压制,溢价幅度相对较低,但后期2014年产玉米投放量下降尤其是吉林和辽宁两省基本拍卖完成,2015年玉米溢价有所回升。总体上,由图2可以看出,近三年每个年度均主要投放两个年份产的玉米,也均处于两个年份所产玉米交替阶段,由于2016年时2012年产玉米以“超期存储”方式投放,情况相对特殊;2017年和2018年两个年份,储存年限相对较长的陈玉米拍卖溢价明显高于储存年份相对较短的新玉米。
(二)等级对比分析
近三年玉米等级价差一直保持40元/吨,由于等级差别、品质差别与底价价差并不完全一致,同时不同等级玉米的市场需求也不尽相同,导致不同等级之间的拍卖溢价也不相同。如图3所示,2016年一、二等拍卖溢价明显高于三、四等,而2017年和2018年的拍卖等级溢价则呈现出明显的“品质越高、溢价越低”特点,四等玉米拍卖溢价明显高于一等玉米。
2016年拍卖成交玉米一、二、三、四等占比分别为21.67%、54.91%、22.29%和1.13%,其中一、二等玉米溢价较高,分别为30.18元/吨和37.1元/吨;三、四等玉米溢价较低,分别为10.09元/吨和13.67元/吨。主要原因一是2016年玉米深加工企业大多亏损,开工率较低,三、四等玉米的深加工需求偏低,消费刚性较强的饲料需求以一、二等玉米为主,导致低质玉米拍卖溢价较低;二是2016年拍卖玉米大量是2011年及2012年的“超期存储”玉米和2013年及2014年的“席茓囤”玉米,三、四等玉米品质可能较差,导致拍卖溢价也较低。2017年拍卖成交玉米一、二、三、四等占比分别为28.62%、48.23%、22.74%、0.4%,以一、二等玉米为主;2018年拍卖成交玉米一、二、三、四等占比分别为27.94%、48.13%、22.89%、0.69%,以二、三等玉米为主,一、二、三、四等玉米拍卖溢价均呈现“递增”态势,2017年拍卖溢价从一等的40.02元/吨增至四等的90.94元/吨,2018年拍卖溢价从一等的31.45元/吨增至四等的59.71元/吨,四等玉米是典型的“量小溢价高”。主要原因一是2017年-2018年玉米深加工需求进入新一轮扩张期,玉米加工需求从2015/16年度的5500万吨增至2017/18年度的7300万吨,对低质玉米需求急剧增加,导致三、四等玉米拍卖溢价提高;二是临储玉米拍卖等级价差与实际市场收购价差不吻合,市场收购等级价差在15-20元/吨,导致等级越低,溢价越高;三是2017年跨省移库拍卖粮仅172万吨,2018年则没有跨省移库拍卖;四是后临储时代贸易商数量增多,实力增强,参拍积极性较高,拍卖玉米需求放大;五是四等玉米数量比较少,形成“供给少需求多”的供需态势,导致四等玉米拍卖溢价较高。
(三)省际对比分析
在国家临储玉米拍卖中,不同省份玉米品质、地理位置、临储规模均有差异,因此拍卖底价和成交价也不尽相同。从玉米品质角度,黑龙江以“三等”玉米为主,临储规模最大;吉林以“二等”玉米为主,临储规模居中;辽宁身则以“一等”玉米为主,临储规模最小。总体上,黑龙江拍卖玉米有“规模大、品质差、底价低、位置偏”的特点,辽宁拍卖玉米有“规模小、品质好、底价高、位置优”的特点,吉林拍卖玉米有“量较大、本地需求较大、品质较好”的特点。
如图4所示,2016年吉林拍卖溢价最高,为49.36元/吨,其中一、二等玉米占比分别为23.96%和66.93%,溢价分别为50.61元/吨和52.59元/吨;溢价最高主要原因是吉林 “超期存储”和“席茓囤”玉米较多,成交量占比达到66.56%,由于与黑龙江拍卖底价相同,品质优势导致吉林溢价幅度较高。其次是辽宁12.22元/吨,一、二、三等玉米占比分别为40.5%、59.48%和0.02%,溢价分别为6.74元/吨、15.95元/吨和32.88元/吨,呈现“品质越差、溢价越高”的特点,这与辽宁拍卖玉米存在外运的地理位置优势有一定关系,部分“掺混”后运至南方地区;总体溢价偏低主要原因是辽宁没有“席茓囤”玉米,“超期存储”玉米也不多。最低的是黑龙江,拍卖溢价仅9.31元/吨,二、三等玉米占比分别为24.49%和70.82%,溢价分别为15.06元/吨和7.09元/吨,溢价最低主要原因是“超期存储”和“席茓囤”玉米成交量占比35.28%,而吉林和黑龙江“超期存储”和“席茓囤”玉米拍卖底价相同,黑龙江玉米显然没有品质优势,导致其拍卖溢价较低。
与2016年拍卖相比,2017年拍卖属于“外需型拍卖”,大量拍卖玉米外运至华北、华南、西南等地区,贸易商既需要品质较好的玉米也需要品质较差的玉米,以便“掺混”后实现最大利润,因此,辽宁、黑龙江拍卖溢价相对较高,吉林省相对较低。其中辽宁省拍卖溢价最高54.44元/吨,一、二、三等玉米占比分别为77.14%、19.7%和3.16%,溢价分别为41.89元/吨、96.49元/吨和98.74元/吨。其次是黑龙江拍卖溢价50.87元/吨,一、二、三、四等玉米占比分别为0.03%、29.64%、68.99%和1.34%,溢价分别为0元/吨、31.92元/吨、58.26元/吨和90.94元/吨,同辽宁一样呈现“品质越差、溢价越高”的特点。最低的是吉林拍卖溢價42.93元/吨,一、二、三等玉米占比分别为29.96%、67.33%和2.71%,溢价分别为38.58元/吨、44.89元/吨和42.04元/吨,溢价最低的主要原因是2014年产玉米占比高达50%,拍卖底价明显高于2013年,抑制了整体溢价幅度,黑龙江2014年产玉米成交量占比仅22%。
2018年拍卖最大特点是玉米去库存速度加快,拍卖成交量创新高。分省看,吉林溢价最高,为37.95元/吨,一、二、三、四等占比分别为36.82%、58.43%、4.67%和0.07%,溢价分别为28.54元/吨、42.53元/吨、54.12元/吨和74.54元/吨;主要原因是同2017年相比,成交的一、二、三、四等玉米占比分别提高6.86个百分点、下降8.9个百分点、提高1.96个百分点、提高0.07个百分点。其次是辽宁溢价36.45元/吨,一、二等玉米占比分别为96.69%和3.31%,溢价分别为35.65元/吨和59.89元/吨;主要原因是同2017年相比,一等玉米占比大幅提高19.55个百分点,导致溢价下降。最低是黑龙江溢价35.96元/吨,一、二、三、四等玉米占比分别为0.86%、49.74%、47.87%和1.5%,溢价分别为4.63元/吨、26.62元/吨、45.55元/吨和58.97元/吨,主要原因是同2017年相比,二等占比大幅提高20.1个百分点,三等占比下降21.12个百分点,导致溢价下降。总体上,2018年临储玉米拍卖各省均保持“品质越差、溢价越高”的特点,总体溢价方面吉林最高,辽宁其次,黑龙江最低。
(四)类型对比分析
后临储时代2016年-2018年共有三种拍卖类型,分别为竞价销售、委托包干和委托包干(中粮集团承储),公开竞价销售由国家粮食交易中心负责公开拍卖,在收取一定佣金的基础上,负责提供拍卖、交割、纠纷调解等一系列服务;委托包干由中储粮负责拍卖销售,既可委托中储粮网也可委托国家粮食交易中心公开拍卖,谁提供服务谁收取佣金。2016年和2018年拍卖类型均为“竞价销售”,2017年拍卖类型则相对多样,拍卖的2013年产玉米有“委托包干”和“竞价销售”两种类型;拍卖的2014年产玉米有“委托包干”和“委托包干(中粮集团承储)”两种类型。鉴于此,本文将对2017年玉米拍卖的不同类型进行对比分析。
如图5所示,对于2013年产玉米,“竞价销售”方式的溢价为55.54元/吨,一、二、三、四等占比分别为13.06%、64.26%、22.54%和0.13%,溢价分别为49.38元/吨、53.04元/吨、66.03元/吨和89.05元/吨;“委托包干”方式的溢价为62.98元/吨,一、二、三、四等占比分别为2.1%、33.87%、62.08%和1.95%,溢价分别为95.88元/吨、58.13元/吨、63.51元/吨和94.62元/吨。总体上,“委托包干”拍卖溢价比“竞价销售”高7.44元/吨,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是“委托包干”的玉米品质相对较低,以三等为主,而“竞价销售”则以二等为主,低品质玉米和较低拍卖底价有助于“委托包干”溢价的提高;二是“委托包干”由中储粮负责协调后续出库交割事项,出库难度相对较低,多元主体参拍积极性高,有助于提高溢价。对于2014年产玉米,“委托包干”方式的溢价为36.1元/吨,一、二、三、四等占比分别为50.08%、41.85%、7.01%和0.05%,溢价分别为39元/吨、34.29元/吨、27.36元/吨和33元/吨;“委托包干(中粮承储)”方式的溢价为28.31元/吨,一、二、三等占比分别为54.76%、36.18%、9.05%,溢价分别为30.36元/吨、27.52元/吨、19.09元/吨。“委托包干”类型溢价比“委托包干(中粮承储)”类型高7.79元/吨,主要原因是中粮承储的2014年产玉米大量被中粮集团自行拍回用于加工或销售,多元主体参拍积极性远低于单纯的“委托包干”方式,导致溢价偏低。
二、拍卖溢价演变分析
在整个拍卖季,随着市场供需、价格预期及投放玉米年份、投放类型的变化,拍卖溢价会发生相应变化。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改变了整个玉米市场环境,包括市场供需、市场价格、市场预期和市场主体等,拍卖溢价演变规律也发生一定改变。因此,本文将分别分析后临储时代2016年-2018年拍卖溢价的整个演变过程。
(一)2016年拍卖溢价演变
2016年3月份,国家释放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信号,确定2016年新季玉米上市后取消临储政策;4月30日2015/16年度临储玉米收购结束,合计收购1.25亿吨,东北玉米基本全部入库,市场余粮不多;5月27日临储玉米正式开拍,10月12日结束,持续4个多月,周度平均投放量630万吨。但受八年临储影响,2016年的玉米市场可概括为“线断网破人散”,传统的贸易链、供应链断裂;市场多元主体网络破裂,政策性储备单一主导;贸易商退出或转行做临储,整个玉米市场一片萧条,加工企业亏损,国产玉米入库,进口高粱大麦入市。
如图6所示,2016年拍卖首周投放203万吨,成交89万吨,95%以上是超期存储的2012年产玉米,质量较差,成交率和成交溢价均较低,分别为44%和1.61元/吨。后期2012年超期存储玉米和2013年席茓囤玉米投放力度均加大,尤其是2013年席茓囤玉米的投放,提高了成交率和成交溢价,其中2013年席茓囤玉米的周度成交率在第2-5周均超过70%,6月15日吉林2013年产二等席茓囤玉米成交47.67万吨,溢价达100元/吨。因此,在2013年席茓囤玉米和2012年超期存储玉米合力推动下,拍卖初期成交率和溢价双双达到整个拍卖季的最高,其中第3周成交率最高达69.57%,溢价第5周最高达109.5元/吨。从第6周开始,溢价和成交率双双急剧下降,此后周度之间虽有起伏波动,但总体保持“双低”态势。投放量从第8-14周稳定在800万吨左右,其中2013年分贷分还玉米大量投放市场也是从第7周开始。从9月7日开始,2014年产玉米开始大量投放市场,此后无论是2014年产玉米还是2012年超期存储玉米或2013年分贷分还玉米,成交率和溢价率均不高,主要原因除了拍卖底价高之外,还有市场预期的作用,2016年正式取消临储政策,市场对玉米价格一片看空,处于“没底”状态,即不知市场价格会降到何种程度,因此参拍积极性不高,尤其是第17-18周,虽然投放量均超1000万吨,但成交率均未超过10%,且大部分均底价成交。
(二)2017年拍卖溢价演变
2017年的玉米市场可谓“一片火热”,市场需求大幅增加,国产玉米成功反替代进口高粱大麦,饲料需求比上一年增加3000多万吨;加工企业盈利增强,规模急剧扩张,玉米加工转化量比上一年增加1000万吨;同时,东北玉米开始畅销全国、多元主体发展壮大、市场活力增强,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成效明显。2017年春节后市场价格持续上涨,市场供应偏紧,5月5日临储玉米开拍,周度平均投放400万吨,平均成交230万吨,整个玉米拍卖季呈现“高成交、高溢价”特点。
如图7所示,2017年临储玉米拍卖前3周,周度投放量、成交量、成交率和溢价幅度均呈“递增”态势,投放量从252万吨增至500万吨,成交量从219万吨增至455万吨,成交率从87%增至91%,溢价幅度从48.26元/吨增至108.8元/吨;由此可看出,拍卖初期玉米市场供应短缺,多元主体参拍积极性较高。第4周是转折点,周度投放量和成交量均增至拍卖季最大值725万吨和578万吨,成交率和溢价幅度开始下降,分别降为79.83%和67.42元/吨;此后第6-8周投放量降至350-400万吨,其中第6周溢价降至阶段性低点,为14.76元/吨,第8周成交率降至阶段性低点,为36.14%。至此,2017年拍卖季基本完成第一个波动周期,从拍卖初期递增至高点后降至阶段性低谷,此后开始第二个波动周期,其中成交率从第9周开始反弹,第11周增至65.99%的阶段性高点,此后又降至第14周的22.48%,创整个拍卖季最低点;拍卖溢价从第7周开始反弹,到第10周增至81.82元/吨的阶段性高点,此后开始下跌,第14周降至6.61元/吨的拍卖季最低溢价,完成第二个波动周期,其中第14周创整个拍卖季成交率和拍卖溢价的双最低点。从第15周开始,2017年拍卖季进入第三个波动周期,其中成交率在第21周达到61.88%的第三个阶段性高点;溢价在第20周达到44.22元/吨的第三个阶段性高点。纵观2017年整个拍卖季,明显呈现投放量、成交量、成交率、拍卖溢价“同增同降”的“四联动”特点。在整个拍卖季的最后两个月,成交量达1539万吨,平均成交率达54.23%,平均溢价幅度也达到28.12元/吨,主要原因是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2018年11月份预测,2017/18年度玉米供需近7年首度出现高达1535万吨的缺口,市场预期2017年新季玉米市场价格会大幅上涨,对市场价格预期处于“有底”状态,即锦州港价格1600元/噸将会是市场价格底部,后期多元主体参拍积极性明显提高,预计超过1000万吨拍卖玉米通过渠道库存进入2017/18年度。
(三)2018年拍卖溢价演变
2018年临储玉米拍卖从4月12日开始,开拍时间创近三年最早,主要原因是去库存压力较大和春节后市场价格上涨较快。2018年临储玉米开拍前的市场状况同2017年相似,多元主体普遍预期市场呈短缺状态,市场价格会一路上涨,拍卖成交量创近三年新高。
如图8所示,2018年拍卖前三周周度投放700万吨左右,从第四周开始,周度投放量稳定在800万吨左右,一直持续至拍卖结束,充分体现了政府去库存的决心。周度成交量和成交率则总体呈现“U”型波动趋势,第一周成交量和成交率分别高达626万吨和89.65%;第十三周分别降至190万吨和23.86%;最后一周则分别涨至562万吨和70.21%。周度拍卖溢价波动相对较大,总体在20-70元/吨之间,拍卖前两周溢价幅度均在50元/吨以上,接下来3-5周拍卖溢价在30元/吨左右,6-8周又涨至40元/吨左右;9-18周是相对的低谷,周度溢价总体在20元-30元/吨,其中第17周创22.25元/吨的周度溢价最低值;第19周后,周度溢价总体呈上升态势,其中19-21周溢价在30元-35元/吨,22-24周在40元-50元/吨,25-26周降至40元/吨以下,27-28周则由46.23元/吨涨至69.6元/吨,最后一周创拍卖溢价最高值。到拍卖后期,由于市场普遍看涨后市,加工企业大量参拍提前做库存,贸易商做库存赌后市,导致后期拍卖呈“量价齐涨”态势,预计大约5000万吨拍卖成交玉米转入2018/19年度。
结 语
我国从2008年开始实施了8年的玉米临储政策,导致“国产玉米入库、进口玉米(及其替代品)入市”,临储玉米库存最高超过2.5亿吨,2016年-2018年拍卖分别成交2183万吨、5740万吨和10014万吨,预计玉米去库存工作将在2019年基本结束,去库存速度远超预期,大量拍卖成交玉米更是溢价成交,最高溢价幅度超过150元/吨,这与多元主体参拍积极性、市场供需缺口、周度投放量、拍卖玉米内在品质等众因素有关,也与等级价差设置、出库难易程度等因素有关,分析后临储时代的玉米拍卖溢价,不仅对2019年玉米拍卖有借鉴意义,对后期稻谷去库存也有重要借鉴意义。
(作者单位:国家粮油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