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春华:扎实做好高技能人才工作 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高技能人才座谈会1月17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扎实做好新时代高技能人才工作,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會发展大局。胡春华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技能人才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有力促进了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但高技能人才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社会认识还存在偏差。要创新人才评价使用机制,选好用好高技能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关键作用。要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优化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发挥企业、教育培训组织和各类商会、协会、社区组织等主体的作用,加强对农民工、未就业大学生、退役军人、失业人员等群体的培训,有效增加高技能人才供给。要切实提升高技能人才的待遇和社会地位,加强宣传报道,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良好社会风尚。胡春华强调,广大高技能人才要把自身发展与国家发展更好地结合起来,努力践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大胆探索创新、勇于攻克技术难关,善于传技育人、培养更多的高技能人才,在技能报国的道路上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来源:新华社,中国职业教育,2019-01-21)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为何那么发达
在制造业强国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为“德国制造”高品质发展输送了大量优秀的产业工人。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这是一种企业和学校同为办学主体的职业教育模式。纵观历史,以双元制为代表的德国职业教育是成就德国世界强国地位和保持富裕水平最为重要的手段。另外,德国职业教育承担了在其它国家由高等教育才能完成的任务。在德国都是由双元制职业教育来培养的,其教育质量之高可见一斑。小学即分流,德国打造经济适用职教模式。德国孩子6岁上小学,小学4年后即进行分流。另外两种分别是普通中学和实科中学,相当于我国的初中,学制通常为5-6年,课程具有浓厚的职业导向色彩。小学后即分流的教育体制,使得教育资源得到经济合理的利用,也使得职业教育有了更扎实的基础。将职业教育提前到义务教育阶段,这是德国教育体制最富有特色的地方。劳动力市场职业导向,重视职业资格认证。德国劳动力市场具有明显的职业导向特征。在德国,劳动力的招聘和流动以及收入高低主要以职业资格为依据,德国劳动力市场职业导向的最大优势在于,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率高,就业质量也高。培养高度职业认同感,助力技能人才责任心养成。敬业精神的背后折射出德国人高度的职业身份认同。这种身份认同的养成既有宗教和哲学的推动,也有教育的贡献。德国从小学开始,就不断为孩子们创造机会接触各种工作。进入企业后,师傅也会帮助他们做职业规划,培养其对职业的认同、工作热情及高度的责任心。
(来源:中德人文交流,201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