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红云 李华
[摘要]目的:探究膀胱结石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8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0例膀胱结石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对照组(n=50例)和观察组(n=5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围手术期护理,比较两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几率60%,对照组并发症几率20.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sDs与SAS量表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SDS(44.3±1.3)分与SAS(35.2±0.9)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膀胱结石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膀胱结石,围手术期,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19)16-0132-02
临床上,膀胱结石是好发于男性中老年人群身上的常见泌尿系统疾病,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及日常生活质量。手术是治疗膀胱结石的有效方式,但患者容易出现各种不良情绪、且术后并发症较多。为探究膀胱结石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效果,本文研究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7月-2018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0例膀胱结石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患者均与膀胱结石临床诊断标准相吻合,均接受手术碎石治疗。②患者均知情。并排除合并精神异常、严重基础性疾病等患者。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0例,其中,男40例,女10例,患者年龄在44-78岁之间,平均(56.2±6.5)岁,观察组50例,其中,男41例,女9例,患者年龄在45-79岁之间,平均(57.2±6.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接受传统常规护理,主要包括手术器材准备、遵医嘱用药、配合等方面。
观察组接受围手术期护理,主要内容如下:第一,术前护理。日常护理,患者入院后全面评估患者病情,严格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加强患者健康教育指导,告知患者及家属膀胱结石发病机制、治疗方式、注意事项等内容,多查房、多与患者交流,掌握患者情绪患者,并针对患者心理障碍疏导,给予患者足够的信心,全面提升患者治疗配合依从性。第二,术中护理。护理人员应多鼓励患者、陪伴患者,给予患者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同时,密切关注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第三,术后护理。手术结束后,护理人员应第一时间告知患者手术治疗成功,鼓励患者的表现,增加与患者之间的情感交流。护理人员还要加强病房环境护理,保持合理的温度与湿度,每天进行病房消毒,保持环境安静。为患者创建良好的环境,降低外界环境对患者睡眠的影响。护理人员必须及时复查患者术后各项生理指标,评估患者具体情况。加强穿刺、切口部位的观察,保持该部位皮肤干燥、清洁,动态关注皮肤有无血肿、渗血、出血等问题。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3-4天,预防出现感染等问题。尽可能控制患者饮食,特别是在手术后第一二天,应鼓励患者进食流质食物。
1.3观察指标(1)选择SDS抑郁自评量表以及SAS焦虑自评量表分别评估患者的抑郁、焦虑情况,分数越高,提示患者心率障碍越严重。(2)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主要包括术后感染、术后出血、尿失禁、膀胱痉挛等。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数据处理软件进行综合处理,所有测定计量资料数据以以x±s表示,组间比较结果以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并发症情况对比观察组并发症几率6.0%,对照组并发症几率20.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具体情况见表1:
2.2两组心理状况对比护理前两组患者SDS与SAS量表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SDS(44.3±1.3)分与SAS(35.2±0.9)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见表2:
3讨论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近年来,微创手术治疗膀胱结石已成为临床首选方式,微创手术对患者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快。但微创也属于有创手术,且患者对疾病、手术很恐慌,这就需要加强临床护理。
围手术期护理是整体护理模式的一种,其能为患者提供术前、术中以及术后全面优质的护理措施,术前病情观察及评估,为接下来的手术治疗提供基础,术前心理护理能有效缓解患者恐慌情绪,提高治疗配合依从性;术中支持,能有效缓解患者恐慌心理,促使患者以平和心态面对手术治疗;术后心理护理能进一步促使患者积极面对接下来的康复治疗,术后病情护理、病房护理、饮食护理等多方面的护理措施,能在降低并发症基础上促进患者康复,效果显著。通过本文研究证实,观察组心理状况显著优于对照组,而并发症几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膀胱结石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膀胱结石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效果显著,能有效缓解患者心理障碍、降低并发症几率,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