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手机在学生群体的日常生活中普及率越来越高。享受着信息化时代给我们所带来的便捷体验同时,也应当意识到人们对手机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对多数大学生而言,手机不仅只是通讯工具,日常娱乐、消费、出行都离不开。通过对大学生群体手机依赖的现状及危害进行分析,明确手机依赖对大学生群体日常生活产生的不良影响,并对改善手机依赖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手机依赖;解决对策
近年来,智能手机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基础工具,根据《2019年中国智能手机行业分析报告》中的数据统计显示:2018年我国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4.35亿。智能手机的普及率及其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程度对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产生着重要影响。方便联系与沟通只是手机的基础功能,通讯技术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诞生了智能手机,这为大学生提供了更为便捷的生活方式,于此同时也带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手机过度依赖的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并不罕见。
一、大学生对手机过度依赖的表现及负面影响
(一)大学生对手机过度依赖的表现
“低头族”在校园里随处可见,手机像“器官”一般的存在。手机过度依赖的行为现状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校日常教学活动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作为大学生,自我的控制力与约束力较差,是导致手机过度依赖的最根本原因。
大学生对手机过度依赖的表现主要有:当手机电量不足或不在身边时,心情感到明显低落、焦虑、魂不守舍;课堂上,频繁使用手机导致注意力分散,无法专注老师授课内容,影响学习状态;课余时,通过玩游戏、聊天、网购、刷网页等方式来度过;甚至走路、乘车、用餐时,依旧乐此不疲地沉浸在手机中。
(二)手机过度依赖现状给大学生带来的危害
手机逐渐成为大学生离不开的生活必需品,但不合理使用手机,甚至对手机产生过度依赖,将给大学生带来诸多不良影响。
第一,影响身心健康。在使用手机的过程中,人的注意力通常集中在手机,从而忽略了身体因长时间保持一个动作而产生的疲劳感。长时间注视手机屏幕,容易造成眼部疲劳,视力模糊、下降;长期低头使用手机,容易对颈部、颈椎、手指、手腕等关节部位造成一定的损伤。睡前长时间使用手机,影响睡眠质量、延迟入睡时间,破坏作息规律。
第二,影响学习效率。在学习或工作过程中使用手机,必然分散思维和精力。课堂玩手机的现象在高校屡见不鲜,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效甚微;遇到难题第一反应就是“百度”,而不是主动思考。长此以往养成思维惰性,不利于学业的进步。
第三,不利于大学生的正常社会交往。手机提高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效率,同时也导致人与人之间直接交流的次数减少,这对于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交沟通能力是极其不利的。现实生活中语言的交流和情感的表达是手机技术所无法取代的,与长辈、朋友相处时,频繁的看手机,更是极其不礼貌的行为。
二、防治大学生手机过度依赖的解决对策
造成大学生对手机过度依赖的原因有多方面,既有源于学生本人的主观因素,也有源于社会、家庭环境的客观因素。防治大学生对手机产生过度依赖,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强化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合理使用手机是关键,社会环境和家庭氛围的影响也尤为重要。
(一)加强正面宣传与教育,丰富校园课余生活
学校和社会理应加强对大学生合理使用手机的引导和宣传工作。相关部门对手机运营商采取一定办法,减少针对学生群体的流量优惠套餐的营销策略,从外界因素减少大学生闲时不必要的手机上网时间。
学校应更注重手机依赖方面的主题教育,加强课堂纪律管理,对课堂“低头族”现象进行科学干预,形成整体良好的学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思维。同时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
(二)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生活习惯
所谓“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子女行为举止的养成,很大程度受家庭因素的影响。如果家长自身“机不离手”,对于子女而言,不仅情感上产生疏远,且在教导子女时,欠缺说服力。加强与子女的有效沟通,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更好地防治大学生群体的手机依赖现象需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同配合。
(三)提升自我管理能力,牢固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
作为大学生个人而言,应当对手机过度依赖的现象有明确的判断,并对自己是否存在手机依赖现象与依赖的程度有清晰认识。在此基础上,加强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力,自觉合理使用手机、科学管理手机。
学生阶段的本职是学习,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做好学习计划与人生规划,明确自己的学业和奋斗目标,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必经的过程。在生活中,挖掘自己的兴趣与爱好,设定小目标,付诸实际行动,坚持下来定会有新的收获。课余时间参加体育锻炼和集体活动,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从而达到减轻对手机依赖的目的。
三、总结
手机是一把名副其实的“双刃剑”。语音、视频通话、手机支付等,改变了人们以往的生活方式,但手机依赖的现状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造成的诸多危害不可忽视。无论在成长还是教育的过程中,都应当秉持理性的思维方式,明确手机只是人类社会的工具之一,而不是当代生存的必备条件。摆正“角色”位置,做手机的“主人”,为我们所用。
参考文献
[1]魏珍.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干预研究及对策建议[J].河南教育(高教),2019(08):38-42.
[2]王君.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及手机使用动机的联系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10):89+95.
[3]毛俊青.大學生手机成瘾的危害及对策[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7(03):177-178.
作者简介
彭兰晔(1992.09—),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福建古田,云南农业大学,在读硕士,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