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翠萍 罗炳金
摘 要:宁波历史遗存丰厚,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生态文化资源。以创意为引领,以“合理定位、集聚互补、错位发展、融合联动”为原则,深化生态文化资源与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机制,根据支持发展型、文化引导型、资源整合利用型等不同融合方式,与文化创意产业形成嫁接形态,搭建创意产业大平台,走品牌化之路,加强文化创意产业的培育力度,形成集聚效益,完善创意产业链,努力促使生态文化资源优势向创意化产业发展优势转化。
关键词:宁波;生态文化资源;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对策
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2346(2019)01-0061-04
1 现实状况
1.1 宁波生态文化资源状况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区域性生态文化资源。宁波是历史文化名城,拥有200多处重点文物保护点,文化底蕴深厚、生态文化资源极为丰富。不仅有自然与人文兼备的生态资源,如“育王寺内参古佛禅意”、“东钱湖上,泛碧波湖光”、“日月湖边,附文人雅韵”、“天童寺周,览香山古寺”、“三江口岸,望江潮汹涌”、“鼓楼之上,历宁波沧桑”、“河姆渡外,叹文明遗迹”、“四明山中,听历史回音”、“天一阁里,觅门第书香”,还有诸如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开渔节、浙东渔民俗、海防文化、象山影视城等浙东生态文化资源,具体见表1。
1.2 宁波文化创意发展状况
自2000年起,宁波市委、市政府着手部署发展创意产业和创意经济,基于“共建特色鲜明的文化强市”、“跻身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队”的目标,加强顶层设计,对标国内文化产业先进城市,先后出台相关的政策文件,搭建了各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平台(表2),如宁波拥有各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30个,其中国家级5个、市级2个、县(市)区级5个,基本形成了创意设计、影视传媒、会展广告、文化旅游、动漫网游、实景演艺等一批文化创意产业群。近5年宁波文化创意产业年增长率保持在20%左右,2016年上半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速12.3%
但文化创意产业由于起步滞后,基数比较小,工业设计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集约化程度不高,业态零散,文化产业集群和平台聚集效应不明显,创意设计人才比较缺乏,特别是文化创意与现代制造业、农业和旅游业融合深度不够。
2 解决的问题与思路
2.1 需要解决的问题
系统研究生态文化资源与创意开发、创意设计、手工艺之间的关联性和耦合性,破解文化创意与生态文化资源融合的制约因素,构建文化创意发展模式,形成一种具有宁波特色的文化体系。
准确把握宁波生态文化资源特色,加快关联性大、产业链长、带动性好的文化创意与宁波特色生态文化资源的嫁接和融合,形成核心竞争力强的文化创意品牌,并以其为载体将自然生态资源和地域文化转化为生态文化资本,提高宁波文化创意产业的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
2.2 融合的思路
基于“生态文化化、文化产业化、产业创意化”原则,按照“渗透―扩散―越界―联动”思路,加强生态文化资源与制造业、农业、休闲旅游业、信息技术业、体育产业、影视动漫、手工艺等相关产业的嫁接,联动与融合。
以“合理定位、集聚互补、错位发展、融合联动”为原则,通过文化创意将自然生态环境和地域文化转化为生态文化资本的新运营方式,促进宁波各类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以宁波各类文化创意产业园为平台,带动文化创意产业的集约化和内涵化发展,打造不同形态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构筑错位经营、特色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格局。[1-2]
3 融合对策与建议
3.1 深化生态文化资源与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机制
基于城乡区域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生态资源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的目标,对各自然生态资源和文化遗产的配置、重点项目的建设,应从中长期发展的角度进行科学规划,制定生态文化资源与创意产业融合的政策( 包括行政审批管理、知识产权保护、版权交易和共享、成果转化、中介、推介、创意企业的奖励、金融支持、税收优惠、人才吸引和激励政策等)。
根据区域生态文化资源特色,构建生态文化资源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大平台,实施差异化策略,打造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的生态文化资源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集聚区,凸显各个产业集聚区的主导产业,避免无序和盲目发展,拉长产业链条,完善文化创意产业链,促进专业化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逐步形成集聚效应,增强集群协同优势。
3.2 构造生态与文化创意的融合模式
3.2.1 文化精神引导型:弘扬浙东文化精神,增强传统文化的创造力和渗透力
文化的多元与包容是创意城市的重要部分。进一步加强浙东文化的研究,对河姆渡文化、海丝文化、藏书文化、名人文化、儒商文化、佛教文化、海防文化、象山鱼文化等历史文化进行系统化的挖掘、整理,提炼和宣传宁波文化的精神内涵,构建特色鲜明的宁波港城文化体系,增强文化的创造力和渗透力。
例如,通过版权交易和共享机制,把浙东文化渗透到时尚服饰、文具、玩具等制造业,依托浙东文化的知名度、认同感和传播力,拓展传统工业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销售;把浙东文化元素植入到湿地旅游、影视旅游等领域,增加文化元素對休闲旅游的带动力;以文化为载体,借助引致需求、专业设计,通过文化元素和符号渗透,促进浙东文化与宁波现代制造业、数字信息技术产业的融合,优化演艺娱乐、影视动漫的表现形式,提升文化信息和数字娱乐的增值业务能力。
3.2.2 发展支持型:乡村旅游,休闲农业
生态资源与文化创意联动发展的重要模式之一是乡村休闲、乡村旅游。依托乡村独有的山水风光、田野农耕、民情风俗、乡土文化,以乡村创意体验为抓手,创意旅游、创意设计为纽带,将农村的区域比较优势进行包装设计、合理定位,支持推进乡村旅游个性化发展,对农村手工艺品和农产品进行创意化、品牌化打造,把文化作为卖点进行精心包装,带动特色小镇旅游、生态农庄休闲体验、特色民宿、会展商贸与娱乐等发展,形成服务能力强的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集聚区,以此创造附加值。
例如山清水秀的宁波东吴镇,东南古刹天童寺、天童国家级森林公园、太白湖水库,均座落于此,相传“东吴”这个名字渊源还与“三国东吴”有关。宁波东吴镇以农耕、民俗、乡土文化等为特色,促进生态创意农业开发,大力發展观光与农业基地,开发生态创意农业和旅游观光业,打造服务能力强的产业集聚区,做强绿色经济。如定期举办千人森林瑜伽、太白湖国际登山越野赛、登山赏银杏、“发现东吴之美”等等活动。
3.2.3 资源整合利用型:整合特色生态文化资源,完善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布局
准确把握宁波生态文化资源特色,充分利用宁波历史文化名城和港湾城市的特色,科学整合全市滨海自然资源和历史文明、风俗民俗等传统文化资源和现代文化资源,发掘和利用历史文化遗存内容,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按照“生态文化化、文化产业化、产业创意化”原则,按照“渗透―扩散―越界―联动”思路,完善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布局。
1)提升“一条长廊、两大基地、六个园区”的发展格局。根据“十二五”宁波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和实施的基础,进一步提升“一条长廊、两大基地、六个园区”的发展格局。第一是一条长廊(从外滩、三江口、大剧院,沿姚江而上到慈城的“三江”文化长廊),在现有儒商文化、商埠文化、美术展览的基础上,构筑实景演艺、文艺创作、文化休闲、文化旅游于一体的沿江文化创意产业长廊,促进发展以文化为内涵的旅游产业。第二是两大基地,影视产业基地和动漫产业基地,以象山影视城为基础,依托深厚的宁波浙东文化底蕴和滨海风貌,通过招商引资等途径,加强知识产权的经营维护,打造影视产业链,带动音像、演艺、创作、旅游、游戏、服装、饮食等附属产业的发展,形成规模经济;在原有动漫产业基地的基础上,加快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通过政府主导、外引内联,鼓励、引导企业投入和民间参股,倡导产业集聚等措施,提升宁波动漫游戏产业、会展产业、影视产业等其他产业的融合效应,不断完善集创意、设计、后期制作、发行等于一体的产业链,实现盈利模式的多元化。第三是在原有搭建的“六大园区”建设基础上,根据“合理定位、集聚互补、错位发展、融合联动”的原则,加强科学规划和统筹发展,优化产业布局,实施差异化发展策略,打造专业化、品牌化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2)构筑特色化、多元化、品牌化并重的发展格局。准确把握和整合特色生态文化资源,结合当地实际,与其他相关产业实现高度融合,主推一批在文化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和推广中,具有比较相对优势的产业、行业、企业和产品品牌,形成规模化的生态文化创意产业格局。
例如以滨海观光为基础,围绕港城生态旅游、半岛休闲度假、海岛娱乐,科学合理地整合滨海自然生态资源、民俗文化资源和其它旅游观光资源,开发滨海旅游主题小镇,构建特色品牌的港湾旅游产品体系。
通过城市区外和区内联动,加强生态旅游、休闲娱乐与文化旅游、休闲观光的高度融合,促进城区外围的生态观光、体验休闲,与城区内部的演艺娱乐、特色餐饮等文化旅游相互支撑,构建一体化城市文化旅游产业的特色品牌;发挥宁波甬剧、宁波越剧、四明南词、宁海平调、民艺、民俗以及手工艺等特色资源的文化引致作用,通过对当地民俗文化、手工艺进行商品化与重点品牌打造,发挥文化品牌集聚、辐射效应,打造基于融合生态文化资源的,集文化、娱乐、餐饮、休闲为一体的文化创意产业多元化发展局面。
4 结论
生态文化资源是大自然与人类之间和谐、共融、共存和发展的文化资源,具有强烈的区域性、根植性和能动性。生态文化资源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耦合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的集群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产品的需要。宁波蕴合着极为丰富的生态文化资源,历史遗存丰厚。以创意为引领,深化生态文化资源与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机制,通过政策推动,充分发挥宁波生态文化资源优势,基于“渗透―扩散―越界―联动”思路,根据支持发展型、文化引导型、资源整合利用型等不同融合方式,与传统工业、动漫网游、影视传媒、工艺、时尚设计、美术休闲农业、旅游观光、数字娱乐等形成嫁接形态,走品牌化之路,搭建创意产业大平台,加强文化创意产业的培育力度,完善创意产业链,形成集聚效益,努力促使生态文化资源优势向创意化产业发展优势转化,通过融合途径提升文化创意产业集约化、基地化、建模化方向发展的态势,以高端化、增值服务化提高创意产业质量和效益。
参考文献
[1]张沭宁.生态文化创意产业的区域发展模式研究―以河湖联动外延式开发为例[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2]李益长,伊漪.闽东畲族生态文化资源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
[3]坚定不移走好生态文明发展之路[EB/OL].[2018-09-12].http://nb.wenming.cn/ypsd/201809/t20180912_5437360.Shtml.
[4]宁波历史文化[EB/OL].[2017-10-04].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710808422255498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