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淇惠
摘要:作为高中生,虽然我们掌握的文化知识有限,不及成年人的见多识广,但是徘徊在即将成年的边缘,也有自己对一件事或一个事物的认识和见解,形成自己的藝术美感。而作为中外建筑对高中生来说也并不陌生,高中时期的美术鉴赏课就有这方面的普及,虽然我们可能不了解这些建筑背后的故事和背景,但是我们大多都会有对这些建筑的态度,这就是所谓的鉴赏力。
关键词:高中生;中外建筑艺术美感;对比分析
建筑承载了一个国家或地方的民俗风情和文化涵养,是一种文明的体现。由于中外历史背景不同,导致中外文化具有一定的差异进而对建筑的构造有一定的影响。尽管中外文化有差异,但是每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建筑。出自不同的建筑师之手或者根据不同的故事背景被建造都是导致这些建筑不同的原因,不管出于何种原因,这些建筑都代表了不同的含义,从而形成建筑各自的艺术美。所以对处于不同人生阶段的人们来说,对于某些中外建筑都会有各自不同的见解,也就是所谓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这篇论文就以高中生视角和美学的角度对中外建筑艺术美感进行对比分析,仅供参考。
一、对高中生来说导致中外建筑艺术美感有差异的原因
不管是哪个地方,哪个国家的建筑,这些建筑都体现了这个地方,这个国家的民俗风情以及文化涵养。并且,由于时代发展的背景不同,导致中国和国外的建筑形成的注重点是不一样的: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中国建筑的形成,是根据当地人民生活所处的环境,更注重的是它的实用性;而国外在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中,不单单只看重建筑的实用性,更看重的是从这个建筑上所体现出艺术美感,具备当地的特色。但不管是中国建筑还是国外建筑,都是一种文明的体现,承载了人类的智慧。而且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建筑在体现时代背景的前提下,更加美轮美奂,成就了中国建筑形成属于自己独有的艺术美感。
二、高中生以美学角度对中外建筑艺术美感的见解
(一)中国时代背景下的建筑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在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注重的是一个建筑的形成,需要考虑它的实用性,比如:中国陕北具有特色的土窑,虽然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土窑很少能够再见到,但是土窑也承载了老一辈人的回忆。当时土窑的建造主要考虑了当地人们所居住的生活环境使其冬暖夏凉。如今以高中生视角来看,如果抛除了土窑的实用性,以美学角度分析土窑的构造以及外观,就看起来比较简洁。一个个黄色的土窑外观看起来普普通通,但是里边却别具一格,由不同的空间隔开形成一个个房间,供人们居住或者放置杂物等。土窑只是中国建筑的一个缩影,体现了中国建筑的实用性,并不注重美感。如果带着这些实用性来看待中国建筑的话,那么中国建筑构造非常巧妙,这也是中国建筑特色的艺术美感。但是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建筑在体现时代背景的前提下,也注重的是建筑本身所体现的艺术美感。从高中的视角和美学角度来看,如今的中国建筑更加美轮美奂,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而且中国的建筑不仅具有现代的元素,还有古代的风格,更有古代现存的建筑:现代建筑和古代建筑交相辉映,更是别具一格。
(二)国外时代背景下的建筑
国外的经济发展迅速,一个建筑的形成不单单只是考虑实用性,还要考虑建筑所呈现出来的艺术美感。而且国外素来讲究浪漫,所以国外的建筑师们大都比较有创意,创作思维比较活跃,因此他们创作出来的建筑在体现背景的前提下,都是比较华丽并且斥资巨大的,比如美国的白宫,以前是美国总统和家人居中的地方,后成为美国政府的代名词。在我们看来,白宫建造华丽,空间巨大,象征着无上的权利和巨大的财富。在国外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下,白宫只是一个缩影,代表着其独有的艺术美感。
(三)在不同时代背景下不同中外建筑的对比分析
建筑承载了一个地方、一个国家的民俗风情和文化涵养,体现了这个地方、这个国家的智慧,是一个时代发展背景的缩影。一个建筑的形成,会有各种原因的影响,例如,生活环境、建筑的实用性等等。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一个建筑的形成不单单要考虑实用性,更要注重这个建筑的艺术美感[2]。因此,处于发展时代背景下的中国建筑注重的是建筑的实用性;而经济发展迅速的国外的建筑更注重的是艺术美感。但不管是中国建筑还是国外建筑都是一种文明的体现方式,承载着各自国家地方的民俗风情和文化涵养[3]。
三、结语:
总体来说,中外文化差异是导致中外建筑不同的原因。不同的中外建筑都有各自不同的背景,从而形成了这些建筑各自独特的建筑风格。中国的建筑在时代的背景下注重的是实用性;而在国外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注重的是建筑的艺术美感。因此以高中生的视角来说,不管是中国建筑还是国外建筑,这些建筑都是一种文明的体现,承载了各自国家、地方的民俗风情和文化涵养,都有着各自独特的艺术美感,从而形成了他们对这些建筑的不同的感官体验。
参考文献:
[1]陈思危. 基于高中生视角对中外建筑艺术美感进行对比分析[J]. 祖国, 2016(18):93-93.
[2]桑田. 基于高中生视角的不同建筑形式美观性对比[J]. 居业, 2017(12):59-59.
[3]彭李忠. 建筑环境设计的手法及具体思路的分析与阐述[J]. 中外建筑, 2016(1):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