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情感,注重训练,提高实效

2019-09-10 07:22顾美云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19年1期
关键词:情感思维教学

顾美云

语文教学存在耗时多收效低的弊端,主要症结在于课堂教学的作用没有发挥好。

如何发挥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的作用,如何加强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这是摆在每个语文教师面前的新课题、老问号。通过长期的实践、不断的探索,我感到要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认知与情感的关系,特别要重视优化情感的作用;二是思维与语言的关系,強化智力发展的核心——思维训练;三是手段与效率的关系,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

一、注重情感投入,给学生认知的欢乐

认知是指认识的过程以及对认识过程的分析。而情感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的,与认知相辅相成、相互制约。教学中,如果忽视教学自身的情感力量,学生学习就会乏味,旧知得不到巩固,新知又会遭到排斥。应该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情意过程和认知过程的统一,让情感参与认知的过程,推动和加深学生的认识。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质,而在激励、唤醒和鼓舞。”这就意味着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要能激起学生情感,使他们在愉悦的情绪体验中接受教学,使教学活动成为师生双方乐于参与的一种充满情趣的活动。利用情感的力量给学生认知的欢乐,促进他们的学习更深入、更持久地进行。

(一)教师要动之以情

教师的言谈、举止、情感乃至个性,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要用健康积极的情感去感应学生的情感。上课时,教师目光炯炯,感情真挚,朝气蓬勃,给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力量;和蔼的面容,亲切的语调,期待的目光,及时的鼓励,恰到好处的身体动作,给学生如沐春风的愉悦;充满深情的朗读,情趣盎然的讲述,随机应变的教育机智,进入教材角色的情绪体验都会感染学生,增强课堂吸引力。教学中,我特别注意与“后进”学生的情感交流、传递和感染,努力使全班每个学生都有“抬起头来走路”的自豪感。

(二)师生关系要合作融洽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离不开教师情感的倾注。“热爱能够创造奇迹”,“期待能够激励上进”。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实行教学民主,将师生的密切交往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校内扩大到校外,学生感到“老师胜亲人”,便“亲其师而信其道”。这样,师生之间情感共鸣增加,学生的聪颖才智、天赋特长、兴趣爱好就能在融洽和谐、平等合作的心理氛围中得以发展。当一个刚入学不久的孩子批评我的拼音字母“h”的“1”写得太长,说“椅子背顶破了天花板”时,我感到由衷的喜悦。

良好的师生关系给学生带来了认知的欢乐,也调动了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他们的个性中蕴含着巨大的潜力。学生乐于习作,于是我升高了“优秀生”的习作坡度,引导他们早起步,适当提高习作要求,鼓励他们参加有意义的活动,为他们创造学习提高、显露才干的机会。与此同时,对“后进生”则给以更多的关心。我注意通过多种渠道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上课增加他们发言的机会,使其与“优秀生”一样受到机会均等的训练。作前指导,作中、作后评讲更是对症下药、有的放矢,让他们也能发现自我,感受习作之乐、认知之乐。

(三)课堂教学要饶有兴味

古人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学活动具有情境性,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求知就会兴味盎然,乐此不疲。为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我感到教师要根据语文课以“言”达“情”的特点,善于利用教材中语言符号和标点符号这两个信息载体,恰当安排讲练环节,使一堂课主线清楚、有起有伏、节奏明快。比如教《鸬鹚》一课时,观看渔人用鸬鹚捕鱼的录像后,我让学生表演渔人收鱼的动作——“抓”“挤”“甩”,让他们从中体会渔人既忙又乐、越忙越乐的心情,进而感受“景色美、渔家乐”的审美情趣。一节节语文课,我让学生动脑、动口又动手,在听听说说、学学做做中长知识、增才干。课堂上他们无拘无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下课了,他们还意犹未尽,常常围着老师继续提问和讨论……

二、注重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才干

美好丰富的情感是孕育创造性思维的温床,思维力又是智力发展的核心因素。在诸多的语文基本技能训练中,我把思维训练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努力使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得到和谐结合,语言与思维能力得到同步发展,使学生的个性、心理素质也能得到健康发展。下面从思维训练的基础、条件、核心三方面谈谈自己的粗浅体会。

(一)拓宽知识,丰富“智力背景”

知识是智能的基础、创造的原料。没有知识,就缺乏创造的原料。学生的知识基础越丰厚,创造能力发展的前景越广阔。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知识信息迅猛增加的今天,应该让学生既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又有宽广的知识面。

教学中我十分注意使知识纵向延伸,横向拓宽。在传授新知识时,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促使新旧知识有机联系,扩大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背景。教朱自清先生的《梅雨潭》一课,我先让学生背诵叶圣陶先生的《瀑布》一诗,在学生重温叶老笔下的瀑布的壮美时,用录像在学生眼前展现一幅在山、岩、天、云等背景烘托下幽峭壮观的山水画——梅雨瀑。这不仅激起了学生求知的兴趣,也促成了旧知到新知的迁移,促进了科学记忆的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很多,关键在于教师的疏导沟通。从学生入学之日起,我就有计划地结合教材让学生听记儿歌、古诗、简短的故事和文章片段,欣赏一些好词佳句。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后,就相机介绍课外读物,设立班级小图书馆,让学生通过大量阅读,广泛摄取知识。为了让教学中流淌时代的活水,又十分注重把相关的社会信息有机地纳入课堂教学轨道中,使学校、社会、家庭大小课堂息息相通,拓展学生的知识来源,达到丰富“智力背景”的目的。

(二)训练语言,提供思维条件

语文课有着发展思维力的广阔天地,这是由思维和语言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所决定的,只有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语言训练,才能准确表达思维的结果。因此,发展语言是培养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条件。多年来,我从听说入手,坚持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

语言训练的方式很多。在低年级,我采取专课训练和常规训练相互促进的方式,借助诗歌、散文、童话等文体,配以音乐、图画、表演等情景,将识字、阅读、语言、思维训练有机结合,使观察、思维、想象、理解、记忆等智力活动过程,与注意、兴趣、情感、意志等各种非智力因素和谐统一。在中、高年级,以考试改革为突破口,继续注重听和说的训练,并兼顾听说和读写的关系,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语言训练的途径虽很多,但我注意循序渐进,有的放矢。第一步,从句抓起,训练言必成句,培养准确思维。我常用听辨词句的方式区分什么是词,什么是句,以判断语言的基本结构单位——句子的完整性,帮助学生说全;学生开始认识句子后,进行大量的组词成句的练习,进一步强化句子的概念,把句子说好;抓住评句改句的练习,又使学生思维的准确性不断受到检验和锻炼。而对说一段、一篇的话来说,则要求抓住要点进行提炼,使语言表达更准确。第二步,要求学生说连贯的话,训练言之有序,培养逻辑思维。在学生初步学会把话说完整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把一句话、一段话说得句句衔接,前后贯通,层次分明。这样才能思有路、文有序,初步打下逻辑思维的基础。第三步,说话要有变化,训练言能善变,培养创造性思维。这是语言训练的较高要求,旨在启迪学生的智慧,拓宽他们的视野,引起丰富的联想、想象,更利于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广阔性、深刻性等品质。

(三)抓住核心,培养创造性思维

培养创造才干的核心和关键是发展“创造思维”。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所依赖的能力主要是创造性思维。列夫·托尔斯泰说;“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

问题是思维的引火线,它可以造成阅读的问题情境,把矛盾引入阅读过程,为加速思考、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增长学生创造才干提供内部动因。我十分重视创设问题的情境。首先是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在引导学生明确质疑的意义后,合理安排质疑时间,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比如,一年级小朋友学“冬瓜”一词后问:“冬瓜是夏天的蔬菜,为什么叫‘冬瓜’不叫‘夏瓜’呢?”三年级学生对《会摇尾巴的狼》的寓言进行带有哲理性的质疑:“狼的本性不会改变,那么一些坏人投降了好人,还帮助好人做了些好事,他们的本性改变了没有?”六年级学生在学《詹天佑》一课时质疑:“既然清政府腐败无能,为什么又要修京张铁路?”……学生参与质疑,是主动、刻苦学习精神的反映,也是一种创造意识的反映。

其次是鼓励学生进行求异思维。我向学生提出“多、快、好”三方面的训练要求,即要多角度、多方面地想问题、看事物,思考问题反应要快;学有创见,不同一般。如此,鼓励学生头脑中常要“带一个大问号”。强化这方面的训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水平,学生习作的思路也变得开阔了,内容也更丰富了。如写《游太湖惊奇世界》一文,学生立意各不相同:有的学生认为“惊奇世界”除了给人一点刺激,实在无多少游玩的价值;有的学生则认为它介绍了外国的文化背景,富有野趣,能在“惊奇”中领略世界风光。

再者是启发学生创造想象。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是进行创造性学习、活动的基础和条件。根据小学生思维的特点,提供想象的条件,从启发学生多角度展开联想,到分析事因、推断结果,启发学生合理想象,再到创造性地独立编述故事。随着要求的递增,学生的创造才干也就得到扎实的训练、生动的反映。

三、注重过程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优化教学过程既符合现代教育科学发展的总趋势,也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水平的高标准要求。电化教学作为现代科技成果,是进入教学领域后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在改革传统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方面显示了优越的功能。为提高教学实效,我注意发挥电教的特殊功能,使课堂教学面貌一新。

(一)运用电教,增强心理效应

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进而发展才智、陶冶情操、培养品德的心理活动过程。电教媒体的本质属性赋予它的特殊功能,更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强化学习的成功体验,能产生较好的心理效应。

教材中有些内容很难正确感知,投影、录像等电教媒体能缩短学生的认识和客观事物问的距离,在学生心中唤起强烈的真实感,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感知。而立体的画面、优美的解说词、富有激情的音乐,又诱发了学生的思维。我常用录音渲染气氛,用录像再现教材的动态情境,用投影展示事物瞬间的静止的特征。这种以形象唤起形象的教学,更能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增强感染效果。

(二)“电”“教”兼顾,改革课堂结构

現代媒体深入教学内部,不仅改进了教学方法,而且使课堂结构模式发生了变化。用音画交融、声情并茂的手段以知激学、以情促知,寓教于乐,打破了机械分割、上下分割、岸上学泳的松散结构,强化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更重视课堂教学向课外的扩展和延伸,更注意教学的可操作性,更体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建立语文课的新结构,我感到首先要搞好教学过程的系统设计。其中,最重要的是优化教学目标。《鸬鹚》一课写景叙事,执教这一课,我是从“审美教育”“智能训练”“知识基础”几方面制订教学目标的。在教学目标的导向下整体把握教材,使视、听、读、讲、议、练有机地组合成一个既能传授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又能获取审美感受,得到情感陶冶的动态功能系统,成为一个和谐的、完整的、充满生机的教学过程。

改革课堂结构的目的是使教学“低投入、高效益”,因此不能仅仅研究现代媒体,而应把一切媒体、一切教学资源利用和开发出来。要努力发挥各种媒体的特长,使精心组合后的多种媒体,尽可能取长补短,交融成一个新的整体,为构建新的课堂结构服务。为了初步培养学生的交际会话能力,我设计了一堂《小记者访问森林小学》的说话课。选用的现代媒体有录音、投影、遥控话筒。传统媒体中除了黑板、粉笔、教师的体态语言外,还运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物头饰。学生胸前佩戴记者证,手持遥控话筒,以一位小记者的身份出现在戴头饰的“森林小学”的“学生”面前。话筒里逼真的传声效果,头饰上可爱的动物形象,创设了学生采访的言语交际情境。不少学生在现场采访时即席对话,显示了他们“创造自己的思想”的才干和能力。

教学中,学生的信息输出情况是检验教学效果的客观标准。为利于组成严谨的教学结构,强化学生的成功体验,教学过程中还要重视对学生获得的语言、文字、情感、操作的信息的调控与反馈。有时遇上一些“偶发事件”,还需要教师的教育机智参与调控。·教学谈·

猜你喜欢
情感思维教学
情感
台上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