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年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76-0071-02
从案例中可以感受到柴教授对职业教育的一种情怀,以及对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种期待。在此笔者提出一些想法与柴教授商讨。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重要抓手,这一抓手不仅仅满足于学生的认知实践、实训实践和顶岗实习,还在至少三个方面发挥着作用。第一,校企合作是职业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原则。专业是职业学校发展的关键,而专业发展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相一致,是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没有校企合作,专业发展就缺乏生命力。第二,职校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学习企业一线的知识,但不能完全依赖于企业一线的培养。职校教师走进企业进行新技术、新技能、新方法、新工艺的培训,参与企业的研发与实践,以提升自身的技艺与创新能力,满足教育教学的客观需要,而这一切的实现必须依赖于校企合作。第三,企业是学生发展最好的体验场、实习场与生产场,加强校企合作可促进学生对职业的认知、对专业的理解。
案例认为高职教学没有转型成功的标志是教材没有变为行动导向,这个判断似乎有点向外推卸“责任”。高职教学实施的主体是谁?是教师;能不能把教材转化成学生可接受的内容,责任主要在教师。教材只是按照一定体系罗列的知识框架,教师才是进行知识重组与调整的关键。无论采用哪种类型的教材,都需要教师的内化与转化,切不可照本宣科。人才培养方案要体现专业方面的培养特性,也要体现人才培养的全面性,不仅仅只显现专业技术技能项目与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
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目前确实存在“管学生”重于“育学生”的现象,用一些简单化的管理代替教育的职能。考察一个职业学校的教育是否成功,不仅要看学生是否更成熟、更勤奋、更理性、更积极向上、身体更健康(话说回来,不经过学校教育,一个人经过几年的社会历练各方面也会有提高),更要看学校提供的教育服务是否满足学生、家长与社会的需要;学校的转型也好,变革也好,是否围绕着学生的质量要求而展开。对于毕业率不应高于95%的说法,我不敢苟同。强化职业院校学风建设十分有必要,可以制定若干制度、采取若干措施,但学生是否毕业应该依据一定的条件,达到规定的学分,而不是一刀切,否则就让人才培养失去科学性与严肃性。
案例所指出的一些问题在职业院校是客观存在的,也确实制约着职业院校的发展。如何解决这些矛盾与瓶颈,关键还是在于职业教育自身。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寄希望于政府、社会、企业能够理解我们、支持我们、帮助我们,这需要不需要?需要!但更多的时候,我们忘记了自己的使命与职责,面对存在的问题,不想改、不愿改,甚至希望别人来推动改革:校企合作希望企业主动送上门,教学最好有现成的教学资源,教材最好按教学方法进行编排,学生最好是优秀的,设备最好是先进的,经费最好是充足的,等等,但现实又是“骨感”的。解决这一切不能“等靠要”,而应该基于现实情况,在现有基础上进行“自我革命”,用我們的行动来改变现状、创造未来,这应该是当前职业教育的最大期待。
(作者单位:常州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