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玉倩
除了那些一味追求画得“像”和过度注重画面整洁的父母,即便不是艺术从业者,也能从孩子的画作中感受到形象的稚拙可爱、画面布局的生动、思考的童真趣味和色彩的主导搭配特点。如果一幅画的这几个方面都传递出令人愉悦的感受,那么,儿童画的美也就呈现出来了。
广义地说,美是愉悦的感受。愉悦的感受是多方面的:有统一、协调、对撞、冲击、震撼的色彩美;也有肌理丰富、单一纯粹、材料多样、罕见奇丽的视觉美;还有引发回忆、情感共鸣、触动情绪的感受美;以及愉悦耳朵的听觉美、愉悦肌肤的触觉美、愉悦精神的心灵美等。
我个人认为,在某种程度上,美是“有所期待”或者“少见多怪”。当你觉得满园青菜很美而野草不美时,是因为期待青菜的新鲜口感;当你觉得野草很美而青菜不美时,是因为少见野草的狂放气质;当你觉得红花不美时,是因为红花太多不稀罕;当点点红花嵌在蓝天上你又觉得美,是因为红蓝对比的色彩冲击不常见;当你觉得冬天很美时,是因为稀罕它的萧条之境,或者对下雪有期盼;当你觉得冬天不美时,是因为无所期待只剩煎熬。
单就绘画作品而言,大家通常说的“美”是狭义的,往往所指的范围非常小,可能是画面工整的秩序美、还原眼睛所见的真实美、装饰五彩缤纷的丰富美、刻画精细的精致美、构图别致的意境美、视觉样式新鲜的奇丽美等。但这些都是从大人的角度去看孩子的画,是以大人的经验去判断的。
一幅儿童画美不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量:
是否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特征?
是否结合了记忆和想象去展现结构?
线条是否认真不草率?
是否充分调动认知去思考各元素的关系?
作画过程是否愉快地沉浸其中?
如果都回答是,不管这幅画表面看上去多么“不尽如人意”,它都是一幅很美的画。如果画面比较空洞,孩子又不愿意添加,很可能是热情不足的敷衍之作。这种情况只要认真去观察就能发现新东西,对画面的细节的感受就会有所改观。
缺乏热情不单是孩子的错,总是画差不多的画,到一定阶段没有新鲜感了会有点不愿意画,热情消退创作也会停滞,甚至因为没有足够的表达兴趣而水平降低,这是正常现象。大人可以在内容和形式上加以引导、推进,幫助孩子突破瓶颈。但不要着急为孩子直接提供答案,要了解绘画内容和形式、了解作者和创作背景等,以引领与熏陶的方式进行,而不是直接教技法。同时要允许孩子保留暂时解决不了的个别问题,有问题才会促进思考,才会主动探索,当问题得到解决的时候,获得成功的快乐是无与伦比的。
你还可以用“少见多怪”的思路去理解儿童画。首先你得知道,孩子作为一个小生命来到世界上,必须通过不断的积累才能蕴藏潜力、爆发能力。一开始他只会吃奶,1岁竟然能在纸上留下痕迹;2岁能涂出来有不少变化的线条;3岁能画闭合的圆圈;4岁能画出蝌蚪人;5岁能概括很多物体;6岁能表达秩序;7岁发现真实……你不觉得奇怪吗?又没人教他,这种绘画的神奇表现像不像魔法?我们做父母或老师的,不应把自己知道的一点知识当作评判标准。请用和孩子一样的新奇眼光看世界、发现世界,你会感受到普通事物的美好,也会感受到儿童画的稚拙和童趣之美,这是一种完全不同于成人绘画作品的别致美感。
(本文节选自作者新书《我和女儿的美术课:走进孩子的想象王国》,略有删改)8FCEBEC3-AD0D-42CE-BC23-D87508C65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