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西羊头山一带的 炎帝遗迹及故事传说

2019-09-10 20:14王静
炎黄地理 2019年10期
关键词:羊头炎帝神农

王静

高平羊头山之西有一座西羊头山,亦名神头岭,位于高平市城西北14公里处寺庄镇境内。该山是始祖炎帝活动的主要区域之一,也是后人祭祀炎帝的主要去处。周围的贾村、高良、釜山等都建有炎帝庙,每当举行庙会时,都要到西羊头山炎帝老庙把炎帝塑像请到本村炎帝庙祭祀。附近居民每年春节的凌晨,也要到西羊头山,把炎帝神灵接回家,然后才要举行各种庆祝和祭祀活动。因此,西羊头山一带自古流传有每年庙会祭祀炎帝的俗语“釜山不出正月,高良不出二月,贾村不出三月”。该区域至今保留着祭祀炎帝的习俗,除此之外,还有众多的神农炎帝遗址遗跡及传说故事。

西羊头山周围的炎帝遗迹追踪

创建西羊头山炎帝老庙应在金代以前

西羊头山上建有炎帝庙一所,俗称炎帝老庙。该庙创建年代不详,据考证在唐代时已有。炎帝庙遗址内残碑记载,金大定、清嘉庆、道光、咸丰、光绪、民国年间均有修葺。该庙坐北面南,二进院落,有正殿三间、耳殿三间、厢房各六间等建筑,占地面积2500余平方米。文革时期庙被拆,只留基址。正殿的基址仍清晰可见,地上散存砖瓦等构件,遗存部分石碑。勒石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的《釜山高良贾村补修炎帝庙记》明确记载:“神头岭古西羊头山,旧有神农炎帝庙,不知创自何代”,碑文追溯了金大定年间浩二翁等村民修葺神头岭炎帝老庙之事,与清光绪年间釜山村民维修村中庙宇时,亦补修神头岭炎帝老庙事。另勒石于民国十五年(1926)的《补修羊头山炎帝庙记》:“邑之境内羊头山有二,而此则西羊头山也。……山之上,旧有炎帝庙一院,不知创自何年,始于何代。”可见,西羊头山炎帝老庙可以追溯到金代以前。

贾村炎帝庙碑刻明确记载帝生于东羊头山

贾村炎帝庙建于村东南,创建年代不详,坐北面南,一进院落,占地面积722余平方米,现存建筑有山门、正殿、东西配殿、厢房等。庙院存石碑二通。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五椽,筒板布瓦盖顶,琉璃脊饰,单椽悬山式屋顶,柱头斗栱三踩单昂,前出廊。西配殿为奶奶殿,东配殿为牛王殿。舞楼三间,下为门洞,上为舞台。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日,贾村要举办庙会,祭祀炎帝。举行庙会时,首先要到神头岭,把炎帝请回村里来,才要举行各种祭祀活动。

贾村炎帝庙现存石碑两通,即《贾村补修庙碑记》和《重修炎帝庙暨诸庙碑记》。《贾村补修庙碑记》勒石于清道光十二年(1840),现立于炎帝庙正殿前椽下,是例授征仕郎吏部候选直隶州州判丙申科恩贡生刘土彦撰并书。其碑云:“帝生于高平东羊头山,相传种五谷,尝百草处也。西羊头山俗呼为神头岭,建有帝庙。……贾村去神头岭仅里许也。” 该碑与神农镇境内羊头山神农庙现存唐武则天天授二年(公元691年)的《泽州高平县羊头山清化寺碑》记载的“此山炎帝之所居也,……遍陟群山,备尝庶草,创制耒耜,始兴稼穑……人钦圣德,号曰神农”相印证。

高良、掘山、箭头村炎帝庙祭祀之异同

高良村炎帝庙建于村之东北,创建年代不详,坐北面南,单进院,占地面积687余平方米。现存建筑有山门、正殿、配殿、耳房、厢房等,为明清时的遗构。庙院内有柏树两株,青翠参天。正殿在建筑形制上,许多地方沿袭金元做法,保存比较完整。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三日要举行盛大的庙会祭祀炎帝。举行庙会时,高良村也和釜山村、贾村一样,首先要到神头岭炎帝庙,把炎帝接回村里来。

掘山村炎帝庙巍然壮观,坐落于村子的东北角,地名为东坡。庙紧靠村子,东面是高高的山岭。该庙创建年代不详,座北面南,单进院,庙损毁严重,现仅存正殿、东西厢房等建筑,为明代建筑。庙院内原有碑碣二十多通,牌匾二十多块,现仅存清康熙元年(1662)《补修炎帝庙序》石碑一通,其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将炎帝的最大功绩归结为农业和商业,人们为此立庙塑像祭祀。该碑文内容为:“盖闻古神农氏,固代伏羲治天下者也,以火德而王,都曲阜,在位□□百四十年。其功德及万世者两大端。一曰:始为耒耜,教民知稼穑;一曰:日中为市,使民知贸易。自古□昔以迄今,兹务本者,受农桑之赐;逐末者,享货殖之利,莫不立庙杜,塑圣像以承祀焉。”为此,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日要举行盛大的庙会,来祭祀炎帝。每隔四年要举行一次耍乐故事大赛,附近的村子,如伞盖、鹿宿、柳村、什善、赵庄、靖居、草芳等都要参加,十分隆重,热闹非凡。与其他村子不同的是,每年掘山村庙会祭祀活动不是在炎帝庙内,而是在庙外面搭建一个棚子举行祭祀炎帝活动。

箭头村炎帝庙建在村中,创建年代不详。坐北面南,三进院落。现存建筑有舞台、山门、正殿、东西厢房等。舞台建于山门的外面,为清代晚期宣统年间所建,面阔三间,东西看楼五间。山门面阔三间,两侧有二层小楼各二间。正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前出廊,单檐悬山式屋顶,筒板布瓦盖顶,柱头斗栱三踩单昂,为明代遗构。殿内原来塑有炎帝像一尊,现不存。后墙上绘有12辐条屏花鸟画,画面清晰,画工较细。整个建筑规模较大,对称美观。庙内现存《补修炎帝庙碑记》和《补修炎帝庙及合村神庙兼创修戏房碑记》两通石碑,碑文记叙了村人补修炎帝庙的情况。

西羊头山炎帝故事

与村名、地名之由来

高平流传着很多炎帝的神话传说,在东羊头山周围有不少与炎帝活动有关的村名地名。相传炎帝尝百草误吃了“百足虫”中毒之后,骑马行至现在的换马村,因疼痛难忍不能再骑马,只好换为人抬,于是这个地方就被叫为“换马村”。抬着走了半里多,由于中毒渐深而不省人事,对人们的呼唤炎帝已不能答应,这个地方就被称为“叫不应”,后演变为“北营村”。炎帝逝世后,停尸在一个坡地上,坡地便称为“卧龙湾”。炎帝去世后,坐骑宝马悲鸣不止,沿山奔跑,后人就叫此山岗为“跑马岭”。炎帝装殓安葬的地方叫做“装殓”,“庄里村”的名字就是因此演变而来。综而观之,高平羊头山地区保留着一系列神农炎帝在尝百草辨五谷的过程误食断肠草而献身时的村名地名。与东羊头山相对的是位于寺庄镇的西羊头山,那里不仅保存着炎帝遗址遗迹,还有很多与炎帝有关的故事传说以及村名地名。

西羊头山周围的山脉名称有很多广为传颂的神话传说,比如丹朱岭以尧封长子丹朱而得名,发鸠山是炎帝少女精卫填海发生地,郎公山是仓颉造字之所。《高平县志》:“丹朱岭,接长子县界,以尧封长子丹朱得名”。丹朱是中国上古部落联盟首领尧的长子。相传,因为丹朱不肖,尧把部落联盟首领之位禅让给了舜。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说:“堯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百姓悲哀,如丧父母。三年,四方莫举乐,以思尧。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以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山海经·北次三经》载:“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高平市志》载:“郎公山,山东南有一个千佛洞,名曰:‘三皇之窝’,供奉着伏羲、女娲、神农。”

除了山脉名称,西羊头山周围的村名亦有趣闻。在釜山、高良一带流传着这样一首民俗:“釜山原来是灶台,高良庙会贾村摆,东西曲村把曲晒。”大清《泽州府志》记载:“釜山,县北三十里,形如覆釜因名。”“釜”表示一种器物,圆底而无足,必须安置在炉灶之上或是以其他物体支撑煮物,釜口也是圆形,可以直接用来煮、炖、煎、炒等,是现代所使用“锅”的前身。在釜山村与沁水小柿庄近的地方,有一座形同釜的山,因此故名釜山。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这条史料为炎帝与黄帝氏族部落联合北征蚩尤提供了地名上的支撑。传说炎帝在西羊头山兴农事,越做越大,从山上做到山下。为了方便耕播,在山下修筑了灶台。时间一长,炉灰便堆成一座小丘。后来到别处发展时,将锅往小丘上一扣,就走了。由于这片土地肥沃,很适宜种庄稼,就有了许多人聚居于此,因为有这样一座如倒扣着的釜形小山,将村命名为釜山村。

贾村的“贾”是一个双音字,既读“jia”,也读“gu”。贾村村名来源于炎帝创造的“日中为市”,是商贾的发祥地。《易经·系辞下》:“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高平县志》:“日中为市,神农所教也。”相传神农炎帝兴农以来,老百姓收获日丰,常有一些盈余。所盈之物并非同一,你是麻盈,我是粟丰。相邻之间,时不时的以你余麻易我剩粟。炎帝便在西羊头山东北处设点,开始了定时的抱布贸丝,以物易物的活动,这大概就是商贸的开端。贾村就是炎帝行商服贾的地方,古时这地方叫贾(gu)村,直到后来人们以讹传讹,说是一贾姓人在此开辟了村,所以叫贾村,其实贾村从来就没有一户贾姓村民。西羊头山一带的老人们常说:高良村集会多,三八六九就开一场,戏在高良唱,会在贾村摆。由此可见,炎帝文化的的源远流长。

高平东羊头山与西羊头山相距10余公里,蜿蜒逶迤,山水相连。东羊头山上的神农城、神农泉、神农井、井子坪是神农炎帝开荒种地之所,故关村炎帝行宫、团西村炎帝寝宫是神农炎帝生活起居的地方,羊头山周围的换马村、北营村、不应村、庄里村是神农炎帝创业献身所经之地。从炎帝肇创农耕、采药中毒身亡到殁葬享祭的陵庙群,与西羊头山炎帝文化的遗址遗迹、故事传说、村名地名等呈现出一个完整的炎帝繁衍生息的生活链。特别是现保存于贾村炎帝庙勒石于清道光十二年(1840)的《贾村补修庙碑记》载:“帝生于高平东羊头山”,与神农镇神农庙现存唐武则天天授二年(公元691年)的《泽州高平县羊头山清化寺碑》记载的“此山炎帝之所居也”相印证,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炎帝文化遗存的区域体系。由此可见,高平炎帝故里实至名归。

猜你喜欢
羊头炎帝神农
我和神农过一天
神农尝百草
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
五柳肚丝与红烧羊头
伊斯坦布尔的两只羊头
冬至“熬羊头”
神农尝百草
炎帝插上“微时代”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