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莹
摘 要:在高中阶段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诗歌中的审美因素,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就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一、反复吟咏,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二、展开联想,赏析诗歌的画面美;三、披文入情,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四、整体感知,挖掘诗歌的意境美;五、尝试写作,体验诗歌的创作美。
关键词:古诗词;美育;教学;
一、反复吟咏,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教师在示范朗读时,可以选用优美的配乐朗诵,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更有利于学生在音乐的渲染中更好的感受作品的意境,领悟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美和音乐美的双重熏陶。例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配以二胡曲《察尔达斯》,《察尔达斯二胡曲》以一种苍凉孤独又悲怆的曲调,正好把辛弃疾词中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阳刚之气表现的淋漓尽致,朗读的时候感情基调也随着音乐的高低起伏,时而慷慨激扬,时而低沉凝重,让原本无声的诗歌,变得灵动而富有诗性,更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领略诗歌的音韵美。其次,要把握诗文的基调。通过把握基调,了解诗歌的基本感情倾向,才能确定朗读的抒情方式。如白居易《琵琶行》一诗中,作者表达了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诵读时应深沉、凝色,悲悲戚戚,特别读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④诗人的感情也随着琵琶女的命运而波动,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喟叹,诗人自叹身世经历,处处以环境描写衬托自身的感慨,充分表达了漂沦流落的悲切之情。学生在吟咏时把握这样的情感,才能沉浸其中,浸染心灵,才会被白居易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情怀所感动。
二、展开联想,赏析诗歌的画面美
很多写景诗都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在教学中,应设法将“诗”与“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感受诗意之后,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形成与诗相符的画面,再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色彩、画面的动静来欣赏诗的画面美,然后再由画面的整体色调,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如本人所执教的《积雨辋川庄作》一诗中,为了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通过绘“画”显诗韵,赏“画”品诗美的方式,借助图画再现诗的情境,把课文的内容形象化,在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易于接受和理解,涵养了美感。学生在诗情画意之中理解诗意,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把图画变成语言文字的高明,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也锻炼了他们创造美的能力。
三、披文入情,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诗歌语言的最大的特点就是用凝练简洁的字句,可以表达意蕴丰富、意境深远的内涵。正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简练精准的用语,能够使诗歌达到一字传神,画龙点睛的效果。就像一幅毫无生机的画,需要五颜六色的语言来点缀,没有了这些简约含蓄、精炼生动的语言,这幅画就不会变得灵动、富有生命。而诗歌的语言,炼字推敲方面也很讲究。如“乘舟弄月宿泾溪”的“弄”,“花自飘零水自流”的“自”,“绿杨堤畔闹荷花”的“闹”,“雄飞雌从绕林间”的“绕”等等,这些都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千古名句。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鉴赏古诗词时,通过抓住关键字、关键词来细细品味诗歌的内容,在字斟句酌中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在诗歌的语言中感受其无穷的魅力。
四、整体感知,挖掘诗歌的意境美
意境,是艺术家的审美体验、情趣和理想与经过提炼和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现代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说:“情景相生而且契合无间,情恰能称景,景也恰能传情,这便是诗的境界”。诗的意境美是千姿百态的,有的雄伟壮阔,绚丽多姿;有的悲凉凄婉;有的豪放旷达;有的含蓄典雅,景象万千。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抓住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使文字变成优美的画面,然后把自己的情感倾注进去,这样学生才能走进诗人心灵的深处,才能体会诗歌意境美的真谛。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是一幅苍凉的秋郊夕照图,全词既在写景,又是在抒情。在凄凉的晚秋景色中,表达了天涯游子孤寂无依的哀愁,情景交融,创造出了一种如梦如画的意境。
五、尝试写作,体验诗歌的创作美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儿童思维的天性本身要求有诗意的创造性。美与活生生的思维如同太阳和花儿一样,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富有诗意的创造,开始于美的幻想……唤醒创造性思维,以独特的体验充实着语言。”因此,应该从培养人的高度出发,教师要引导学生会写诗,是诗歌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总之,古诗词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地位极其重要。这些作品不仅是我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积淀,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承的载体。在教学中,教师要学会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美育资源,让学生在学习古诗词中得到感受美、欣赏美的体验,并激发学生大胆的去追求美,锻炼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从而培养他们丰富而高尚的情感和精神境界,学会在美的世界里落地开花。
以“诗词之乡”为依托进行诗词美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QJH201810121
參考文献
[1]朱光潜.诗论—朱光潜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2012.9
[2]李华梅.古词教学中的意境感悟略谈[J]吉林教育,2010,(5)
[3]赵家涛.中学古典诗歌审美教育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
[4]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16
[5]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