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媒体民生新闻受众影响力探析

2019-09-10 07:22李密
媒体融合新观察 2019年1期
关键词:负面新闻新闻标题认知结构

李密

在当今传媒业迅速发展的时代,受众对于信息内容和途径的选择日趋多样化。民生新闻作为新闻的一种,在大众媒体中其版面、关注度、信息量等方面都具有压倒性的优势。民生新闻的各种理论在当今的新闻学界依然是一个非常较为热门的话题。

如果从具有民生新闻性质的电视新闻类节目算起,那么具有代表性的民生新闻可以追溯到1993年《东方时空》 “生活空间”的开播,“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这一口号的提出,本身就具有了民生新闻的属性。

从2003年开始,“民生新闻”研究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研究主要集中在“民生新闻的概念界定”“电视民生新闻的个案研究”“电视民生新闻的意义”等,这些问题确实非常值得研究,但是其中较少涉及报纸和网络的民生新闻,而且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例如,民生新闻的概念不清晰,民生新闻的理论论述不够成熟等,所以需要对民生新闻作进一步的分析研究。民生新闻是媒体站在人文关怀和平民的立场,从广大普通百姓的需求和利益出发,以民众的日常生活为主要内容,以民众的人生诉求为基本出发点,以民众的生存状况作为关注点的新闻类型。

传播心理应用方向主要是研究在大众传播及人际传播中,心理现象发生与发展的规律。尤其重视在新闻、广告、影视、网络等传播的重要领域中所出现的传者与受者特定的心理活动规律以及提高大眾传播活动效能的心理依据与策略等方面的研究。传播心理应用研究的重要作用在于通过揭示这些心理现象的规律,帮助传播活动的参与者运用这些规律去预测和控制传播实践领域中,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简单来说,就是研究怎样的传播才更符合受众心理现象的规律。

一、从受众角度出发的民生新闻题材选择分析

(一)新闻受众心理具有随意性

受众对媒介种类和媒介内容在选择上有较大的随意性,对待新闻标题尤为如此。这主要是由新闻信息的特点所决定的,大部分新闻信息跟政府法令、党的文件、各种定律公式不同,其主要的功能是向受众传递社会最新发生的事实,受众不必精神紧张地,一定要带着什么目的地接受新闻。关注百姓民生小事的民生新闻也是这样。选择什么、选择多少、接受多少,主动权都在受众手里。受众在接受很多信息的时候完全就是随机的且无意识的。这启示我们要变被动传播为主动传播,在新闻标题创作中注意技巧,最大程度吸引受众的关注。当受众拿到一份市民化的报纸或者浏览某个网页的时候,他对信息的选择是具有极大随意性的。

(二)新闻受众心理具有交融性

很多传播学家认为:为了集中讨论大众传播问题,我们不得不略去研究人际和人的内向传播,也就是说,单纯考虑信息传播者对于受众的影响,先略去其他个体对于某个受众的影响。但是,大众传播又是一种同其他各种传播网络及传播过程共存并且相作用的过程。基于这种认识,受众心理则理所当然地具有交融性。同时,处在感性世界和媒介世界的双重影响之下。所有的受众都有心理基础和背景,不存在没有心理背景的受众。新闻标题要怎样才能被受众一眼挑中?我们就需要在新闻标题的拟定中,不能就事论事,一定要结合受众的心理系统进行分析。

(三)受众心理具有互动性

传者对受众心理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这也是新闻媒介最主要的一种功能,而且大多数是潜移默化的。受众一般处于无意识状态,或接受,或思考,或疑惑,或对照,在种种错综复杂的心理活动中,实现着对新闻信息的获取和因新闻而发生的态度上的转变。新闻标题作为新闻之“眼”,其拟定中需要体现与受众的互动,才能够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受众对传者的心理影响是指受众对传者自下而上的,借助于反馈机制直接或间接施予的影响。反馈,一般来说指的是传播者获知关于其预期的接受者,是否及如何真正接受了讯息的过程。反馈方式对大众传播来说主要有:受众研究、收听收视率、发行量、受众来信、来访、投稿等。关于这一点毋庸置疑:不与受众交流,只顾做自己的事情,新闻媒体就注定失败。

二、从传者角度出发的民生新闻题材选择分析

(一)新闻题材应该赋予受众“参与权”

一个新闻事件要想得到受众的关注,就必须进入其心理系统,而“参与权”便是进入心理系统的“通行证”。

传播心理学里面有一个叫作“参与权”的概念。所谓“参与权”的概念,通俗来说,就是人们对于某条新闻报道的事件,是否感觉和自己的利益、生活等其他方面有一定的关系。传播是使用观念形态的信息,通过人的视觉器官或听觉器官或触觉器官作用于人的心理系统。传播信息运载着传播者的意志作用于受传者的心理系统,并与心理系统的原有构成进行反应。反应结果产生一种涌动着精神力量的源泉——我们把这种泉源称作心理能,心理能是传播作用于受传者所产生的直接效果或者叫一级效果;心理能外化为受传者的行为,有些心理能所外化的行为还要作用于社会,使之发生相应的变化。

在心理系统中,有一个叫“情感”的通行证。无论社会怎样发展它都依然会存在。这些情感要充满人文关怀,不能为了标题的哗众取宠使自己失去起码的人性,变得麻木与自私。

(二)对负面新闻的合理利用

很多受众喜欢批判性和负面新闻,这里的负面并不只是道德上的负面新闻,而且是指其他意义上的与人们的正常思维相悖的新闻。

负面新闻作为媒体新闻传播的一项内容,其地位愈发显得重要。负面新闻从其含义上讲,是指“消极的(或不好的、有害的)新闻信息”。通俗地理解,它是灾难性事件和破坏社会行为秩序的事件所传达出的信息,即我们常说的天灾人祸。负面新闻信息所表现的是不利于人类社会发展和人与自然界和谐的信息,是一种“非人性的特质”。作为消极事实释放出的负面新闻,一般具有破坏性、突发性、敏感性和复杂性等特征,这些特征是负面新闻凸显出来的个性。突发性是指负面新闻事实的发生大多突如其来,不可预测、无法把握。突发性是事实成为新闻的重要条件,但负面新闻事实的突发性比非负面新闻事实要强烈、明显。敏感性是指负面新闻一旦发生,能迅速对人的心理产生刺激,引起人们的惊愕、震撼和关注。换言之,负面新闻事实释放的信息,在满足人们消除事物新近变动状态的不确定上的能力,远大于非负面新闻事实释放的信息。负面新闻的复杂性表现在其形成原因的复杂和人们对负面新闻信息的认知、情感、行为反应的复杂两个层面。负面新闻就其成因,可以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主观原因是人为造成的,且因社会和人的复杂性有不同的表现。客观原因通常指自然灾害。人们对负面新闻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反应也是极为复杂的,这种复杂性取决于他们接受负面新闻事实的心理能力和认知能力。受众之所以喜欢批判性报道,从传播心理学上来讲是:批判性报道激起了受众展示自己情感的欲望。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受一定文化的熏陶以产生与其民族、环境、传统相适应的社会情感、道德等。这些社会情感一旦形成,它就要求有用武之地,也就是有展示自己的欲望。

所以,受众在潜意识里是期待负面新闻的。因此,在新闻标题拟定中,要特别抓住负面的新闻点。同时,注重对事件结果的报道,并在标题中予以体现。

(三)题材选择要与受众认识相衔接

所谓认知结构是指个人在感知和理解客观现实的过程中,在头脑中所形成的一种心理结构。因而,认知结构由一个人过去的经验、知识所组成。在认识过程中,新的感知、新的信息要同已形成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发生反应。相互作用、相互反应的结果,不仅影响受传者对当前事物的认识,而且会产生一些新的感受、新的观点、新的态度和新的欲望。

标题用词要与人们认知结构中的“类”相关联。人们的认知结构在人的生理发展中,对某一事物或者现象会有固定的、模式化的印象。我们在新闻标题的拟定中,用词的选择应该使所要传播的信息得以补充,丰富认知结构中“类”的特点。用它的特点及典型样例去鉴别和修正进入的信息。或者根据进入心理系统的信息元素,信息单元的特性,按照多原则、多标准,不仅把这些元素组织划分成在空间或时间等方面接近的“类”的信息单元或信息团体,而且还要利用受传者心理系统中储存的经验知识,对传播者送来的信息,特别是零散的甚至残缺的信息进行修补、连接、装饰、改造,从而达到出奇制胜的传播效果。

(作者单位: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广播电视台)

猜你喜欢
负面新闻新闻标题认知结构
“负面新闻”导写及例文
2018世界杯英文体育新闻标题的及物性系统分析
浅谈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
网络负面新闻及其传播特点分析
负迁移与语文认知结构的“千丝万缕”
构建认知结构培养解题能力
一题多解,认清思维树之“根、枝、叶”
网络环境下高校负面新闻的危机公关应对策略探析
试论网络新闻标题的独特性
中学生体育认知结构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