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公共建筑是在城市中开展经济、文化、政治、娱乐等活动的室内场所,是城市居民进行社会公共生活最集中的室内场所。建筑师们通常根据自然光和人造光的特性,结合公共建筑的空间布局和风格进行光影设计。利用光的折射、反射等物理特性,给静态的建筑注入动态的活力,营造灵动的空间感和艺术气息。通过分析自然光和人造光的特性,结合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阐述光影在公共建筑中的运用,以及给建筑本身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光影;公共建筑;美学;生态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不仅要进行结构和空间的设计以满足基础的实用功能,还应该考虑如何将光影关系融入到建筑之中,最大程度地呈现出建筑的艺术美感。对于建筑师来说,光是一种设计元素,可以重塑空间、增添意境,赋予建筑以灵魂。正如“功能主义之父”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所说:“建筑艺术的要素是墙和空间,光和影。”
一、光的种类及特点
光有两种,一种是自然光,即太阳光或者月亮、星星反射太阳光所出现的光芒;另外一种是人造光,就是人们平时用的火、灯所发出的光亮。由于两种光源的特性不同,在建筑中的表现形式也会各异,二者的特性对比如下表所示:
光影具有强弱、折射、明暗等特点,通过这些特点来修饰空间,从而对空间进行形态上的改变。甚至可以通过光影营造视觉假象,就像在较小空间的墙面借助镜面设计,就可以在视觉上造成是营造原有空间二倍的假象,最常见的就是健身房的室内设计。光影也可以通过对光的折射去构成一种层次感,进而形成延伸空间的假象;或者通过照射在物体表面上光线的明暗以及阴影,突出物体的立体感。
二、自然光在公共建筑中的運用
顶部采光是最常见的利用自然光的方法,也是对自然光最基本的利用方法,光线自上而下照射,亮度高且照度分布均匀。结合建筑形态、材料、色彩等引入自然光,不仅可以提高建筑内部的采光,还能减少能源的消耗,提升建筑的空间美感。
(一)自然光在公共建筑室内的运用
以苏州博物馆为例,采用的玻璃屋顶使得建筑顶部可以大量引入自然光。进入活动区域和博物馆的展区,为参观者提供照明导向的同时,也让参观者感到自然光线的柔和与舒适。金属遮阳片在玻璃屋顶之下被广泛使用,以便控制和过滤进入展区的太阳光线(如图1)。
金属遮阳片挡住了阳光的直射,并且减少了炫光的出现,抬头看向屋顶也不会觉得刺眼。这时,射入场馆的光影装饰了墙壁,使得整个展馆内部空间有了明暗变化。随着早晚光线投射的角度和强度变化,馆内的光影也会随着发生变化,使得整个空间错落有致、充满灵动。
另外,几何形态的运用提高了自然光使用率。从博物馆外部,可以看到许多几何形态的玻璃屋顶,这些天窗的设计源于传统的屋面结构,但又巧妙地运用现代建筑材料——开放式钢结构、木作和涂料组成了顶棚系统。进入展馆内部,随即展现给人以明朗开阔的的空间感。八角形的中庭设计,充满层次变化的墙面设计,在继承江南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又赋予了其独特的韵味。
(二)自然光在公共建筑室外的运用
自然光在外部的运用往往体现在墙面光影的投射,以及周边植物、山石所营造出来的光影效果。同样以苏州博物馆为例,墙壁以灰色为主色,这种折中而温和的色彩不仅可以降低光的反射,也使参观者的心理感受更为平静舒适,与周边“粉墙黛瓦”的建筑风格呼应(如图2)。
图2苏州博物馆自然光在室外的运用
因此,充分运用自然光渲染博物馆的光影效果,一方面能够减少照明能源的使用;另一方面也能与整个博物馆的生态保持平衡。馆内自然的植物、山水,都可以在不同时间的自然光下映射出不一样的空间意境。
三、人造光在公共建筑中的运用
公共建筑提供给人们一个自由活动的场所,夜间使用时需要人造光来进行照明。人造光除了满足公共建筑内部的照明需求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城市还采用人造光装点城市建筑,在建筑物外部装上灯具,打造城市夜景。
(一)人造光在公共建筑室内的运用
公共建筑内部的人造光主要用于夜间照明,比较常见的形式是主光源与辅助光源兼具的复合型。比如,将大厅的主灯作为主光源,同时在四周设置一些灯带、筒灯及射灯等作为辅助光源。其中,主光源灯具的选择主要依据建筑内部的层高和室内风格。主光源与辅助光源共同来满足照明需求,以及对气氛的渲染。
(二)人造光在公共建筑室外的运用
除了公共建筑室内运用到各种各样的人造光,公共建筑外部也逐渐有了人造光的“身影”。常见的方式是采用媒体立面,也就是在建筑物的表面贴满LED光源(如图3)。由于建筑物在夜间呈现的形态更具张力,能够带给观众更大的感官刺激,可以用这种方式释放建筑在夜间的艺术魅力。随着技术的发展,人造灯光不再是建筑的附属品,而是将建筑物作为一个灯光表现的载体,传达出所在城市的人文特质。
图3深圳灯光秀
上述媒体立面形式的出现,使得建筑和公众之间有了交流的媒介,承载着向观众和环境传递的信息。无论是在设计理念上,还是在建构和呈现方式上,建筑和媒体都不能完全独立,两者相辅相成,赋予公共建筑以生命力和感染力。优秀的媒体立面在白天和夜晚均能营造出建筑的美感,而且最终的表现风格趋于一致。
另外,对于城市而言,建筑物本身就是作为艺术组成部分而存在,兼具实用价值和观赏价值。因此,未来运用在建筑中的人造光应该平衡好自身与建筑、文化和公众的关系。
杭州在2000年左右,采用数以万计的灯光将整座宝石山照亮,随即带来的问题是:灯光打亮了之后鸟全飞走了。大概一个星期左右,市民在山上玩的时候就有好多虫子噼里啪啦地从树上掉下来。所以,有些人造光的照明方式可能带来严重的生态问题。
现代城市建设中,过量的可见光会引起视觉干扰,以及玻璃幕墙有害的光反射、霓虹灯的闪烁光、以及强照明光等造成的光污染问题还未得到重视。这些有害光不仅伤害人的眼睛,还会导致交通事故,同时影响生态环境的发展。
城市常见的建筑物外表灯光通常存在大量炫光,放眼看去的时候,进入人眼的光线量很大,瞳孔受到刺激会不自觉收缩,瞳孔肌肉紧张,随之产生疲劳感。这是由于建筑物的亮度与背景亮度(夜空)对比度较高,降低了人眼的舒适度。图4为赣州的军门楼,图5为西安的钟楼,两个建筑在人造光的运用上就截然不同。左边的建筑灯具没有安装在屋顶,呈现出的亮度对比度十分柔和;而右边则将灯具装在屋顶上,呈现出高亮度比,不仅影响人眼观赏的舒适度,也对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带来影响。
四、自然光和人造光的关系
在实际公共建筑的设计中,设计师通常将自然光和人造光相结合,两者互补。自然光对空间的大环境的光感和渲染起到主要作用,而人造光的光影设计对空间的整体效果设计上更加细致,甚至可以对空间进行特写。二者相比,自然光不用考虑人工安装和后期维护的成本,在设计中可以被最大化地利用,比如结合光照方向、空间结构来进行设计。相对而言,人造光由于增加了人为的因素,可塑性更强。主要体现在色彩、亮度等方面可以随意调节,不受时间和天气等因素的影响,为建筑的光影效果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二者的结合能够呈现出与环境契合的光影效果,赋予建筑更大的想象空间。
五、结语
优秀的建筑设计师,不仅能够满足基本的功能性需求,还能够突出公共建筑的美感。巧妙运用自然光和人造光为建筑注入灵魂,通过运用光影重塑空间、增添意境。利用自然光的时间和空间变化,人造光亮度和色彩的可调节,为建筑增添一分独特的美感。另外,好的设计师应该将公共建筑设计作为一个城市性格的表现,从周边环境出发,在当地建筑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不仅要考虑建筑物作为独立个体的表现形式,也要兼顾其对周边居民生活的影响和对生态的影响,更好地平衡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参考文献:
[1]胡瑞.光影美学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分析[J].居业,2018(5):54—56.
[2]喻袁崛.光影下的建筑空间与建筑空间中的光影[J].设计,2018(3):90—91.
[3]喻袁崛.光影在建筑空间中的运用研究现状与展望[J].美术教育研究,2018(1):65—68.
[4]封海燕.光影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6(44):90—91.
[5]徐宗艳.苏州博物馆中的可持续发展生态观——古城新建的完美呈现[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8(6):54—57.
[6]赵晓莉.浅谈光影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J].艺术教育,2017(7):127—128.
[7]何崴.媒体立面,城市灯光新的表演场[J].装饰,2015(3):20—26.
[8]顿文昊.建筑空间亮度设计与研究[D].武汉:湖北工业大学,2009.
[9]李鸿祥,宗佳.灯光照明与自然采光在居住空间中的应用[J].建材与装饰2018(6):201.
[10]孟美雪,蔣晖.浅谈光影在室内装饰中的设计表达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9(7):114—115.
作者简介:谷梦汐,硕士,商丘学院应用科技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环境设计。