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松峰
最近,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万明华先生的一部新著——《为学之道——中国先贤的核心学养》,我第一时间拿到此书,很有先睹为快的感觉。这是一种空前的满满的先于他人的读书的愉悦感。细读之,还是颇费一些时间,全书洋洋洒洒五十余万言,选择了从先秦到近现代的四十九位往圣先贤展开著述,提要发微,钩沉他们的道德文章、治学为学方略、思想学术成就。可以说,这是一部宏编巨制,囊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万千氣象。初读完此书,就有了“风景这边独好”的印象。
印象之一,封面颜值高
从专业的角度讲,封面是包括封一、封二、封三、封四、勒口和书脊,也应当还包括护封的。我拿到此书时,当目光与封面交接,一股盎然诗意便扑面而来。其海洋深蓝,让脑际顿时浮现出博大、厚重、深邃的一串意象;封面配图是一辆马车驮着 “先贤”走向幽远的时空,他们或求道或布道,前方的路悠长悠长的。这样的封面在使读者形成强烈视觉震撼的同时,也引发无尽的遐思。再看封一和书脊上,是由著名书法家寇学臣书题的书名,那两行端庄秀丽的毛笔行书,增添了书卷的传统文化气息,让人感到似有一股翰墨的馨香飘然而至。
护封底页上印着十位著名学者诚挚的寄语,如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方智范 “搜采先贤为学谛论,撮述其要,成此粲然宏编”,复旦大学教授刘大为“将中国文化先贤凝重厚实、博大精深的思想,提炼成一部‘中国先贤核心学养的简史,中国孔学研究院院长杨朝明“囊括中华数千年的思想文化、道德修养与治学为学精髓,为青少年学子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了积极的榜样”……这些寄语十分精到地揭示了《为学之道——中国先贤的核心学养》的多元文化价值,同时也给广大读者提供了“导读”般的引领,无疑也是十分有益的。
这些学者还有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著名出版家郝振省,清华大学马列学院教授刘书林,上海师范大学研究员吴立岗,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赵忠心,人教社语文教育专家顾之川,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巢宗祺。他们在此书出版之际欣然作序或寄语,这种“热评”现象十分罕见,这也成为此书的一大风景。
印象之二,著作容量大
全书分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明、清代、近现代等时期七篇,每一篇都通过“概述”先撮要介绍这一时期的历史文化风貌和思想学术特色,然后逐一论述所选定的每一位先贤的“核心学养”。全书共写了49位先贤人物。上下两千多年,时空跨度之大,但历史文化演进的逻辑脉络十分清晰;不同时期的49位先贤,可以说每一位都是一座“富矿”。人物之丰,不仅在于数量之众多,更在于先贤人物气韵之丰满,文化气息之丰厚。这会让读者感受到每一位先贤都是站在他那个时代的历史天空下的有着独特风骚的文化巨擘,为之景仰而激发“见贤思齐”的价值追求。
这里仅以“两汉篇”为例。作者在“概述”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文字:“有汉一代,秉承儒学为尊的基本格调,多奉孔子一门,其他诸学并无显要发展。当然事实上,两汉先贤对于先秦诸子的传承从未中断,诸子思想对于汉儒的影响亦不可磨灭。这一时期,是一个相对繁盛的时期,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时期,它上承先秦,下启魏晋,在无数名士贤才的共同努力下,成就了中华民族浓墨重彩的全新篇章。”这段话准确地概括了两汉时期的主流文化和儒学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这一时期,作者挑选了贾谊、董仲舒、司马迁、扬雄、王充、郑玄等六位先贤一一详细解读,钩沉他们的“核心学养”,还原他们以历史的鲜活。如《王充——在为学与用世中自我成就》,此篇分为“道德涵养:德不优者,不能怀远”“学习品格:所谓圣者,须学以圣”“学术传承:积岁累月,见道弥深”三个部分,进行古今勾连而推陈出新,旁征博引而采其真义,不是刻意教导,而是在夹叙夹议、侃侃而谈中发掘王充道德修养和为学精神,十分自然地带给读者以积极的影响。
每一位先贤的为学之道都体现了具有东方特色学习思想的内在特质,凸显了其学术思想和学习方法的独有特色。所涉及的领域,包括哲学、历史、文学、伦理、教育、科技、宗教等等,包罗万象,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历史逻辑脉络清楚的色彩斑斓的大千世界,是一个百花竞放的思想文化的饕餮大餐。说《为学之道——中国先贤的核心学养》是长篇巨制,是气象万千,是思想内容的极为富有,绝非过誉之言。
印象之三,著作人大智慧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著名出版家郝振省在给该书所作的《序言》中所说:“一个概念就是一篇大文章,一组概念就是一本大著述,要想把先贤的学术思想和概念范畴说清楚、写明白,是多么的不容易!但唯其之难,才显现出作者思想的深邃与学术的努力;唯其深邃与努力,才使得‘思想有其无限的价值和传世的功用。” 《为学之道——中国先贤的核心学养》得以面世实属不易,著作人万明华先生为此付出的“学术努力”也确实巨大!我以为“学术努力”是包含智慧努力,或者说努力的智慧的。该书从选题到业余写作和交付出版,历经六年,我似乎看到了作者的两鬓也为此熬出些许华发!作者是江西高校出版社的总经理,研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解读灿若星辰的一位位往圣先贤,然后把研读的心得和思想的成果再物化成书,这些都是在业余完成的。他在书稿杀青后的一个阳光灿烂的上午于述学阁写的《后记》中回顾了他的这些“学术努力”“为学之难和成功之欣慰”。
伴随这个撰写书稿过程的是有潜在支撑的,那就是作者的大智慧。在选题上,作者说:“2012年12月开始,我拟定提纲,准备写一部‘立德树人之道方面的书,于是开始搜集材料,大量研读”。2013年,我开始转向,试图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角度入手,重点研究‘仁爱、民本、和合、大同、公平、诚信等问题”。直到2016年夏天的一个深夜,他才有了灵感和顿悟:“从‘中国先贤的核心学养这一视角将前面的写作进行大调整、大修改,以期形成一部关于‘中国先贤的核心学养的简史”。这是“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的成功,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在结构上把写作的中心聚焦于“为学之道、核心学养”。从几千年的文明史、浩繁的卷帙、林立的学说中,去选贤选学说,“且每一位先贤就是一个体系,如果不‘攻其一点,不及其余,那怎么了得”?“本书中的先贤人物是经过反复筛选的;每个朝代核心学养的概述,也是经过精心提炼的;每一位先贤的核心学养的阐释,更是经过用心探究的”。这其中浸润了作者海量的智慧!作者的智慧还体现于“君子善假于物”“君子以厚德载物”。他多次谈到 《为学之道——中国先贤的核心学养》得益于朋友的帮助,《后记》中提及的那么多的专家名流其实都是朋友。有句话说“中国的智慧在《周易》,《周易》的智慧在和谐”。厚德载物,语出《周易》,它就是“和谐智慧”的注脚。“善假于物”而得以成书,我以为更多的还是“善假于书”,得益于作者本人专心研读过的大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书籍,才使写作纵横捭阖,游刃有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