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洛理论在河南窑洞村落适老化改造中的应用研究

2019-09-10 05:43李刘蓓于冰清常利武
小城镇建设 2019年10期

李刘蓓 于冰清 常利武

摘要:本文基于当前河南窑洞村落面临的问题,提出以适老化改造为驱动的乡村再生模式。在马斯洛理论的指导下,构建“需求分析”框架。以河南省登封市唐庄乡石门村为例,通过实地调查法,对留守老人的内在需求进行分析,确定乡村适老化改造方向。从路网梳理、景观提升、空间整合及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四个方面入手,进行乡村整体层面的适老化改造设计。设计方案直观反映了研究思路的可行性,对河南窑洞乡村的保护及乡村适老化建设的研究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马斯洛理论;乡村再生模式;适老化改造设计;河南窑洞村落;石门村

doi:10.3969/j.issn.1009-1483.2019.10.015?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章编号:1009-1483(2019)10-0106-06?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Maslow’s Theory in the Aging-adapted Renovation of Cave Villages in Henan Province: Taking Shimen Village as an Example

LI Liubei, YU Bingqing, CHANG Liwu

[Abstract] Based on the current problems faced by cave villages in Henan Province, we proposed the model of rural regeneration which was driven by aging-adapted renov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Maslow’s theory, we constructed the framework of "demand analysis". Through field survey method, we took Shimen Village as an example, analyzed the internal needs of the elderly, and determined the direction of rural aging-adapted renovation. Starting from the four aspects of road network combing, landscape upgrading, spatial integr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we have carried out the design of the aging-adapted renovation at the overall level of the countryside. The design scheme intuitively reflects the feasibility of the research idea, and the research has certain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the protection of cave village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ging villages in Henan Province.

[Keywords] Maslow’s theory; rural regeneration model; aging-adapted renovation design; cave village in Henan Province; Shimen Village

引言

河南省于1998年進入老龄化的初级阶段,目前正处于老龄化的快速发展时期。根据河南省最新常住人口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年末,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500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5.82%,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913万人,占人口总数的9.63%。据河南省统计局相关人士解释:“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状态” [1]。作为我国农业大省之一,河南的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比城镇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的多[2],因此,妥善解决农村地区养老问题是应对河南人口老龄化的关键环节[3]。

河南省处于我国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过渡地带,地形地貌特征非常复杂,有山地、丘陵、盆地、平原等多种类型的地理特征。生活在山区、丘陵、台塬、冲沟地带的居民在特定自然环境的影响下,创造出了富有地方特色和本土风貌的河南窑洞民居,形成一个个窑洞村落,这里面包含着居民们选址与营建的生态智慧[4]。然而,与平原地区普通村落相比,河南窑洞村落的经济发展普遍落后,其村落本身的经济产业已经无法满足当地村民的就业需求,大量的农村人口,尤其是中青年人口不断流入城市,直接导致了窑洞村落的老龄化和空废化[5]。

综上所述,河南窑洞村落目前面临着老龄化和空废化的双重困境。为防止乡村进一步破败,可对其进行适当的适老化改造。所谓适老化改造,是由于以往在建造建筑和设施时没有充分地考虑中老年人的使用需求,随着问题的日渐凸显,现对其进行改造升级,以适应中老年人使用习惯的一个过程。在河南窑洞村落进行适老化改造,一方面有助于提升乡村人居环境质量,增强乡村活力,吸引流失人口“回家养老”,疏解城市养老压力;另一方面有助于重塑本土文化和促进经济发展,确保传统与现代的协调并进,加快乡村复兴[6-7]。

1基于马斯洛理论的留守老人“需求分析”——以石门村为例

1.1马斯洛理论

马斯洛理论又称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A·马斯洛(Abraham Maslow)在1943年《人类激励理论》一文中提出的[8]。他把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 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这五个层次的需求以金字塔的形式依次堆叠,反映了人的需求由低到高逐级的发展过程[9],其中,后三种需求是人类精神需求的现实表现,也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的主要组成部分。该理论在国外已被广泛地应用于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等领域。当前,国内已有不少学者将该理论应用于城市建设与建筑设计中的适老化研究。潘艳明等在该理论的指导下对养老服务需求进行分析并对服务产品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提出建议[10],张海等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探讨如何营造适合老年人居住的环境[11]。除此之外,该理论还被应用于指导老年公寓的环境及设施的设计中[12]。农村留守老人的需求分析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13],而马斯洛理论则有助于更深入地探索农村老年人的本质需求,在其指导下进行的乡村适老化改造设计也将更全面、更科学。本文运用马斯洛理论对石门村留守老人的内在需求进行分析。

1.2石门村概况

1.2.1?现状分析

石门村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唐庄乡北部山区,与巩义、新密两市毗邻,距离237省道约3.5公里,海拔1214米,是豫西南地区典型的窑洞村落。但由于近些年村内中青年人口的不断流失,石门村的老龄化现象非常严重,现住居民已基本上为60岁以上的留守老人。

1.2.2?传统风貌

石门村所处的特殊地貌环境造就了其特殊的聚落形态。由于地形限制,民居利用山坡依山谷而建,分布较为分散,呈点状和带状分布,房屋层次不齐(见图1)。石门村的民居形制以窑房院为主,是在山地或丘陵地区特殊的地貌环境中形成的窑洞与房屋围合而成的合院形制的民居。窑洞多为靠崖窑,但由于可利用的崖面有限,因此居民往往在窑洞前开发出一片空地并建造合院,常见的形式为“窑洞+厢房+门房”组合成的窑房院。此种类型的民居既可順应山地地势,又可兼具合院式民居的丰富空间。由于该村距城市较远,受城市扩张影响相对较小,因此建筑主体及空间保存相对完好,具有较高的原真性,但大部分窑洞及院落已被废弃,面临消失。

1.2.3公共基础设施

石门村物质基础条件落后,在交通设施、商业设施、医疗设施及其他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供给不足,无法满足老年人的使用需求。如:村内道路肌理凌乱,路面质量差,交通不便,且出行安全无法保障;村内公共空间组织无序,景观风貌差,空间活力低下;村内的基本生活服务设施(如医疗保健、商业配备、休闲娱乐、交流学习等设施)严重缺失。

1.3石门村留守老人需求分析

结合石门村概况,运用“需求分析”框架对石门村的留守老人(以下简称“石门老人”)的内在需求进行分析(见图2)。

1.3.1“生理需求”分析

生理需求指的是满足人生存的最基本需求,包括最基本的衣、食、住等。笔者经过实地调研得知石门老人的“生理需求”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

1.3.2“安全需求”分析

石门村的安全问题主要集中在居住安全、出行安全、健康保障等方面。因此,在乡村总平面规划上应考虑交通安全设计、建筑无障碍设计及医疗服务设施的完善;在民居改造设计上除考虑结构的安全性加固之外,还应考虑其他无障碍设计,如轮椅活动空间、窗台高低对轮椅使用者的视线影响、卫生间与外部地面的高差、洗澡或坐便时的安全性等问题[14]。

1.3.3“社交需求”分析

石门老人当前的主要交往对象有两类人群,一类是邻居,另一类是亲属,因此,在改造设计中应同时注重乡村公共交往空间的设置和家庭内部交往空间的设置两方面。在乡村总平面规划上,需考虑增设景观空间、公共活动空间等;在民居改造设计上,应考虑会客厅、书房、庭院、餐厅等会客与交流空间的设置。

1.3.4“尊重需求”分析

对于空巢老人而言,“尊重需求”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对其“社会关怀”需求的尊重,主要包含社会尊重和家庭尊重[15];另一方面是对其“传统文化”的尊重,包括乡村传统风貌、生产生活方式、文化习俗等的尊重。在改造设计中,“社会关怀”需求的实现主要依赖于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保障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及时得到满足)和住宅居住品质的提升(营造良好居住环境,吸引子女“常回家”);“文化传统”的尊重需求在本文中主要体现在对传统空间(如传统乡村肌理、院落、建筑、景观小品等)和传统生产生活模式(传统生产模式、生活习惯、传统习俗等)等的保护与传承。

1.3.5“自我实现需求”分析

在前四个层次获得满足后,可进一步为老人创造满足“自我实现需求”的条件,从而增强其自信心,使其懂得自我欣赏,最终实现自我价值。对于老年人而言,可供其发挥余热、体现自我价值的途径有很多,如广泛的兴趣爱好、合适的经济收入及适当的社会服务等[12]。因此在改造设计中,应考虑设置公共娱乐休闲空间、兴趣爱好培养空间、生产及交易空间等。

2 适老化导向下的石门村总平面规划设计实践

结合现状概况和“需求分析”的结果,笔者将石门村适老化改造的思路应用于乡村总平面规划设计。设计方案主要包括交通空间、公共空间、景观空间和公共服务设施四个方面的改造。

2.1路网的适老化改造设计

石门村道路现状问题主要表现为道路窄而乱(多为断头路),路面施工质量差(大部分为土路),村内唯一的一条机动车道为村东的过境道路。这些问题导致了石门村交通运输不便,居民出行安全度低,住户相互之间来往较为困难。因此,进行路网梳理,建立完整、易达的步行体系和便捷的生产运输通道是解决老年人交通和交往需求的有效途径。根据上述问题,对石门村路网进行了适老化改造设计,主要改造措施如下(见图3)。

(1)延用原有的道路肌理,以确保路网体系与地貌特征相适应。

(2)进行道路分级,将道路划分为乡村级道路、村内主路和步行支路,以确保出行有序、安全,其中乡村级道路为东侧过境道路,主要供机动车和过境交通使用;村内主路是村内机动车道,供居民驾驶机动车使用;步行支路主要为组团间的道路,方便居民来往。

(3)将断头路进行疏通,以确保户与户之间、住户与道路之间联系便捷。

通过道路梳理,原本杂乱的路网变得层级分明、安全有序,组团间的步行支路保障住户之间交往便捷。

2.2公共空间的适老化改造设计

由于石门村的居民点比较分散,因此乡村空间肌理凌乱,闲置空地较多且利用率低。这些问题导致了石门村的公共空间活力低下、分布不均衡,且环境条件差。因此,提升空间利用率(活力)、增加公共交往空间数量、改善乡村风貌是公共空间适老化改造的主要目的。针对以上情况,方案通过“空间整合”的方式对乡村的整体布局进行了重构,主要措施如下(见图4)。

(1)延用原有的空间肌理,尊重乡村传统风貌。

(2)打造“微型邻里”,将原本分散、凌乱的院落进行整合,并划分为紧凑、规整的6个居住组团,每个组团内部都有足够的共享资源,如公共交往空间、配套设施等。

通过空间整合,可增加空间利用率,提升空间活力。同时,6个“微型邻里”保障组团内部居民的交往、娱乐及服务需求,增强生活便利度和邻里间的亲密度。

2.3景观提升设计

经调查发现,村中保留有极具本土特色的若干景观要素(如古井、古树、闲置的传统农用器具、具有观赏价值的大型山石等),但大多被废弃。这些景观要素所营造的空间(如树下空间、井台、石壁等)曾是承载乡村公共生活的重要场所,如能得到良好的保护和利用,则可很大程度上提升石门村的本土风貌,保护传统文化。因此,景观的适老化改造一方面应注重于对老年人乡土情怀的尊重,另一方面应达到营造美观、实用的景观空间的效果。结合以上分析,对现有景观空间进行了改造提升,主要改造措施如下(见图5)。

(1)充分利用特色景观要素营造景观节点,保护乡村传统风貌。

(2)将景观节点与公共空间相结合,满足老年人的各种使用需求,增强景观活力。

(3)结合“空间整合”,将景观空间划分为两个等级:即村口、村中心及道路交会处的“村级景观节点”和组团内部的“组团级景观节点”,不同等级景观空间满足了老年人不同等级的交往需求。

通过景观提升,可实现乡村传统文化元素的保护和再利用,同时,也可改善乡村风貌,增强空间活力。

2.4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

石门村必要生活服务设施的严重匮乏导致了石门老人安全感和自尊心的缺失,更无从谈起“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在总平面规划设计上,应同时兼顾两方面的改造:一是设置生活所需的基本服务设施,如商业、医疗卫生等设施;二是设置提升精神层次的相关服务设施,如学习、交流、生产、创作等场所。综上,依据适老化需求,对必要公共服务设施进行了完善,主要措施如下(见图6)。

(1)在村中心设置综合服务中心,主要用于对内服务。内含小型超市、医疗卫生、小型生产作坊、教育科普、文创体育、交流娱乐等用房,满足本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文娱创作、交往学习、安全卫生等需求。

(2)在村口设置展销中心、餐饮店和公共厕所,主要用于为本地居民提供与外界交流的平台,其中,展销中心可展示并销售居民自己生产加工的特色农产品及文创作品,也可定期举办展览和交流活动,餐饮店可供居民及过境旅客休息和用餐。

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的目的除保证老年人获得相应的社会尊重外,还应注重生产、学习和创造场所的设置,以确保老年人“自我实现需求”的实现。

3 结语

在马斯洛需求层理论的框架下,以“需求分析”为引导,笔者从老年人切身需求的视角出发,对石门村适老化设计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改造思路,并分别从路网改造、空间整合、景观提升、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四个方面入手对乡村总平面的适老化改造展开规划设计。改造方案达到了如下效果:(1)最大化地满足长居于此的老年人的内在需求,增强了乡村活力;(2)从一定程度上拓宽了乡村的经济收入来源;(3)从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聚落传统风貌的保护和传承。在老龄化和空废化的背景下,适老化改造更新理应成为河南窑洞村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对马斯洛理论在乡村适老化改造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为该地区老龄化事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2018年河南省最新人口总数统计,河南省常住人口普查数量[EB/OL]. (2018-12-01)[2019-08-06]. http://www.creditsailing.com/ ShuJuXiangGuan/662710.html.

[2]刁丽娜.河南省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创新科技,2016(5):69-73.

[3] 王巧丽,孔繁财.老龄化背景下河南省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7(1):160-161,164.

[4] 吕红医,尹亮.豫西地区窑洞民居的人文地理区划及形态特征探微[J].华中建筑,2010,28(7):180-182.

[5] 牛新超.豫西地区窑洞聚落的改造利用研究初探[J].建筑与文化,2018(7):226-227.

[6] 李和勇.环京津近郊区衰落乡村适老化再生模式研究[D].天津:河北工业大学,2016.

[7] 刘培培. 河南省农村养老问题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 2014.

[8] 崔凱.“需求层次理论”的启示[J].董事会,2011(5):101.

[9] 索朗白姆.城市住区设计中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及其实现[J].建筑与文化,2014(12):162-163.

[10] 潘艳明,林凤,汪承龙.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浅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5,37(12):94-96,109.

[11]张海,胡雁.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下的老人居住环境浅析[J].建筑与环境,2012,6(2):126-127.

[12] 孙杨杨.老年公寓空间环境的适老化设计研究——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J].设计,2018(21):158-160.

[13] 徐忠,唐亚林.基于马斯洛理论的农村留守老人需求问题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7,11(6):59-65.

[14] 刘东卫,贾丽,王姗姗.居家养老模式下住宅适老化通用设计研究[J].建筑学报,2015(6):1-8.

[15] 祁淑玲.定西市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困境及对策研究——基于“积极老龄化”视角[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14):158,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