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当前的中国被广泛宣传,于是越来越多的的家长开始重视孩子的学前教育,花费大量的精力和金钱。但是家长不满足于简单的训练,而是要求更高标准的超前教育。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本文重点探讨在家长的教育焦虑下,超前教育的问题出现的原因核问题。
关键词:学前教育
最近社会舆论热点在讨论有关于一名5岁的孩子“幼升小”简历,这份简历长达15页,内容丰富且令人震撼。而这份简历引起了关注是因为它颠覆了人们对于一个5岁孩子的认识和想象,表现的太过于优秀,戳中了很多父母的痛点。如今的早教已经发展到从1岁甚至更早开始,这些理念很多人早已经有所耳闻,但这个孩子的简历中可以看出他从2岁开始看图书百本,3岁开始学习游泳、舞蹈,4岁开始学习乐器,可以用英语流利对话、写日记,一周课表安排的密密麻麻,难免让人受到冲击。很多家长坦言,看到网上的“牛娃”的简历,忍不住跟自己的孩子进行对比,然后给孩子再增加课程和训练争取跟网上这类的“牛娃”拉近距离;也有家长表示,自己的孩子连数字都数不清的时候,别人的孩子已经开始在学习各种技能,比自己的孩子优秀很多,这样以后差距会越来越远。从这个热点话题中可以看到“5岁小朋友简历”戳中了当前中国社会上正在不断增长的的教育焦虑。
不少家长怀孕的时候,就开始焦虑,甚至喊出口号“赢在子宫”。现在,教育焦虑俨然成了中国家庭的“主要矛盾”,教育已经成为了一个全民都焦虑的事情,特别是看到别人家孩子优秀的让人眼红的时候。香港拍的纪录片《没有起跑线》中一个妈妈表示在胎教的时候就开始给宝宝听英语、念单词。怀孕期间内,她便已经将家附近的几十所幼儿园的情况调查了解清楚了。“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已经成为了众多家长的认识,从而导致超前教育成为了家长的首要选择。
近些年来,“三岁孩子练舞扭到腰”“北京海淀黄庄疯狂的家长”[1]等新闻不时见诸报端,令人警醒。例如有的孩子在六年级就完成了高中的课程,准备数学竞赛获奖从而得到名校的保送名额。但是最近一知名媒体调查报告显示,30年来,中国各地的高考状元,大多数都表现的默默无闻。由此可见,超前教育可能带来一时的领先,但是违背了孩子的学习规律,如若因此损害了孩子的身体发育和心理发育,对孩子而言无疑是弊大于利的。
那到底都有哪些原因导致家长的过度焦虑呢?
第一个,是互相攀比心重,坚信“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
虽然家长们表面上都反对超前教育,但是禁不起一些家长虚荣心强,希望自己的孩子表现的比别人优秀。从众效应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家长疯狂的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只有这样,家长才有安全感。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总有人要赢,为什么赢得不是我的孩子”几乎是中国这个社会为人父母的共同心理特质。有家长表示,孩子的同学没有一个是没上过培训班的,有的厉害的孩子一年级的语文、数学内容几乎都掌握了。“你不学也没办法啊,别人都在学啊”。虽然很多孩子都是陪跑状态,但是哪个家长都不想太早放弃。家长最担心的,是什么都不学,特别的丢人,别人家的孩子什么都会,自己的孩子什么都不会。家长的喜怒全部寄托在了孩子的成绩上,导致的后果就是焦虑和疯狂。
第二是家長对于孩子的期望值过高。
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2017年中国教育财政家庭调查》显示,“2016年下学期和2017年上学期,全国学前和基础教育阶段家庭教育支出总体规模约19042.6亿元,相当于60%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培训班是教育支出的一大原因。”[2]《2017中国家庭教育消费白皮书》调查后发现,学前教育家庭里几乎所有的幼儿都或多或少的参加了各种教育培训班。[3]当前家长没有经过专业的学习,只是依靠自己的经验过早的对孩子进行只是教育和技能训练,甚至在家里采取一些毫无根据的早期教育方案。假期,周末,甚至平时的晚上,都在奔波在各种儿童智力开发班的路上。家长对于孩子的要求是基于自身经验的,上一代人给下一代人的期望太大,总是想将自己身上的东西复制到自己的下一代。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致使现如今的家长比起祖辈来说学历和知识都有了明显的提升,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对于孩子也有了更高的期望,期望孩子比自己更强。这就导致了很多家长在外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以期望孩子能做到自己没有做到的事。这些“期望”需要一定的量度标准,而这个标准远远高过了国家对学前儿童的制定的标准。现代家庭育儿缺乏的不是钱,是科学的知识,方法和观念。作为成年人的家长们,很多人是不懂儿童教育的规律的,只会认为“都是为了你好”“再穷不能穷教育”;简单的用金钱的投入去衡量教育的效果,简单的认为各种培训班就是对孩子更好的发展,对孩子正确的爱。
第三点是基于外界众多育儿知识的误解。
家长们对教育的越发重视促使市面上出现了大量有关儿童早期教育的书籍和观点,而且社会舆论也在反复强调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很多资料都显示,学前教育对孩子来说至关重要,以至于让一些家长出现误读,家长从网上或者一些书籍中找到的所谓的育儿方法导致了对孩子的早教有了错误的理解,家长认为早教就是培训孩子的各项技能,提前学习一些古诗词。近年来,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各种商业宣传的误导,社会信息的爆炸和不确定性,导致早教市场五花八门,有的简单的将早教等同于提前进行读写算却忽视了孩子能力的培养。对于中国绝大多数的家长而言,早期教育在家庭中是足够的,但是中国的家长的重视过度就意味着对孩子有高标准的要求,比如更高的成绩,更多的技能。为了达到这些高标准的要求家长就会开展超前教育,但是没有家长去关注其负面作用和所持付出的巨大代价。家长对于早教的正确认识对于孩子的早教效果很重要,所以家长需要对现有的育儿早教进行科学的学习,不可盲目听信。
第四点原因是优质教育资源稀缺。
教育焦虑,在不少家长心中充斥着。“月薪三万撑不起孩子一个暑假”[4],培训班的泛滥,留学生低龄化,这些都是这种焦虑感最直观的体现。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现如今还是非常明显的,尤其是二胎政策的开放。在当前优质教育资源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为了让孩子进入更好的学校,家长们的努力和焦虑可以理解并需要关注的。如果不上补习班,怎么可能通得过面试?
虽然国家禁止小学进行入学测试,但是小学招生时进行入学考试已经是一个公开的秘密了。这种入学测试,而往往录取的孩子就是进行了超前教育的。为了尽早能被名校录取,家长甚至在孩子幼儿园时就送孩子学奥数。教育部门曾三令五申禁止幼儿园进行算数、拼音等教学,但是并没有给社会上的早教机构有如此的限制,于是家长对校外培训趋之若鹜。甚至很多家长选择放弃大班的时候送孩子去幼儿园而是选择学前班或者幼小衔接的辅导班。这种现象之所以盛行,主要还是因为中国目前优质教育资源短缺。人们对优质教育和高学历的教育的争夺是超过了现行社会能够提供。所以在短时间内,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抢夺的激烈程度会不断加剧。很多家长也意识到超前教育牺牲了孩子快乐的童年,但是他们也认为超前教育下的孩子可以比同龄孩子成绩优秀、可以进入名校,是名校的敲门砖。正是这个矛盾,助长了过度竞争的现象。目前的中国,要求所有的学校办学质量,师资条件,教学设备,学校环境都达到优质水平不现实。而这种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和差距的越来越大从而催生了超前教育的疯狂。
中国的学前教育在近几年快速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是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方面。但是我们还是能看到很多不顾及教育规律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现象仍然频繁地出现在社会,学校和家庭教育中。中国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家长坚持“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导致孩子们需要提前学习的知识越来越多。这种教育对个别的孩子来说是可以适应的,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不适合的。学前教育研究表示,儿童是存在个体差异的,儿童的智力发展存在早晚和水平差异。因此,超前教育并不能适应所有的孩子。目前大多数的教育学者认为,过多的强调智力的开发会使孩子的认知发展以牺牲了情感、社会性发展为代价,导致孩子们身体和心理上都出现了问题。比如,现如今城市儿童体质下降、肥胖率增加、社会交往技能弱等。因此家长应该了解孩子的个体差异,对自己的孩子要有正确的认识,尊重儿童的自身的发展,选择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一味地将自身的焦虑转嫁在孩子身上。
参考文献
[1]疯狂的黄庄:名师补习班下家长的焦虑,新浪教育,2018-11-19.
[2]中国家庭年教育总支出达1.9万亿!钱都花这些地方了,搜狐网,2018-08-27.
[3]2017中国家庭教育消费白皮书:教育支出占家庭年支出的50%以上,新浪网,2017-12-20
[4]月薪三萬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都市快报,2017-07-27
[5]姜英杰,非理性的超前教育:关于早期教育科学性的思考,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6
作者简介:方昭,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助教,毕业于英国纽卡斯尔大学教育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