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苹
老师是学生学知识、学做人的引路人,学生在某些问题或事情中也是老师的老师。
孩子的有些问题没有成年人想的那么严重,但有时孩子觉得严重。
天天和孩子打交道的老师,是不是感觉自己随时要和孩子们斗智斗勇。
在校园发生的事情最好在校园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最好由学生解决。
作为一名长期担任班主任的小学老师,我认为要处理好孩子们成长路上出现的问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站在儿童的角度去思考,体会,然后找到恰当的方法去帮助儿童,解决问题。
我的班级前不久就出现了问题,我和学生们共同解决了问题。
一、满满的书架(快乐)
前不久,学校为营造书香满校园的氛围,培养学生读书的乐趣,特地为每个班级添加了一个书架。我们班的同学们也积极主动地拿来自己最喜爱的书搁放在书架上,那一本本装帧精美,内容生动的书籍顿时让小小的书架丰富多彩起来,整个教室也突然间书香飘荡。一人捐出一本书,每人却可以分享到44本书的乐趣,这是多么快乐而有意义的事情啊。我看着这满满的书架,笑了。同学们也美美地笑了。
二、书籍失窃 (烦恼)
可好景不长,不多几天,同学们发现书架上有几本书不见了,而且没有谁知道书的踪影,也没人能提供有价值的线索。这成了一桩悬案了。想不到班级里会出现“小偷”,我和同学们对此都深恶痛绝,可又无可奈何。
这件事就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空闲的时候,总有个黑影向书架伸出手去……那个黑影不就是我的学生么,他这样的行为会影响他成长,影响他做人啊,我不愿看到自己的学生这样。
我为此焦虑,可书籍仍然不断地失窃…….这个事情不是小事了,得和全班同学(包括窃书者)一同谈谈,大家共同面对,共同解决。
三、七嘴八舌之我见(喜)
午会课上,我让同学们仔细地审查书架里的每一本书,准确无误地统计丢失的书籍,并请书的主人把自己丢失的书的书名认真地写在黑板上。一共6本,有海伦凯勒的《假如我有三天光明》,有《一千零一夜》,有《兵器大全》,有《周锐儿童小说集》。还有两本现在中小学生特喜欢的《大宇系列》。小主人一笔一划地写,仿佛这样能唤回自己心爱的书籍;同学们专注地看着,深深地思索着。教室的空气变得沉重起来,大家都不轻松,都很不舒服。我开始打开话题了:请书的主人谈谈自己这本书的来历和丢失后的感受。听着小主人讲书的来历和现在的心情,大家都很难过。我想:那个拿书的同学现在也不好受吧。“爱看书本来是件好事,可不还书是大家都厌恶的行为。可为什么还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呢?”大家立刻七嘴八舌地议论开来,纷纷猜测其中原因。有的说:是借回家忘了带来还;有的说:有可能现在就在学生书包里,此时不好意思拿出来;有的说:可能已经弄丢了。……听着孩子们的看法,我洞察到了孩子们的心理。借书是因为爱书,爱看书;不还书不是因为想占为己有,而可能是疏忽大意忘了还,也可能是弄丢了,没想到弥补的办法。他们不是我们心里想的那样可恶,那样无可救药。看样子和学生一起交流班级出现的状况更能便捷有效地了解学生,发现问题,比自己一人的狭隘的思维强多了。接下来我又把第二个问题抛给了学生们:那如果你就是那个拿书没还的孩子,你该怎样做呢?教室再次像炸开锅一样沸腾起来。“忘了还,没关系。下课立即还。”“在没人的时候,悄悄地还回去。”“弄丢了,拿零花钱买来还上。”“没零花钱?给父母说清楚,让他们帮助还上。”……点子一个接一个,似乎拿去书,弄丢书都不是难题,解决也很容易。此时我看到班上44张孩子的脸都露出微笑,教室的空气也格外轻松。
我知道这就是处理这事情的好方法。我示意学生们安静。我要趁热打铁,引导拿书学生走出困境。“同学们,刚才那么的想法都是很好的,我们都相信拿书的同学不是故意不还的。这样,老师给出时间和空间让书本回到它该回的家。下课,放学或者第二天都可以回来,回到我们的书架上,回到老师的办公室的书桌上都行。如果回来确实很困难,那么就告诉老师,老师会帮助你的。同学们,你们相信书会回来么?”同学们喊出最大声“会回来!——”这声音惊天动地,充满着对拿书者的信任,给与还书行为以力量。
四、书籍回来了(幸福)
下课,放学,我们都在关注着。黑板上的丢失书的名字正在擦去,我和同学们心里越来越亮堂。第二天早上,还差两本《大宇系列》。我心里估计可能回不来了。我不知道该怎样继续,下午,那两本久违的书也回到班级这个大家庭了。当我们看到书架上满满的书籍时,看到主人们激动的心情时,全班一起欢呼,班级一心一体的强大凝聚力在这一刻得到体现。
反思:这个案例来自真实的校园生活,班级中物品丢失现象常常发生,学生丢笔丢书本是家常便饭,丢失后几乎找不到真相,让老师很头疼,常常把所有学生一齐教育一通之后不了了之。老师感到无奈,学生感到委屈。而对真正犯了问题的学生没起到触动,甚至更增长了他的“胆量”。所以,当常规教育不给力时要换换方法,站在儿童的角度去思考,让孩子们做我们的老师。这个案例就有几点创新突破。
一、从儿童心理出发,分析儿童問题。班级丢失书籍,真的不像我们大人讲的那样是被“偷”了。让我们以儿童的心里来分析这个行为。第一步:拿书——就是学生爱上那本书,想看那本书最直接的表现,学生没想那么多,直接拿去一睹为快了。第二步:不敢还——书倒是看舒服了,可是怎么还?学校和班级不是都规定了不准把书拿回家看么?还回去说不定还暴露了自己违反了规定,不如就搁家里,书包里,反正没人知道。至于后果,不去想。
二、从儿童心理出发,解决儿童问题。当丢书的现象被发现了,自己的行为被大家关注,尤其是惹公愤了,儿童就怕了。怕被大家指责,批评,甚至怕告诉家长……他会把后果想得很严重,于是打定主意不认错。所以,才有开头“想不到班级里会出现‘小偷,我和同学们对此都深恶痛绝,可又无可奈何。”“教室的空气变得沉重起来,大家都不轻松,都很不舒服。”当大家分析“拿书”原因,让他明白那错不是不能挽回的,大家也能原谅时,力减了他的压力与恐惧。尤其是老师和同学相信书能回来,“同学们,你们相信书会回来么?”同学们喊出最大声“会回来!——”这声音惊天动地,充满着对拿书者的信任,给与还书行为以力量。怎能不改正这个错呢?
三、站在儿童的角度去思考,相信孩子,与孩子们一道,共同喜忧,共同进步。1B431A6E-3239-4E5A-9FC0-70D2AC306C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