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妍
摘 要: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但是,我国农业发展依然面临着农产品供给不能有效满足市场需求的问题,因此必须发挥农民主体性优势,大力推行农业供给侧改革,这不仅是解决我国主要矛盾提高人们对于美好生活追求的现实要求,也是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
关键词:农业供给侧改革;基本逻辑;农民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F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19)01-010-03
2015年12月,在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中要加大创新驱动力度,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走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之路。[1]当前,我国农业发展依然延续传统的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型农业生产方式,最终导致中低端质量的农产品供给过剩,高端质量农产品供给不足,不能满足国民对农产品的需求。因而必须大力推行农业供给侧变革,发挥农民在改革过程中的主体性优势,改变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满足消费者更高层次的需求。
一、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
1.遵循市场规律的必然要求
众所周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商品的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以货币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浮动。[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供给与需求是相辅相成的,当商品供不应求时,需求侧决着商品总量;当商品供过于求时,则供给侧过剩,为稳定市场发展必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3]当前,我国农产品供给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农产存贮量居历史新高,农产品价格下跌。为了稳定我国农产品经济市场,我国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当前形势下必须大力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供给源头解决当下农产品供求失衡的问题。
2.居民消费水平提高的必然要求
我国农产品一方面出现供过于求问题,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农产品质量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问题。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随着中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全球化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居民人均收入不断提高。新形势下,居民消费水平对市场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往追求温饱、追求农产品数量的时代已经过去,随之而来的是居民对于高质量农产品的追求。当下,我国农产品发展模式是粗放型的,这种粗放型农业模式下的中低端农产品已经不能满足居民消费水平的增长,因此必须大力推行农业供给侧经济结构改革,调整农产品结构,满足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增长。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当下,中美贸易战愈演愈烈,美国不断增加中国进口农产品的关税。美国之所以如此,究其原因在于近几年中国大量进口高质量的农产品。我国农产品质量不高,难以满足国内居民的生活需求,因此出现大量进口外国高质量农产品的局面。当下的中美国关系形势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新形势下我们必须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从源头上解决农产品质量不高问题,调整农业发展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占领市场的主动权,摆脱其他国家对中国经济的遏制。
二、农民是供给侧改革的主体
农民是供给侧改革的担当者和受益者,是改革的主体。[4]所谓的农民主体性就是农村自己在建造和创造过程中能够担当主角,主动发挥自身创造力和智慧,并能成为创造和建造活动成果的占有者和享受者。[5]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在提出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同时也强调突出农民的主体性地位。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家,一切发展都要以农业为基础,而农民是促进农业发展的最主体力量,因此在我国国情之下想要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就必须发挥农民的主体性地位。
三、供给侧改革中发挥农民主体性地位的障碍
1.文化水平较低,农民普遍不了解市场需求
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教育文化水平较低,大多数农民都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传统的粗放型农业思想根深蒂固,老一辈种什么我们就种什么,只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长久以来农产品的种植都以保持温饱为目的。当下,虽然具有相当多的农民以市场为主导,从粮食种植转变为经济型作物种植,但经济型作物属于高投入、高能耗,化肥、农药、除草剂大量使用。科技技术的发展促进互联网平台不断更新换代,电商的发展极大的冲击了农业实体经济的发展,然而农村在互联网软件和硬件设施方面相对滞后,农民缺乏对互联平台的了解,导致他们对当下市场的敏感性差,不能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农作物的种植结构。
2.农民政治主体意识不强,对国家政策缺乏了解
人民是社会实践的主体,特别是农民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但是,现实生活中农民往往忽略自身政治主体性意识,对国家的农业发展政策知之甚少,一味按照传统的农业发展和经营模式。对于国家新型可持续发展政策以及绿色发展政策缺乏学习了解,不能及时按照国家政策引导调整农业发展方向,而只是延续以往通过大量农药化肥来实现作物高产量。但是传统结构导致现实生活中的中低端农产品发展出现供过于求的不平衡问题。这种缺乏政治主体性意识的现状阻碍了供给侧改革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的发挥。
3.传统农业思想根深蒂固,导致农产品销售模式单一
从古至今我国农业发展理念都是解决农民吃饱饭的问题。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经济以及科技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增产增量足以解决农民吃饭问题。随着我国农业机构的不断调整,经济农作物逐渐满足市场需求,全国范围内不同区域的农民利用特殊的地理环境优势发展具有区域性优势的新型農业。但是,大量经济作物的种植却导致许多农产品出现滞销现象,传统农业面对面销售方式导致农民被动地接受来自全国各地购买商,销售模式被动单一,阻碍了供给侧经济的改革。
四、发挥农民主体性地位,促进供给侧改革的措施
1.提高农民教育水平,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农业种植结构
除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之外,国家必须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农民农业技术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提高他们对社会经济形势的正确认识,培养他们对于市场的敏感性。可以设计专门的农村经济培训课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农民通过提高自身的教育文化水平和科技文化水平,掌握市场经济的供求关系。农民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来调整农产品结构,树立危机意识,充分掌握市场供求关系基本规律,把握农产品种植的度,避免过度发展。
2.提高农民政治主体性,推动绿色循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广大农民必须充分认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关心“三农”问题,关心国家对于经济发展的基本国策,尤其是当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观。农民必须认识到国家农村经济发展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为增产扩量,农业发展长时间过渡依赖农药、化肥,其代价就是农村土地污染、板结,这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土地再生产能力是难以恢复的。农民必须认识到推行农业可持续发展,建立绿色循环农业经济的必要性。
3.提高农民互联网认知水平,建立农产品互联网与传统销售并举的新型销售渠道
实行供给侧改革必须提高对互联网认识,建立起与传统实体经济模式并举的互联网销售平台。淘宝、天猫等互联网交易平台的发展为农产品销售提供了新的平台,我国广大农民在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同时可以利用淘宝、天猫等电商平台开拓农产品销售新渠道。云南褚橙就是以互联网为依托发挥区域优势建立起来的新时代农产销售模式。新时代农民,在新媒体背景下要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当代的各种直播平台,将自己独特的农产品宣传出去,让更多人了解、购买。
4.挖掘农产品生态、生活文化价值,开拓农产品市场新领域
实行供给侧改革,除调整农产品种植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更为重要的是必须要深度挖掘农产品自身存在的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例如当下普洱茶产业的发展,普洱茶本身的价值能够满足人们需求之外,伴随着普洱茶种植历史演变而来的普洱茶文化以及少数民族文化更是吸引了众多的茶客。我国不同区域的农产品有不同的特色和生态文化价值,作为供给侧改革主体的农民,在其基本种植之外必须充分挖掘农产品的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才能不断开拓农产品市场需求的新领域。
参考文献:
[1]郑风田.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建设美丽乡村——中央一号文件的四大亮点 [J].价值理论与实践,2016(1): 26-29.
[2]许经勇.农业供给侧改革与提高要素生产率[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 19-25.
[3]许经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层思考[J].学习论坛,2016(6):32-35.
[4][5]潘坤.農业供给侧改革中农民的主体性思考[J].社会科学家,2016(6):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