谯金苗 卜彦芳
中国传媒经济四十年高峰论坛暨第七届中国传媒经济年会日前在中国传媒大学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是“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传媒经济理论与实践创新”,论坛由中国传媒大学主办,中国传媒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传媒经济研究所承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媒体学院、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四川大学传媒研究中心、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成都大学传媒研究院协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南开大学、四川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暨南大学、重庆工商大学、北京体育大学、人民网、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单位的20多位嘉宾和领导出席了本次论坛开幕式,来自全国多所院校的专家学者、硕博研究生和业界嘉宾等180多人参加了此次论坛。
一、回顾与展望:传媒经济理论与实践的新成果、新范式、新未来
2018年适逢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四十年来,中国传媒经济学术研究和业界实践蓬勃发展。在论坛的主旨演讲环节,与会的专家、学者对传媒经济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梳理其发展逻辑和经验,展望传媒经济发展的未来图景。
中国传媒经济研究所名誉所长、博士生导师周鸿铎教授指出,四十年来中国传媒经济理论研究的突出成绩在于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传媒经济理论体系,揭示了传播媒介的基础功能,挖掘了互联网传媒功能的源泉,发现了信息技术体系的本质是正常人体质结构的外化,预测了传媒经济理论研究的未来走势。他认为,中国传媒经济理论研究正处在信息技术时代发展的高峰期,即智能技术深度开发和广泛应用的历史时期,大传媒、大文化、大智慧、共发展是未来传媒经济理论研究的必然走势。
中国传媒大学传媒经济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卜彦芳教授认为,中国传媒经济四十年的发展呈现出延续与变革的状态。她携其研究团队发布了《延续与变革:中国传媒经济研究四十年回顾与前瞻》的主题报告。报告梳理了中国传媒经济科学研究的四十年历程,并对2018年研究热点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总结和展望。她指出,传媒经济学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1978-1992年为萌芽期,在研究上注重探讨传媒业的经济属性,主体意识和学科属性仍未明晰;1992-2002年为初始期,此时独立领域研究与统一研究并存,独立学科意识开始觉醒;2002-2012年为成型期,这一时期研究成果趋向丰富化、多元化,研究框架不断完善,逐渐形成体系;2012-2018年则是发展期,研究趋势上“三论”兼备,学科构建凸显中国特色。另外,根据数据分析发现,2018年传媒经济研究的热点包括媒体融合、智媒时代、版权治理、移动优先、大数据、耳朵经济、算法伦理、感知体验、知识服务、短视频等十大关键词。
我们处于全球化的世界中,西方传媒发展也为中国传媒经济发展带来借鉴和参考。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媒体学院执行院长、博士生导师漆亚林教授通过对西方媒体2018年发展情况进行回顾,总结出西方媒体的回归与流变:内容生产回归品质,创新呈现方式;智能技术的普及与升级,催生媒介业态融合;平台与媒体的合作降温,商业模式重构初见成效;媒介治理为技术主义导致的传播失范打上“补丁”。他进一步指出,当前西方媒体对于传播失范和伦理问题仍然停留在微观层面的“治疗”,顶层设计、生态改良与内部治理相结合的治本方略尚不多见。因此,面对当下复杂的媒体环境,政府通过制定政策和法律,媒体加强专业素质和把关机制,用户提高公民素养和媒介素养,合力打造值得信任的媒体生态,才是西方媒体未来发展的路向,这也为中国传媒经济的发展提供借鉴。
二、发展与阻碍:媒体融合新模式、新进展、新问题
在论坛主旨演讲和高端对话两个环节,来自学界和业界的专家、学者分别围绕媒体融合中的新进展、新模式、新问题分享了各自的观点。此次会议中,还特别对媒体融合中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进行了讨论。
作为国家重要战略的媒体融合,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出现了新的发展机遇。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黄楚新教授认为,媒体融合一直都处于不断发展与变化中。他指出,在当前媒体融合的背景下出现了传媒经营新趋势:发展战略转变,完善产业链条,打造传媒集团;探索跨界合作,搭建服务平台;运营产业资本,逐利长尾市場。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副主任单学刚指出,大数据研究应用促进媒体融合与转型发展。他认为,大数据能够在海量的数据中抓取有价值的数据,从而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大数据是互联网时代的核心资源,传统媒体机构如果能在大数据研究和应用领域有所建树,一定能对媒体融合和转型发展提供支持和动力。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博士生导师支庭荣教授认为,媒体融合不是一件已经完成的艺术作品,而是一场正在进行的自我革命,它不是理想和信念,而是一种行动框架;不是宏大叙事,更像是一种中层的理论,它有顶层设计,它的视野足够辽阔,但它更需要来自基层的经验做支撑。他进一步指出,媒体融合的操作化路径表现为智能化、平台化、社交化、网格化,并提出,判断媒体融合成功的尺度标准。成都广播电视台党委委员、副台长陈海泉结合自身从业经验指出,媒体融合实践的具体路径是项目化、公司化和资本化,并提出衡量媒体转型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政治家办媒体的前提下,资本市场是否埋单。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媒体融合逐步推进下,仍然出现了诸多问题。四川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朱天教授指出,现阶段的媒体融合存在缺乏理论指导和理论支撑、缺乏完整的顶层设计、缺乏成熟的市场模式和市场经验等问题。他认为,当前广电媒体融合更多的是依靠经验主义思维,没有“首”:仍是用事业单位的思维做新媒体;没有“尾”:用户资源稀缺,传统媒体失去市场的定价权。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学术部主任张君昌指出,在“中央厨房”的运用上融媒体推进过程过于激进,要注意把握好节奏。针对融媒体中心的体制、机制问题、产品问题、用户市场等问题,需要持续跟进研究和解决,也需要提出新的理论支撑。他认为,变革的结果是未知的,实验、改革、创新应该包容失败,不能故步自封,但也要高瞻远瞩,脚踏实地。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蔡敏教授认为,新闻传播是“人学”,最终要回到人,不能过于技术崇拜;目前的媒体融合有创新有突破,但总体来说比较艰难;媒体融合在不同层级进行,遭遇各种不同的问题。他进一步指出,融媒体的关键体现在组织、内容、平台、活动四个方面,强调中央厨房关联建立的重要性,并指出需要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四个维度对媒体融合中的变现问题进行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原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副总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中广联学术委员会执行副主任黄勇指出,由于政治需求、县级地位的回升与基层实际需求,县级融媒体成为融媒体改革的亮点。他认为,当前媒体融合环境下,由于机构合并调整,使分散的资源集中整合在一起;新媒体突破了传播边界,传播边界扩大化,使之具有了发展动力;船小好掉头,组织机构的合并与重组比较容易。这些都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作为打通媒体融合“最后一公里”的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在新的发展机遇下也面临挑战。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黄楚新教授认为,目前县级融媒体建设存在发展状况堪忧、经营不善、中央级媒体在地方落地吞噬地方媒体的生存空间等问题,并指出政府要在媒体融合的过程中提升公信力。四川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朱天教授指出目前县级融媒体建设在机制匹配、技术使用和更新换代、融媒体的产品内容升级、人力资源、用户粘度等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他表示,要打破区县媒体的“孤岛”效应,让它变成一个整体的信息连环,变成一个社会治理的连环,变成推动整个社会向前发展的联盟。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蔡敏教授结合学术研究和工作实践,认为目前县级媒体融合最大的压力是工作压力,是社会基层的整合压力。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学术部主任张君昌指出关于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地方缺乏资金,应跟进顶层设计、建立技术标准。
三、创新与突破:传媒经济发展的新思想、新技术、新融合
任何学科的发展都需要理论思想的指导,习近平传媒经济思想研究也有了新的突破。中国教育电视台副总编辑、研究员、《教育传媒研究》杂志总编辑张志君教授在剖析当前传媒发展的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环境以及传媒经济领域面临挑战的基础上,重点分享了对习近平传媒经济思想的新的研究思考。他从八个方面概括了习近平传媒经济思想:党性的普适性:义在利先原则;人民性的思辨性:利必守義原则;发展的高标性:衡利有准原则;创新性的可控性:防利异化原则;增长的包容性:利益共享原则;改革的坚定性:深改助利原则;供给侧切入:清源激利原则;开放的安全性:确保两个“安全”原则。
技术的嬗变促进传媒生态的改变,进而促进传媒经济呈现出新的发展形态。北京体育大学体育赛事制作与转播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李岭涛教授表示,5G具有速率高、智能化、信号质量高的特点,它将彻底改变媒体与受众的关系。未来,5G将会带来造成外部环境的高度不确定性、造成媒体界限的高度模糊、造成受众需求的高度多样化、造成技术压力的高度现实化等变化。他指出,5G时代的到来将是电视媒体最后的窗口期,电视媒体应抓住新的机遇,分析并把握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进行创新突破。
传媒经济学因其自身特点属于交叉学科,中国传媒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昝廷全教授通过总结多年的研究经验,分享了其对传媒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内容、意义等方面的理解,并提出在新的时代要拓展传媒经济研究的边界,交叉融合其他学科的知识体系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