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照——细枝末节见真心

2019-09-10 18:00沈嘉柯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 2019年1期
关键词:行路难语感李白

沈嘉柯

新课标背诵篇目——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赏析

也许是打翻了酒瓶子,看那酒水在地上四面流淌得来的灵感;也许是偶遇下雨天,看见那街头泻水;还可能是家人洗衣服泼出的水……心里有叹息和愁苦的人,总会被生活中某个细节触动,就算不是“泻水置平地”,也会有别的什么来感慨。人生不如意,就会写诗。

写作的灵感,往往就是留意到这样的生活细节,找到与广泛的人生内在的相似性。我们说一首诗形象生动,就是指把抽象的道理,赋予到具体的事物上。

让现代人去理解古代才子的愁苦,还是先要往不得志和压抑上去体会。南北朝的不得志,门阀高阻,那是一种近乎绝望的不知所措:看到高头大马出入,看到不如自己的人在把握朝政,自己却不得其门而入。好不容易攀附上,也發挥不了什么作用。贫寒庶人的子弟也拿士族们没办法,平时还要看他们脸色以求提携,谈话还要谨慎小心。

一个人是朝西去,还是往东走,是北上,还是南下,他的人生自有一种宿命的安排。

纵是如此,又怎能一味抱怨诉苦哀叹呢?还是要面对问题,直面惨淡。又是悲叹,又是忧愁,没有人安慰自己,没关系,那我就自己喝酒安慰自己,这就是“酌酒以自宽”。

“举杯高歌行路难”,举杯喝酒排遣烦恼忧愁,还高声唱起诗歌,抒发情绪,却还是唱不下去了。因为发牢骚容易得罪人,权大势大的人得罪不起,只能憋在肚子里。这就是“吞声踯躅不敢言”。

实在太痛苦了,该怎么办呢?作者留白了,没有接着往下说。

那些高门子弟,拥有更多东西,不仅包括名利,还包括话语权;而一般百姓,得不到实现抱负的机遇,还不给人发牢骚的空间。不让我说?那我就说一半;说一半,比不说还厉害。这是文学的妙处,也是无奈,夹缝中求生存。

鲍照去找临川王刘义庆,无论如何都不甘心碌碌无为,他要求青睐,求赏识,求重用,不惜主动出击抱大腿。

别人劝他“郎位尚卑,不可轻忤大王”。他却更加愤愤不平:“千载上有英才异士沉没而不可闻者,岂可数哉!大丈夫岂可遂蕴智能,使兰艾不辨,终日碌碌与燕雀相随乎?”

这个心里住着鸿鹄的男人,这么拼命,终于得了一官半职——临川国侍郎。然而好事太短暂,刘义庆一死,鲍照的靠山没了,朝中无人,他就没官可做了。做不了官,还能做什么呢?

所以说,让现代人理解这样的古代才子,第一原则是将心比心。那个年头,当不了官,就没有任何其他办法施展抱负,一展所长。文采绚烂,天下皆知,这事不难,鲍照已经做到了。但是敲门砖再漂亮,门开了又关上,等到大门下一次再打开,进门却发现门里一塌糊涂,都是一些争权夺位的野心家,个个揣着刀斧,要雷霆一般粉碎敌人。

回头再看那“砖”,何其心酸,“行叹复坐愁”。除非去当个深山居住的隐士,人生也没什么选择了。天地之大,没地方安放一颗不甘平凡的心。生死迅疾,世道变得太快。南北朝的皇帝,走马灯似地换,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下面的官员也不好过,时刻要小心站队,不停杀来杀去。

前后十几二十年,鲍照又跟了几任领导,职务也做了好几种,抱的大腿动不动就崩塌,他也很无奈。就这么在斗争中,他被乱兵给杀了。这样的结局,令人无限同情和唏嘘。

对于鲍照这样的人来说,玩文艺的好心情,是暂时的。那一片冰心在玉壶里高洁,是不够的。

泻水之苦,苦在身不由己。东西南北,随地势高低,艰难险阻而混乱流去。他的人生命运,终于像他写的诗一样,达成一致。他写了那么多宽慰自己的诗,在无意间,猜中了自己结局。

写 作

读诗也好,写文章也罢,都需要掌握一种极其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语感”。尤其是读公认的佳作,最容易锻炼“语感”。所以清代才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种说法。

所谓掌握“语感”,说穿了,就是酝酿情绪。当你要写悲伤的主题文章,那么就去听悲伤的音乐,读历代悲伤主题的经典诗句。渐渐地酝酿好了情绪,就找到了感觉。记忆的仓库就顺着情绪打开,对应的素材浮现在脑海里,写出的东西,自然就具备了沉痛悲伤之感。

鲍照的《拟行路难》整整写了18首,从各个角度写人生的感慨叹息,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李白。所以,我们从李白对鲍照的借鉴和发扬中,也能学到写作的经验。

就拿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六)来举个例子。他在诗里写了“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后世的李白《行路难》三首(其一)里直接就化用写了“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如果要写一个人心有不平,情绪憋着,有待于发泄,就可以用到“拔剑”这个意象。鲍照表达叹息抑郁苦闷,他针对的是“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被罢官不了,不得重用。

李白用来表达环顾四周的茫然,特别巧妙。

鲍照说“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李白的《将进酒》就写了“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因为圣贤都要承受不被人理解的寂寞,都有贫贱匮乏的烦恼,何况是普通人呢?这就是一种强烈的感叹。那么我们写文章的时候,也可以把这种对比运用起来,起到强烈的情感触动的效果。

写好文章,掌握语感,要求一个人有同理心、共情心。先去理解别人的痛苦和悲伤。比如鲍照的人生。理解了他的人生遭遇,才能读懂他的诗。对他充满同情心,才能体会到什么是怀才不遇、忍气吞声,体会他写的“君不见蕣华不终朝,须臾淹冉零落销”。

蕣华,也就是木槿花,朝开暮谢。人生就如木槿花,如果没有好好绽放,美好的时光很快就消逝。

对于少年人来说,拿自己的有限人生经验去揣摩,也一样有效。童年一起玩耍的好朋友,中学时代去了外地城市,不能在一起了,就能理解“各自东西南北流”的含义。

演员拍戏在需要流泪的时候,剧本剧情可能是失去爷爷,但她自己的爷爷明明健在,那怎么办?她可以通过回想自己失去外婆的悲伤,酝酿情绪,最终流下真挚的眼泪。因为亲情是相通的。

反过来,当你自己学会了吟诗写作,又会对那些背诵过的诗句,有更加深刻的记忆和理解。

情 境 练 习

找出生活中具有象征意义的细枝末节,展开联想,进行仿写。并反复练习掌握语感。

例句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答案  烟花升上天空,各自东西南北飘。

柳絮随风离开枝头,各自东西南北飞走。

猜你喜欢
行路难语感李白
拟行路难(其六)
两手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朋友
诗仙李白的归宿
语感培养和语文学习
谈谈对语感的认识
倒下的那一刻
语言与言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