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燕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的课程,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首先,小学科学课程具有综合性的特点,领域涉及范围广泛,学生的发展是有个性差异的,我们需要帮助学生寻找自己最感兴趣的领域深入探索。然而,怎样拓展个性化指导呢?其次,小学科学课程具有实践性的特点,而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为书籍、网络、媒体,如何让学生用发展的眼光主动探索知识,并且用知识服务于生活,拓展探索的空间呢?最后,小学生还没有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还需要榜样的示范和长期的监督、评价引导其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然而,采用什么手段开展评价活动呢?针对以上问题的思考,我校科学组把信息技术融入科学教学,解决了以上难题。
利用微信指导自主研究
每次新代教一个班级,我都会把自己的手机号、微信号,公布给大家。在我的微信朋友圈里,有与学生交流的故事、有观察大自然的发现、有我对人生的感悟。我把自己对自然事物的观察方法,对问题的思考角度展现给大家。接受同行、家长的监督,同时也给学生树立了一个学习的榜样。有些学生出于好奇,喜欢翻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我正是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让他们从好奇地翻看,到被图片内容深深地吸引,再到后來主动地交流查阅。我希望我的微信朋友圈变成学生的一个学习博物学的启蒙园地,变成一个自由交流、观察发现、研究问题的科学殿堂。
我鼓励学生像老师一样观察大自然,可以寻找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可以在生活中发现问题,主动探索,并且用画笔或者相机记录自己的观察发现。学生的科学概念在不断地归纳、演绎的过程中建构起来。
当自主探究时,学生有了问题,可以及时通过微信与我交流。我会给他们提供解决问题的渠道、思考问题的方向。比如五(四)班的张同学,在生活中煮饺子,发现水烧开之后锅上冒白气,捞出饺子之后饺子也冒白气,这是怎么回事呢?我通过微信给学生分析,要想知道为什么冒白气,还要知道白气是什么,它是怎么来的?我邀请她放学后到科学教室做实验,进行研究。
我们做了一组给水加热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她发现,给水加热到第8分钟时,水面上开始冒白气,白气是贴着水面的;到第18分钟时,白气与水面隔开了一段距离。一开始加热杯中的环境还比较凉,白气贴着水面;到后期加热杯中的环境变得热一点了,产生白气的位置也发生了变化。这些事实为后期研究水的凝结、云雾的形成作了很好的事实积淀。
当我发现学生在朋友圈里晒出自己的活动时,我也会敏锐地抓住教育契机,引导其深入研究。四(三)班的吴同学在微信中晒出观察记录“昙花一现”的过程,我鼓励他把自己的观察发现做成一期“科学小主播”与同学分享,共同思考昙花为什么选择在晚上开放(如图1)。
在我的提示下,他很认真地做了PPT,还设计了一个有趣的实验——让具有感夜运动的花生苗整晚照着灯光看它有什么变化。他在微信里这样描述“花生被我搅糊涂了,本来晚上举着合起来的叶片,现在耷拉着展开着,看着很困的样子”。学生自主研究的兴趣,就是这样一点一点被点燃的。
有的时候我还会在朋友圈里提出问题,号召大家去探索。我校的天文实践基地有个日晷。我在微信群里发了日晷在11点、13点时晷针影子的位置,并请大家推测如果影子到了图片中我指定的位置时应该是几点。四(三)班的张同学积极参与互动,弄清了晷针指向的规律,并且自己制作了一个地平式日晷,在“科学小主播”活动中向同学们介绍了日晷的分类(分为地平式日晷和赤道式日晷),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
利用“科学小主播”展示研究内容
我校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科学实践活动。我们会组织学生去科技场馆学习,开展馆校合作活动;我们会组织学生利用天文实践基地开展天文观测活动(如图2);我们还会带领大家在校园中开展动植物观察记录活动。这些实践活动,打开了学生探索科学世界的兴趣之门。在活动中,他们学会了观察、思考、记录的方法,使他们的探究不仅仅在学校,更拓展到生活中。
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交流展示的平台,我在科学课上,给孩子们留出5分钟时间,让他们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我们把这个活动叫作“科学小主播”。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互相激励,互为榜样,参与的热情越来越高。为了吸引观众,他们创设出许多新颖的形式,有的带来实验材料,请同学参与;有的设计问题与同学互动;有的做出精美的PPT辅助讲解。
这个活动既促进学生关注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又能促进他们获取信息、思维加工、表达输出的能力形成。
利用多种方式评价学生
为了拓展学生的交流空间,我给喜欢科学研究的学生建立了一个“科学探索”微信群。目前我所教的四、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186人在群里,他们在科学研究中遇到的问题,会有不同班级的学生提供解决策略以及不同学科的老师提供专业技术指导。这不仅仅是过程性的评价记录,更是促进学生专业发展,通向各自研究领域的阶梯,有可能将来会成为各自领域的专业性人才。
芳草地国际学校是一所集团化办学的学校,在云南、贵州也有我们的分校,我们把“科学小主播”的内容放在了“芳草校信”上,这是一个校内交流平台,没有外界不良信息干扰。不同地域的教师和学生可以在平台上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打破了交流的时空限制。
我们常说,教育不是把水灌满,而是把火种点燃。这个火种怎么点,怎么燃烧得长久,怎么形成燎原之势。这是我校科技工作者长期思考的一个课题。我们借助信息化工具,点火助燃。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立体化、个性化、全天候、超时空”的科学教育新模式。“立体化”指的是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社会资源、教师示范等全方位为学生打造科学教育环境,让他们置身于环境之中,感受科学教育熏陶、培养科学素养。“个性化”指的是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天使,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教师既要给孩子普适性的科学思维方法、科学态度、科学视角,又要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做个别指导,创设独特的展示空间。“全天候”指的是微信畅通、电话畅通,有问题随时咨询。使学生感受到处处是科学研究之地,时时是科学研究之时。“超时空”指的是微信群、芳草校信,打破了时间、地域空间的局限,使交流沟通无障碍。我们的研究刚刚起步,成果初现,在今后的研究道路上我们会继续探索,砥砺前行,挖掘此模式更强大的功能。
北京市芳草地国际学校远洋小学(10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