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孩子一起共享自然

2019-09-10 07:25陈知君王小丽郗平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2019年10期
关键词:家长孩子

陈知君 王小丽 郗平

在开展幼儿亲自然情感培养实践研究的十多年里,我园积累了一些幼儿园自然教育的经验,孩子们也从中受益颇多。我们还发现,想让孩子充分体会大自然的妙趣,一定要让他们走进真正的大自然,而家长们从理念到行动上的配合,才能让孩子在大自然的路上越走越远,带给他们更长久,甚至是持续一生的影响。所以,我们在组织幼儿园亲自然活动的同时,也不断地把自然教育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多种渠道传递给家长。

幼儿园对家长的引导起了一定效果,他们开始积极地利用闲暇时间带孩子去大自然,而不是辗转于课外班、游乐场。但新的问题又来了—— “我喜欢带孩子去大自然中玩,但是去了不知道该干点啥。” 看来,光心动不够,家长们还得知道如何行动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园的五位老师同时也是幼儿家长成立了一个小小的“亲自然小分队”,在闲暇时间带着自己的孩子走进大自然,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活动,共同探索亲子自然活动的策略和方法,以期给家长们带来启示。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我们总结出了五点心得。

1. 走进真实、可互动的大自然

城市里有不少公园和绿化带,但我们的亲子自然体验活动不会选择去这些地方,因为那里往往会有一些限制:不让踩草,不让挖土,花草树木只是作为景观供大家观赏,孩子们的天性很难在这里真正得到释放。我们会选择走进“真正”的大自然——能跟孩子互动起来的“野地”,让孩子与自然亲密接触、尽情撒欢。要想让孩子喜欢上大自然,首先要让孩子与自然近距离接触。通过口头说教,或是通过图片、视频都不能让孩子真切地感受自然,更不能激起他们对这世间美好事物生生不息的热情。

一次我们带孩子到河边的一片红土地玩,那里大概曾经是海底,土壤中有很多石块,所以我们的计划是和孩子一起“寻宝”——挖石头。活动中发现这里有一片土坡,土质非常松软,像是由细细的沙砾组成,往上爬一步还会微微向下滑动,而且土坡的斜度合适,于是我们开展了一场爬坡比赛,手脚并用,看谁爬得最高。下坡就更好玩了,把土坡当成滑滑梯,直接滑下来。孩子们乐此不疲,一遍遍地跑上去、滑下来。如果不是可以近距离地互动,孩子们又怎能体会这番乐趣?

2. 不强迫、不功利、不束缚

在大自然中就是要让孩子们能够身心放松地玩耍,如果束手束脚,或是带着目的去玩,岂不是会无趣!因此,我们每次出行时,会制订一个大概的计划并做好备案,让大家知道这次主要玩什么,但也会根据场地、孩子们的状态及时调整,不强迫孩子们做不想做的事,只是让他们先明确要做的事并观察,如果觉得好玩就继续,如果不好玩就换别的。有时候只要场地和工具提供到位,孩子们会自发地玩起来。有一次去河边玩,我们提供了挖沙的工具,孩子们到了以后自发地挖起沙渠、掏起沙洞、架起沙桥,玩得专注又投入!

我们曾经做过一个问卷调查,了解家长带孩子亲近自然的原因,通过对开放性回答的重新编码和统计,结果显示:排名前三的原因分别是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对身体健康有益,因为大自然里空气好;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协调能力等。这些想法固然没错,但极少有家长会认为亲近自然是孩子的天性,能带给孩子快乐。所以在自然活动中他们会不自觉地让孩子看这个记那个,把在自然中“无所事事”地待着或只是奔跑玩耍,看作是浪费时间、无意义。如果只是把亲近自然的功效归结于“增长知识”,未能认识到自然对培养孩子健康人格、平和心态的重要意义,也就很难让孩子萌发对自然的热爱。

束缚有时候是外在的,比如“不让踩草”,有时候则来自内心,比如“会弄脏衣服,自己心里不舒服,爸爸妈妈不高兴”。在确保安全的原则下,我们从来不给孩子们的户外活动设置条条框框,在能够互动的“野地”里,给孩子们穿上最适合奔跑的衣服鞋子,鼓励他们随便玩、尽情耍,不用担心脏了怎么办,激发他们身上的“野性”。一个具有野性的人,是富有魅力的人。遗憾的是,很多人的野性在小的时候就被磨灭了。一次我们在黄河边一段干涸的河道里玩,看着儿子放肆地奔跑,从土堆下使劲往上跳,趴在土堆上好奇地往水里扔土块,我仿佛看到孩子身上的那股叫作“天性”的东西在释放、在迅猛生长。

E·保罗·托伦斯曾经说过:“一旦儿童被迫放弃了探索,放弃了提问,而代之以对权威毫无疑问的、心甘情愿的接受,他便开始失去了创造的活力;一旦儿童学着走一条熟悉而又安全的道路,一旦学习中缺乏了冒险,一旦失去了游戏的兴趣,一旦没有了淘气、幽默和放松,他就失去了人性的精华……”大自然恰好给了孩子这样一个释放淘气、感受放松、发现探索的天地!

3. 做孩子的玩伴,一起乐在其中

让孩子与自然建立联系的最有效方式,就是成人自己与自然先建立联系。如果孩子感觉到了成人对自然的激情,这会鼓励他们对自然投以更大的热情。简而言之就是,想要让孩子在大自然中“会玩”,成人要“爱玩”,并且做孩子的玩伴,和孩子一起共享自然中的乐趣。这种放松、亲密的关系的建立,也会间接影响孩子对自然的感受。我们几个妈妈都是“疯妈妈”,有时候自己玩得比孩子还高兴、投入。我们和孩子们一起踩泥坑,上演真人版小猪佩奇;比赛打水漂,看谁扔得远;扔花瓣,下花瓣雨……我们大笑,像孩子一样开心。试想如果我们只是坐在一边拿着手机,看着孩子玩,恐怕孩子们也不会觉得大自然里有那么多的乐趣。大人放开,孩子才能更加放得开。

4. 用心感受,保持赤子之心

大自然的神奇之处需要用心感受和体验。走进大自然,去观察、去聆听、去嗅闻、去感受,一只蚯蚓在手掌爬过的软滑,三叶草细致的叶边齿纹,西瓜虫的卷曲和舒展,听风、听雨、看彩虹……我们像孩子一样,对大自然充满了好奇,打开五官和孩子一起去用心感受自然。當发现自然的神奇,要像孩子一样欣喜,分享自己的感受。

初春的一次家庭自然活动中,我们往水里扔石头,想制造水波去推动编织的芦苇筏前进。妞妞爸爸在搬起一块大石头的瞬间,惊喜地发现石头下面有一只正在冬眠的青蛙,立刻喊大家凑上前去观察。要知道,关于冬眠的青蛙,我们只从书里听过,实际上谁也没有在现实中看到过。孩子们别提多激动了,有的想要把它叫醒,看看它醒来会是什么样,有的则不愿打扰它,一个劲地让大家安静,好让青蛙继续冬眠。孩子的表现就是他们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和孩子一起亲自然,成人也要保持一颗赤子之心,好奇地打量世界,惊讶所看到的,用心感受所体会到的,这样你才会和孩子一起,真正融入自然、热爱自然。

和孩子们一起,我们见识了会跳舞的草,长得像枯叶一样的蝴蝶,石木争隙,被流水冲刷出来的叶脉,叶子比花还鲜艳的树,能坐人的荷叶,望天树螺旋式下落的种子,让人震撼的石林……我们感叹大自然的奇妙和不同物种的生存法则,也更加敬畏大自然。

5. 共同制作,完成挑战

想想小时候那些用自然物游戏的快乐记忆:用石头和树枝架锅做饭,用狗尾巴草编兔耳朵……这些经历像是童年的宝藏,随时拿起,都如宝石般璀璨,给我们继续前行的力量。我们也想让孩子们体会这种用自然物制作的乐趣,所以在场地允许的条件下,做一些家庭手工游戏,一家人齐心协力,完成一个独一无二的作品,是挑战,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其中必定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快乐和动手操作的乐趣。

有一次在水流边,我们制定了做小木筏的任务,每家合力制作一个小木筏,并在溪水中尝试漂流。我们需要选择粗细和材质都比较合适的树枝,用不同的方法截断树枝,寻找能够把树枝编织在一起的连接物,探索让树枝牢牢串联不散架的编织方法……这些都构成了一个一个的挑战。大家在探索和尝试中,积极思考,动手操作,最后用水流检验自己的作品,忙得不亦乐乎,最后还不忘总结一下各自作品的优缺点。这次的经历,连大人都觉得有些挑战,也对木筏做得最好的家庭发出由衷赞叹。

大半年的时间里,我们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带孩子们爬过山、下过水、挖过石头、爬过土坡、打过水漂、跳过泥坑、摘过果实、种过树、编过花环、骑过大象、在黄河边上挖沙渠、穿梭于热带雨林……这一幕一幕都是珍贵、美好的回忆!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让孩子们与自然产生了情感,期待每一次亲自然小队的出发,还增进了团队间人与人的情谊,每次出游的欢声笑语、开心时刻都历历在目,而这份快乐的记忆又与自然相连接,加深了所有人对自然的情感。

大自然中充满了各种各样鲜活的生命,让幼儿在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中感受自然的奥妙。只有领略到生命的美和力量,才能对生命多一份体悟和认识,进而去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正如蕾切尔·卡森所言,“那些感受大地之美的人,能從中获得生命的力量,直至一生。”我们希望孩子们在自然中能够释放天性,孕育灵性,让他们在成长中获得内心的滋养,感受生命的力量,宽阔、灵动、安然、美好。

猜你喜欢
家长孩子
当代家长不易做
家长错了
孩子的画
家长请吃药Ⅱ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熊孩子爆笑来袭
犯错误找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