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
摘 要:幼儿园教育之育人的本真是以“爱”为基础进行的主体间的情感联结,作为基础教育奠基阶段的学前教育,关爱成了幼儿园教师职业素养及专业伦理发展的必备条件,幼儿园教师关爱品质的发展更是逐步引起了广大教育研究者们的关注。随着大众媒体的不断更新和普及,近些年来,幼儿园教师虐童事件不断被曝光在公众的视野中,人们开始质疑教师的“良知”,思量整体幼儿园教师队伍的职业素养,社会舆论给予了幼儿园教师更多的压力,幼儿园教师师德体系建设逐渐受到全社会的热切关注。基于此,本文探讨如何提升教师关爱品质入手,从而培养幼儿的道德素养。
关键词:关爱品质;道德素养;幼儿
幼儿园教师对幼儿的爱出乎本能却又超越本能,更多的是一种给予性的无关乎利益的兑换,是一种“去功利性”的神圣的爱,是人之为人的“至善”本身。幼儿园教师给予幼儿的爱更是一种实践性的爱,表现在点点滴滴的教育实践行为之中,通过语言交流和肢体动作以达到情感传递与支持的作用。
一、以闲暇艺术,生衍关爱情感,培养幼儿道德素养
繁琐的文案工作,过于频繁的督导评估,过于机械的环创工作以及不定期的培训与会议占据了幼儿园教师的闲暇时间,加班成为大部分幼儿园教师的日常,教师只能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这些繁琐的工作之中,而这恰恰占据了教师与幼儿共同相处的时间,埋头书写的教师又如何才能毫无挂碍的走到孩子们中间去实现心与心的深层交流。闲暇是个体生命的一种状态,闲暇不只是在寻找生命的快乐,也是在找寻生命的意义。教育是一种唤醒心灵的行为,它基于教师自己对生活的体悟与感知,尤其是幼儿园教师所面对的是天真烂漫的处于生命初期的儿童,更应该敬重生命的原始感受,更应该理直气壮地去追寻自己的闲暇生活,充分发扬自身的闲暇精神,真正的走近儿童的生活,与儿童开展心灵的对话。通过闲暇教育,帮助教师通过闲暇生活做到自我决断、自我充实从而形成积极进取的良好心态,帮助教师扩大闲暇生活的选择范围,丰富闲暇活动的形式,获得不同的闲暇生活体验,最终得以提高闲暇生活质量,从而真正实现“诗意的栖居”,达到主体精神世界的丰腴,形成健全人格。比如广泛的发展个人的兴趣爱好,丰富自身的生活内容,在“闲暇”中享受生活的幸福,缓解工作的压力,提升生活的品质,从而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拥抱生活,享受生活的乐趣,不断地充实自己,与自己的心灵进行对话,从而提升关爱的品质,有更有效的去培养幼儿的道德素养。
二、以文化为引导,“仁者爱人”,培养幼儿道德素养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源于特定的文化环境以及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对于幼儿园教师来说,主要表现在园所文化环境及相关的教育实践活动,园所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教师,给教师的教育理念及实践带来深远持久的影响。优秀的园所文化能有效地丰富幼儿园教师的精神世界,增强幼儿园教师的精神力量,促进幼儿园教师的人格健全,提升自身的素质。文化具有塑造人的作用,不同的园所环境下成长的教师打下了各自文化的烙印,这影响着教师与幼儿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着日常的教育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教师个人的思维方式。在幼儿园这一相对较小的组织中,幼儿园教师与幼儿、行政人员、家长等存在着亲密无间以及全部人格的互动关系,且存在一种强烈的组织/群体认同感。幼儿园教师在日常的工作中,不仅有面对幼儿的压力,还有来自于同事、领导以及家长等的压力,而轻松、温暖的园所环境氛围有利于教师身心的和谐发展,促进教师积极情绪的产生,一个只有自己感受到被关爱着的人,才会以更积极的态度去爱护身边的人。
教师要尊重园所内每一个生命体的尊严和幸福,保障每一个体的权益,营造“以人为本”的平等公正的园所文化氛围,精心营造具有人文关怀的育人环境,促进幼儿、教师、幼儿园共同和谐的发展。给教师多一份理解和关怀,让教师在工作中享受生命的快乐,学会发现与欣赏孩子,从而主动去了解孩子的需求,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行为,形成更深层次的依恋关系,培育关爱信念。
三、以“反思”促发展,不断思考,培养幼儿道德素养
教育职业的变化性和复杂性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与思考,不断地反思和改进自身的教育实践,不断地实现自我的发展和完善。教师应该是具备反思能力的实践者,在研究自身教育经验和改进自身教育行为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启示人们应该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思维方式,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这启示我们在反思的过程中,也要遵循“整体性”思维方式,全面而透彻的看待问题,杜絕孤立而片面的思维方式,以此不断加强反思的批判性和创新性。教师在对幼儿实施关爱行为的过程中,应始始终基于“至仁至善”的立场,用“整体性”的眼光去反思自身的教育行为,从教育目的、教育方法到教育结果,不断反思自身的行为是否真正收获了“以善至善”的一种“至善”的幸福与喜悦,使得自身的行为始终合乎“善”的要求,时刻保持一份爱的“警觉”,反思自身的言行,从而去培养幼儿的道德素养。
总之,时代的飞速发展,给予了教育世界更多纷繁复杂的刺激,也给予教师更多的困难与挑战,也许是工作的压力、也许是工资待遇、也许是身份认同亦或是其他种种因素都会给予幼儿园教师以心灵的“震颤”,而这些就是幼儿园教师在追寻教育“良知”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险阻”,教师要如何在时代的激流中保持这一份至善的“教育良知”,守住这一份至诚的“教育初心”,这需要教师沉下心来回归本己,“与自己对话”,提升自己的关爱品质,从而才能培养幼儿的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意]德·亚米契斯,夏丏尊译.爱的教育[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