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妍 马柯 高可缘
互联网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危机事件的传播速度加快,网络食品安全谣言层出不穷。食品安全谣言,发生频次高,传播速度快,危害性巨大,扰乱日常生活,对生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据腾讯公司发布的《2017腾讯公司谣言治理报告》,食品安全类谣言高居前三位。可见,对食品安全谣言问题的治理亟待解决。
一、社交媒体环境下的食品安全谣言的特点
谣言是有意凭空捏造的、受众感兴趣的、未经证实的信息。它是“癌变”的信息,本质仍属于信息的范畴,相对来说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消除受众的不确定性。
而社交媒体时代下,食品安全谣言传播形式主要有:多渠道传播、传播速度激增、“把关人”式微的特点。社交媒体时代下,自媒体迅速发展,人们有了更多的发声渠道,也有了更多获取信息的渠道,食品安全谣言可以通过网络呈网状多渠道进行传播。同时,传播速度也由传统媒体时代主要的人际间传播,转变为利用互联网进行实时互动的信息传播,获取信息的速度激增,谣言传播速度激增。此外,传统媒体环境下,把关人对信息的审查传播具有重要的规范作用,但如今,人人都是自媒体,审核标准难以把握,在谣言发生时,各种信息层出不穷,鱼龙混杂,难以辨认。
二、社交媒体环境下的食品安全谣言传播机制
美国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研究了谣言传播的动机和方式,并给出了一个谣言传播的公式:R=I*A,其中R表示谣言在社会上的流通量、流通率,I是重要度(Important),A是模糊度(Ambiguity)。[2]这个公式主要表明:谣言在社会上的流通量,与问题的重要程度及证据的模糊性成正比,即引发谣言的问题重要性和来自正式渠道的有效证据的模糊性越大,谣言在社会上的流通量就越大。
通常,食品安全谣言都由借由网络发声产生,经过媒体助推,进行大众发酵讨论,最后辟谣平息的过程。
由于食品安全问题与人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所以人们浏览信息时会下意识的格外关注,大多数人在相关专业知识储备不足、辨析能力低的情况下,会积极转发朋友圈等社交圈,形成点对面,一对多的传播模式,极易引起社会的恐慌。然而,与传谣成本较低不同的是辟谣成本的极高,例如,传谣内容转发量总是惊人,然而辟谣内容由于其专业性科学性强等特点,转发量远远低于传谣内容,人们也容易忽视辟谣内容。
三、社交媒体环境的食品安全谣言治理对策研究
社交媒体环境下的食品安全谣言具有快速增殖的特點,在加快谣言二级传播速度与范围的同时,也易导致社会不稳定情绪急速蔓延。针对该现象的治理对策,需借助谣言形成过程进行阶段性研究,并且从媒体、政府、群众三个维度来阐释如何减轻乃至消除谣言传播危害。
(一)、谣言潜伏期,媒介发挥信息发布、疏导以及监控功能:
针对社交媒体环境中控制食品谣言的传播和扩散,媒介应在谣言产生的信息环境建设中扮演发言人与把关人的角色,主要表现在:①履行信息传布职责,避免前期“哑口”造成谣言肆虐,在社会主流谣言导向尚未建立起来前一举击碎种种猜测;②实现信息渠道真正的“上通下达”,避免正规渠道辟谣信息不足,事情模糊性极强导致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③充分发挥环境检测功能,对传播内容的严格把关,加强对信息的甄别,从源头上将谣言剔除,避免二次传播。
(二)、谣言爆发期,加强政府谣言控制与媒介舆论引导:
1、政府谣言控制:
作为谣言控制的领导者,政府应建立谣言监管预警机制来第一时间对谣言传播、扩散情况作出及时反映、采取有效措施,如建立黑名单制度,将要发布者以及推动谣言二次传播的舆论领袖纳入信用黑名单。再者除了媒介应发挥信息疏导功能外,政府也应采取新闻发布会等形式及时进行信息公开,避免信息堵塞,防止人们通过谣言来消除自身不确定性。
2、媒介舆论引导
在谣言大肆传播时,媒介掌握话语权并实现双向互动是能否正确引导舆论的提提。传统媒体往往是单向反馈、互动性不高。致使媒体报道解释事情原委时,只是充当信息供应者,并不能及时进行意见反馈,造成信息传递过程出现断层。而新媒体(如微博)极具交互性,呈裂式传播模式,且新媒体社交平台发挥民意表达、诉求汇聚等作用。故让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合力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向受众传递真相、在与受众沟通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是实现信息供应与意见反馈双重职能的关键。
(三)、谣言恢复期,增强受众谣言甄别能力与守法意识
受众如何避免成为谣言的受害者是谣言平复期研究的重点,事实上受众作为谣言的接受者易受谣言的蛊惑,在不自觉遭受谣言侵害的同时也易非法随意散布谣言,成为谣言扩散的二次推手。所以①增强知识储备,提升自身谣言甄别能力,以防受作用于于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的影响作出非理性行为;②加强守法意识及公德意识,考虑其行为所带来的后果,不知法犯法,通过正当途径检举谣言,保障自身合法权益。
(作者单位:北京工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