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丽梅
摘要:目的:分析中心静脉临时导管置管术后的护理措施与护理要点,为今后的护理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方法:研究对象选择我院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实施的中心静脉临时导管置管术的168例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84例,然后对其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重点根据患者的实际状态与需求选择护理方案,然后比较两组患者护理之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8%,而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為16.7%,数据差异显著,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性的综合护理措施可以显著地降低中心静脉临时导管置管术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其预后和恢复进度的加快,从而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中心静脉临时导管置管术;术后;护理要点
中心静脉临时导管置管术是医学上的一种体外手术。主要用于:1、有透析指征的急性肾损伤(急性肾衰竭);2、急性药物或毒物中毒需要急诊进行血液净化治疗的患者;3、有可逆因素的慢性肾衰竭基础上的急性加重;4、内瘘成熟前需要偷袭的患者;5、内瘘栓塞或感染需要临时通路过度;6、腹膜透析、肾移植患者因病情需要的临时血液透析;7、其它原因需要临时血液净化治疗者。对此,临床上对于该类患者的治疗和护理工作一直高度重视,重点在于避免在不能使用动静脉内瘘情况下,多次直穿产生的痛苦,并建立高质量、可重复的深静脉通道,减少穿刺失败率,更好地为救治患者提供帮助。而与之相配合的护理工作同样需要落实到位,对此我们也选择了2018年1—12月的84例患者,旨在从病历资料中总结护理经验。详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择我院2018年1月至12月实施深静脉置管术的168例患者,随即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84例,然后对其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观察组中男性52例,女性32例,年龄22-74岁,平均年龄(45.4±3.1)岁;对照组中男性50例,女性34例,年龄20-74岁,平均年龄(45.1±3.2)岁。患者穿刺类型包括颈内静脉穿刺、锁骨下静脉穿刺等。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心静脉临时导管置管术的临床要求。
排除标准:凝血功能障碍或精神疾病。
研究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展开,患者与家属均知晓本次研究内容与细节,签署自愿知情同意书。所有患者在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的数据信息方面无明显差异,数据具备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措施,在患者入院后就对患者进行病情观察和评估,同时为患者开辟静脉通道,对患者的血压、心率等临床指标进行监测,以此为基础展开基础护理。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针对性护理干预,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2.1 导管护理
在每次透析前对导管动静脉两端均进行消毒处理,5ml注射器分别回抽动静脉两端导管内封管液,利用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结束后再根据临时导管或CUFF导管选择使用纯肝素或稀释肝素液正压封管后,使用无菌纱布进行包括固定。此外为了避免导管滑脱,可以在穿刺点5cm左右的距离使用胶带固定。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患者长期使用的情况下会导致导管变形等情况的产生,此时需要视情况更换导管,必要时还需要在导管周围进行严格消毒,或是在原穿刺点直接更换导管。
1.2.2 皮肤护理
皮肤护理的要点在于将患者导管周围的皮肤进行消毒,然后进行灭菌措施,防止细菌通过皮下直接进入血管当中。护理人员每周3次更换患者的敷料,且应以HP敷料为主,降低感染出现的可能性。同时,做好血培养与生命体征的观察,并结合其需求和健康状态决定生理护理措施。
1.2.3 心理干预
由于患者置管后的生活自理能力会显著降低,再加上患者长期患病带来的心理压力,必然会因此产生不良情绪,此时护理人员需要与患者保持密切联系,安抚其情绪,让患者具备治疗依从性和战胜疾病的信心。必要时还可以安排病友交流,辅以健康教育,让患者了解到疾病的相关内容与治疗护理方式,消除患者的心理压力。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之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穿刺点皮肤感染、空气栓塞、置管脱落三个方面。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其中计数资料全部采用百分比表示,使用X2进行检验。当P<0.05时表示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8%,而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6.7%,数据差异显著,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见下表1所示。
3.讨论
中心静脉临时导管置管术是中毒患者、急性肾衰竭、慢性肾衰竭急性加重期患者抢救过程中的重点环节,而护理工作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术后同样可以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患者在术后常见的并发症都有危及生命的危险,所以护理人员需要结合患者的实际状况对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并及时观察是否存在皮下血肿、气肿,置管处出血、导管周围感染、置管脱落等现象[1]。从本次研究的结果来看,观察组的整体并发症发生率4.8%要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6.7%,这说明护理干预的作用体现得非常显著。
在护理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不同方面的细节要求,除了患者入院后的病情观察和生命体征监测之外,导管护理、穿刺皮肤护理成为了其中的核心内容[2]。例如在置管环节需要按照无菌操作的相关要求,避免一些感染性并发症的出现。在置管后应定期更换敷料,防止因护理不当或是不按照无菌操作导致的各类感染[3]。必要时还应该对穿刺点进行消毒处理。在未来的护理工作当中,还应该结合心理辅导和健康教育层面对患者实施有效干预,从而从不同维度来加快患者的恢复[4]。
综上所述,针对性的综合护理措施可以显著地降低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术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其预后和恢复进度的加快,从而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富静,江金燕,李静丹,等. 低分子肝素钙预防腹部术后深静脉置管血栓形成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 中国现代医生,2016,54(2):138-141.
[2]陈小燕,文红英,苟静,等. 心胸外科术后深静脉置管138例的护理分析[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1):117-118.
[3]罗秀媚,徐文华,陈翠请. 血液透析患者深静脉血液透析导管置管术后护理体会[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05(6):142-143.
[4]李梦霞,李艳婷,谭莎莎. 326例上肢深静脉置管化疗患者的置管护理[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2(10):141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