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璧如
“我的祖国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浪是海的赤子,海是那浪的依托……” 2019年6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歌曲100首》目录公布,熟悉的歌名,仿佛都能让人直接哼唱起来。以歌抒怀,以歌回顾,老照片、老电影、老物件……这些储藏的“介质”中刻录着七十载岁月流逝,一首首经典之曲,同样记录时代的步伐,寄托人们的心声。
这些经典旋律背后,是一个个故事,一段岁月,以及一份份始终长青的情怀。
放歌七十年 记录时代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歌曲与音乐旋律,一首经典之歌的词作与谱曲往往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同时反映着时代的变迁。一些歌曲历经多年依然令人耳熟能详,除了歌曲本身易于传唱外,也与它背后承载的时代深重意义不可分割。一如慷慨激昂的《黄河大合唱》,它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谱曲,创作于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1939年春天,以磅礴的气势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塑造起中华民族的英雄形象。《东方红》由李有源、公木词,李涣之编曲,是当年陕甘宁边区新民歌的代表作。这首最早在抗日战争期间陕北传唱的歌曲,以朴实的语言唱出了人民群众由衷的心声,其歌词简单,旋律好记,情感真实,因此流传极广。
新中国成立之后,与时代相呼应的经典歌曲也不断涌现,侧面记录着国家发展的时代之音。上世纪五十年代,划时代的经典歌曲《歌唱祖国》诞生,它的词曲均由王莘创作。1950年9月,适逢新中国成立一周年,王莘路过天安门广场时,金霞似锦,花团锦簇,鲜红的国旗在霞光中高高飘扬,令人心潮澎湃,王莘灵感突现,前面四句歌词脱口而出,“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词曲随后在返津的火车上一气呵成。这首歌曲结构严谨,简洁明快,既通俗易懂,又朗朗上口,因其明快雄壮的韵律而广为传唱,现在已经成为中国各种重大活动的礼仪曲、开幕曲或结束曲,素有“第二国歌”之誉。
1962年,国家刚刚告别三年困难时期,李劫夫由此酝酿创作,作词谱曲了《我们走在大路上》。“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作为一首激越雄壮的合唱歌曲,它鼓舞士气,是那个时代最强音的反映,也是当时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心曲与战歌。1979年,由韩伟填词,施光南谱曲,李光羲演唱的《祝酒歌》唱遍大江南北,“十月里响春雷,八亿神州举金杯”,热情奔放而又富有动感的新疆音调,形象地描绘出当时人民欢欣喜悦的心情和对未来的美好期许。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由陈晓光作词,施光南作曲的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广为流传,它曾作为共青团中央推广的歌曲之一,并作为1984年国庆“建国35周年大庆”活动的集体舞歌曲,对当时的青年带来极大影响。“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这首歌的歌词朴实真挚,曲调优美流畅,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饱含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新时代的向往。
上世纪九十年代至千禧年,《春天的故事》和《走进新时代》这两首家喻户晓的歌曲,是歌唱改革开放的里程碑式作品。《春天的故事》由蒋开儒、叶旭全作词,王佑贵谱曲。1992年,蒋开儒读到了《深圳特区报》的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文中报道了深圳成为经济特区后飞速发展的景象。在蒋开儒的印象中,深圳只是一片水田、一个小镇,读完报道,他怀揣好奇前往深圳,一下火车便被眼前现代化城市的场景感动。歌词中大量运用与春有关的意象,春晖春雷、春风春雨,比喻清新又充满生活气息,十分亲切。该曲自发行后,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代名词,其手稿被收藏在深圳博物馆。《走进新时代》由蒋开儒作词,印青作曲,张也演唱。“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那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东方红》《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三首爱国歌曲名称的巧妙应用,加上洗练的语言,高度概括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
音乐是最容易产生共鸣的艺术形式之一,一首曲调、一段旋律、一句歌词,能勾起一段回忆。
抒情旋律 歌唱祖国
自今年年初起,为了庆祝新中国七十周年华诞,全国各地陆续以“歌唱祖国”为主题举办了《我和我的祖国》的快闪活动。快闪是“快闪影片”的简称,可视为一种短暂的行为艺术,许多人在一个指定的地点以及明确指定的时间中同时做一系列指定的歌舞或其它行为。在珠海,无数团体举办了《我和我的祖国》快闪活动,歌声悠扬,此起彼伏。在这些快闪视频中,有如卧龙般横亘在碧海中的港珠澳大桥,海岛上双贝相映的珠海大剧院,窈窕捧珠的渔女石像,青草茵茵的海滨公园,人流如织的拱北口岸广场……活动领唱者中有歌唱家、演奏家与指挥家,但更多的是无数身处各个岗位的普通百姓,他们是横琴新区的建设者代表,各个年龄段的学生,社工、志愿者以及医务工作者,珠海的民警等……热爱祖国,热爱这片生活工作的土地,热爱这个日新月异的城市,人们的真情乘着歌声,在海天之间久久飘荡。
这首席卷神州的歌曲《我和我的祖国》,它由张藜作词、秦咏诚作曲、李谷一原唱,创作发行于1985年。1985年秋,张藜请秦咏诚来家中做客,席间张藜提及秦咏诚多年前谱写的一首小提琴独奏曲《海滨音诗》,此作突出器乐技巧,而且充分发挥了小提琴独有的音色和演奏的歌唱性、抒情性,音乐主题鲜明、旋律优美。张藜当面恳请秦咏诚,是否可再写首情调相同但旋律不雷同的乐曲,两人共同完成一首歌曲。秦咏诚的脑海中不断回响《海滨音诗》的一段段乐章,突然,他灵感闪现,旋即坐到钢琴旁,运用复调、对位和分解和弦等作曲手法,不断地琢磨加工、变奏升华,不到半小时就完成了《我和我的祖国》的谱曲。得到曲谱的张藜多次提笔想写词,在一次前往广西桂林出差的途中,张藜在早晨推开窗户,眼前青山绿水,风光旖旎,祖国美景如画卷般展开,于是歌词便这样一气呵成:“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优美的旋律与动人的歌词结合,既大气又充满柔情,如今仍被数次改编,抒发心声。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由乔羽作词,刘炽作曲,郭兰英演唱的《我的祖国》是1956年电影《上甘岭》的主题歌,同样也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只要旋律响起,便直擊心灵。歌曲第一部分由女高音歌唱,歌词从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勾了出一幅使人身临其境的画面,与悠扬旋律无隙结合,共同营造出宽阔开朗而富含深情的气氛,其中的思乡之情也如长河清波涌动。随后副歌一改前半段委婉动听风格,混声合唱,气势恢弘,激情洋溢。
1956年到2019年,63年时光飞逝,这首歌仍经久流传,传唱不息,与其独特的感染力密不可分。它的词曲创作也有一段轶事。当时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上甘岭》需要一首插曲,导演沙蒙邀请乔羽进行作词,乔羽从江西经上海转车到达长春。他询问沙蒙对歌词的要求,而沙蒙回答:“没什么要求,只希望将来片子没人看了,而歌却是流传的。”经过数天的苦思冥想,乔羽想起看到长江时的场景,灵感顿生,创作出了歌词。后来,沙蒙和乔羽商量,歌词开端的“一条大河波浪宽”,能不能改成“万里长江波浪宽”,而乔羽坚持自己的观点:“这首歌是写家乡、写祖国的,人们都会怀念故乡的小河,哪怕他家门前流过的是一条小水沟,但在他的眼里却永远是一条大河。这样,‘我家就在岸上住’才使人感到亲切。如果开头用‘万里长江’,那么就会失去很多人,在长江边上住的毕竟是少数。”而作曲家刘炽为了谱出让人们热爱的旋律,先调查统计出1949年至1955年间人们最喜欢的10首歌曲,随即他把自己关在房子里整整一个星期,一遍遍分析它们的旋律。《我的祖国》的歌词看似简单信笔,实际处处斟酌;歌曲看似浑然天成,实则饱经积累,词曲作家以更广袤的情怀、更贴近人民的目的进行创作,也赋予了歌曲超越个体却又能回归个体的韵味,覆盖更广阔的人群,引发更强烈的共鸣。
时光向前,永不止歇,簇新的时代已经到来。除了经典歌曲外,也将有初生的曲目印刻下新的辉煌,接受时间的考验,在未来继续传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