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幸芳
大运河不仅仅是一条河,更代表着一种文化体系,一种生活方式。守护大运河,守护好这条活着的、流动的、发展的千年文脉,既是时代赋予的责任,更是历史给予的荣光。今天,我们将如何在这绵延不绝的民族记忆的长河中,不断刻画上自己的印迹?
记 者:大运河文化是历史留给现代人的珍贵财富,您退休后,成为了拱墅区大运河文化研究院的顾问,也成了一名宣传大运河文化的志愿者?
洪永跃:2014年,大运河成功申遗后,它不仅作为中国大运河的专用名词,也成为一个国际化的专用名词。据悉,《世界运河名录》收录了全世界500多条运河名词,而“大运河”一词,特指中国大运河。
悠悠大运河,流经8省市,有150多个沿岸区县,大运河慷慨无私地滋养了沿岸土地,是一条运粮的“黄金水道”,催生过沿线一座座城市的繁华。大运河不仅是积淀丰厚的文化遗产长廊,更是活着的、流动的、发展的经济和文化黄金廊道。
大运河作为沟通南北交通要道的漕运时代早已终结,但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活化”之河的新时代已然开启。在新时代的新起点,认真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做好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和利用文章,这既是时代赋予的责任,更是历史给予的荣光。
守护好大运河,就是守护我们身边的文化印记。我退休生活的目标之一,就是当好大运河文化的学习者、宣传者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参与者、志愿者。
记 者:为了承担起这份历史的责任,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利用好大运河文化,去年年初,拱墅区成立了大运河文化研究院,主要研究哪些方面呢?
洪永跃:拱墅段是杭州段大运河遗产保存最完整、底蕴最深厚、资源最丰富的一段。经过数月的筹备,2018年1月18日,大运河文化研究院正式成立了,它把从事运河研究的专家学者和热心人士们都召集在一起,让分散在运河沿岸的文化资源能够串珠成链,也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重要的一笔。
目前,大运河文化研究院主要着眼于中国大运河水系流域,系统化、规范化地开展大运河拱墅区域资源,开展大运河历史、大运河文化遗产、大运河文献资料、大运河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大运河生态等方面的研究。同时,加强联络联谊,开展大运河文化交流合作,推动中国大运河沿岸城市、区县协同创新,助推大运河文化“走出去”。
记 者:大运河是杭州也是拱墅的一块“金字招牌”,如何把大运河和区域规划建设联系起来,打造大运河品牌呢?
洪永跃:拱墅区着力打造“运河沿岸名区”,就要让区域内的总体规划、项目布局、道路布局、交通网建设等,显示一种中国大运河的气派、大运河拱墅段的特色。
研究院成立后,我们比较注重研究大运河水系、钱塘江及西湖水系的相关情况;先后赴市、区规划部门、交通部门、水利部门等十余家单位走访,踏勘了运河中央公园、运河艺术中心等一批在建文化带项目施工现场;市区内多数河道,我们都徒步查看、实地考察过。
在走访踏勘过程中,我们发现对部分地标性文化项目、地域性公建设施、景区等,如果能够恰当地运用“大运河”“运河湾”等概念,对部分项目进行冠名、定名、更名,可以进一步擦亮拱墅段大运河名片,彰显拱墅特色。于是,我们向拱墅区委、区政府建议,积极构建大运河品牌,并开展大运河文化带项目、沿岸公交站、地铁站等更名、定名工作。
在研究院的推动下,2018年6月1日起,杭州有了第一个以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命名的公交站——位于大运河景区拱墅段的公交“上塘路衢州街口站”正式更名为“大运河东站”。11月8日,在建的地铁五号线原初名为“巨州路站”定名为“大运河站”。
“大运河”公交站和地铁站的定名、设立,能使国内外游客能便捷进入大运河景区,同时能为杭州城区、杭州公交增加一块具有国际化程度的、闪亮的中华文化名片,是一件不花钱、少花钱办成的民生实事,同时又有较高的社会效益。
记 者:如今,大城北日益崛起,成为了宜居之地,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区域。大运河文化研究院为推进大城北建设,贡献了不少金点子?
洪永跃:2018年杭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以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杭州段)为牵引,深化实施运河综合保护工程,全面推进大城北地区改造,加快武林新城、运河新城、杭钢新城、良渚新城建设,加强路网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统筹协调,使大城北成为杭州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杭州大城北规划建设范围总面积135.5平方公里,其中拱墅区67.149平方公里。为保护好大运河,拱墅已相继关停搬迁了杭钢半山生产基地,华丰造纸厂、热电厂等各类企业 500 多家,并在打造水清岸绿的生态廊道上狠下功夫,还河于民,给老百姓带来了最看得到、摸得着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对于大城北,特别是拱墅的规划,我的建议是:以大运河世界遗产杭州塘为主轴线、上塘河为副轴线,推进大城北规划与建设;高手笔规划建设好大运河新城;高标准规划建设以半山为核心的大运河杭州段郊野公园—运河湾大景区。以大运河为金色轴链,形成南有钱江新城、钱江世纪城,中间为西湖文化景观,北有大运河新城、良渚古城文化遗址、之江产业带、城东和城西产业集聚区有机相连的世界名城格局,使大运河杭州段成为中华文明的一张闪亮金名片。
半山文化与大运河文化共生共存,也是我们的研究重点。经过反复实地踏勘、分析,我们建议,要做好半山地区的高层次规划与建设,项目建设要为“显山露水”留下天际线。在山、水、路、景区、景点等方面,要按照大运河文化带,大景区建设、全域景区化来考虑;而大运河的水上旅游线路、轨道交通、地面公交都应考虑向半山地区延伸、优化。今后,游客从武林门出发,坐着水上巴士到半山大景区,也许会成为一种生活中的场景。
记 者:大运河沿线有众多城市,杭州怎样与这些城市开展互动,共同推动大运河文化呢?
洪永跃:2018年5月5日,拱墅区举办首届中国大运河沿岸区县论坛。120多位来自大运河沿岸六省二市的区县、研究机构代表齐聚拱墅,围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发展规划研究、大运河遗产保护和利用、大运河沿岸区县在运河保护与开发实践方面的联动和合作等主题,展开了交流和探讨,并且达成了杭州共识。
会后,我们去了山东聊城、江苏邳州、淮安等地交流、学习、考察。我每天都浏览“中国运河网” “运河学研究院”“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等专业网站,关注着大运河沿线各地的情况。如果借鉴兄弟城市的经验,能为运河沿岸名区出些点子,能够惠及更多的老百姓,为他们带来美好生活,我心中就倍感欣慰。
记 者:注意到你们不仅出版《拱墅区大运河文化研究》杂志,还组织开展了“我身边的运河故事”征集等活动。在传播运河文化,普及运河知识的过程中,有没有让您印象特别深刻的故事?
洪永跃:《拱墅区大运河文化研究》杂志是由《运河南端》杂志升级改版而来,已经出版了9期。这本杂志以大运河拱墅段的研究为基础,同时还整合了中国大运河沿线资源,深度挖掘运河历史文化,有“趣闻速递”“历史故旧考证”“考察手记”“他山之石”等栏目,努力讲好大运河文化带的“拱墅故事”。
2018年,研究院聯合拱墅区社科联、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共同开展了“我身边的运河故事”征集活动,截止10月底,在全省范围内共征集到500余篇运河相关文章、视频、图片资料。
在杂志稿件和运河故事征集过程中,我们最大的收获是认识了许多“运河老人”,他们一生都生活在大运河边,热爱大运河,见证着运河的变迁,他们经历、见闻了许许多多大运河的故事,是我们研究大运河的宝贵资源。在大运河文化方面,我还是个“小学生”,还要努力向各位前辈长者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